<p class="ql-block">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秋雨还未停歇,坝子水田里和山坡上梯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此时茶山的茶树正在吸吮着大地丰收的气息,蓄积着来年冒芽吐翠的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笔写这篇文章时,我总在问自己:茶叶,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答案:中国的一种饮品。但回望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特殊商品。千百年来,茶叶引发的战争与搏杀从未停歇——即便今日硝烟已散,公开的、隐秘的,甚至无形的角逐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勐泐”的西双版纳从“泐西双邦”的勐泐王国时代开始,经历了宋朝的“景陇金殿国”,元朝的“车里路”、“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朝的“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清朝的“车里宣慰使司”,一直到清乾隆年间实施“改土归流”,西双版纳一直对澜沧江两岸的十二版纳和十二座茶山行使着管理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宣慰使司,属于中央王朝任命的四品官员,享有地方行政管理和地方武装军事指挥权。宣慰使司对西双版纳的管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1956年完成民主改革结束,先后长达800余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车里军民宣慰使司辖区位置图,标红圈的是被划到法属老挝的勐乌、乌德两县</span></p> <p class="ql-block"> 作为贡品、税银、经济支柱,古六大茶山在勐泐王国的不同时代始终扮演着“波豪腊咩”(粮食为父茶叶为母)的重要角色,数千年以来一直没有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西双版纳的种茶、制茶、售茶历史,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语言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写了一篇《闲话普洱茶》。他在文中说: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在开南节度辖界内,亦即在当时受着南诏统治的今西双版纳产茶地区。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年以前,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行销洱海地区了。</p> <p class="ql-block"> 朝廷的功劳簿上,仅记录着普洱府流官们的功绩,而千年的风声,穿越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将那遥远的文明,镌刻成声声马蹄印,化作车里宣慰使司大小头人们留在六大茶山的历史长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岁月,穿越了历史的尘埃,将车里宣慰的血泪故事,化作古六大茶山山头的缕缕云雾,萦绕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车里宣慰使司对普洱茶的历史贡献我们是不能忘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澜沧江畔的车里宣慰使司走过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有历史记载的景陇金殿国成立之前,傣族先民已经进入西双版纳,还曾经有过叫做“泐西双邦”的勐泐王国时代。南宋年间叭雅真“景陇金殿国”,元朝设“车里路”、“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朝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清朝设“车里宣慰使司”,西双版纳一直对澜沧江两岸的大片土地和茶山行使着管理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带清军入云南之前,普洱一直属于车里宣慰使司(西双版纳)管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三桂进云南后的第二年将车里宣慰使司划归元江府管辖,所以六大茶山才会出现在《元江府志》中。</p> <p class="ql-block">采茶的基诺族妇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滇南产茶历史悠久,然而明朝以前,滇南多地与中央朝廷仅为羁縻之制,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稀少,至宋代,内地仍有许多人不知云南产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茶叶贸易,方国瑜先生还谈道:西双版纳产茶,因此当地的茶叶贸易发达。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百夷"(即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和贾易。"在傣族集市上以有易无,茶为主要商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茶叶之集中出口,则在普洱,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六)说:"车里之普洱,此处声条,有车里一头日房之,"根据万历志所记路程:由景东一日至镇源,又二日进车里界,又二日至普洱,又四日至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九龙,即今天的允景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知普洱即今之普洱县城。在那里设官经理茶贸,可见当时茶叶出口的数量已相当多。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为普洱。明谢肇涮《滇略》(卷三)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困。"所谓"普茶"即普洱茶,那时已有加工揉制的"紧茶"了。谢肇制作书在万历末年(约公元1620年),普洱茶成为一个名词,始见于此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普洱地并不产茶,而产于邻近地区,清阮福的《普洱茶记》已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嵋峻,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这就是所谓六大茶山,以倚邦、易武最著名。此外,佛海、景谷等处的茶叶也汇集于普洱,都称为普洱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普洱茶被列为贡茶送入京城,其独有的醇香与去腻消食之效令皇帝与达官显贵倾心不已。普洱茶自此一跃龙门,身价倍增,从“藏在边地人未识”到“京师尤重之,民间不易得”。普洱茶自300多年前首次进入京城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价值享誉京城,成为宫廷和名流的首选饮品。这一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普洱茶因此在京城享有盛名,其产地六大茶山也随之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洱府志》中对普洱茶的记载,也多聚焦于这六大茶山。</p> <p class="ql-block">傣族妇女到江边挑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664年吴三桂又恢复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将六大茶山包括今勐腊县全境及思茅交还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但吴三桂却独自将将普洱(今宁洱)留下,由元江府管辖至清雍正六年(1728 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的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章履成编纂的《元江府志》“物产”卷载曰:“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山川”卷载曰:“莽支山、格登山、悠乐山、迤邦山、蛮砖山、架布山,六山在城西南九百里普洱界,俱产普茶。 ”这是六大茶山最早进入官修史书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 “莽支茶山”位于六山之首,即现在的莽枝茶山,行政上隶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本《元江府志》中正式出现了“普洱茶”三个字,还特别注明“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这里讲的普洱山,并非就真正的有一座叫“普洱”的大山,而是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这本《元江府志》中我们还可以推断出,1660年之前“普洱茶”的称法已在民间流行。</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傣族村寨</p> <p class="ql-block">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政策,车里宣慰使司的十二个版纳中,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被划归普洱府直管,而澜沧江以西的六个版纳仍由车里宣慰使司管理。这一行政管辖权的变动,普洱茶开始频繁出现在汉文史籍中,标志着其作为贡品进入朝廷视野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里宣慰使司以及辖地上的各族百姓,还有那些生机勃勃的茶树,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接纳了数以万计的茶农、茶商,以及流光溢彩的汉文化。这些元素将窄长的古道挤得满满当当,让古六大茶山的画面瞬间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车里宣慰使司刀承恩</p> <p class="ql-block"> 贡茶是点亮西双版纳茶产业灿烂星河的一颗明星,六大茶山实行改土归流后,向朝廷上缴贡茶成为古六大茶山茶叶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倚邦末代土司曹仲益先生在生前所写的回忆录中谈道,倚邦每年要送二十担曼松贡茶。据说,曼松贡茶仅供皇上一人享用或供皇上送礼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普洱府向朝廷进献的贡茶中,曼松茶是特级贡茶。曼松茶汤色清透,苦涩微淡,清香回甘且无茶垢,茶尖在水中亭亭直立,如水中芭蕾的美人,堪称六大茶山之奇。所以,到今天为止,曼松茶仍然是价格不菲的“普洱茶王中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民间盗匪猖獗.运往京师的贡茶进常被半路拦劫,加之当时朝廷动荡,国运式微,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贡茶生产中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爱到痴迷,爱到极致,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文坛大师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那时候的皇室成员"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皇室成员之所以宠爱普洱茶,一因普洱茶解油腻助消化,而满族的祖先乃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人主北京后,珍馐摄入较多,遂以普洱茶解之;二因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味。据说,在那些年,已入暮年的慈禧太后最喜欢喝普洱茶,一日不饮,寝食难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此茶现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茶研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它之所以能幸存至今,是因有北京故宫的一些老专家的保护。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可时值全国茶叶减产,这些普洱茶便被打碎并入其他普洱茶中,流向了市场。所幸一些专家把较大的一两个金瓜贡茶留了下来,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交由农科院茶研所研究和保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贡茶还曾经作为“普洱茶原产地之争”的一个焦点,被频频炒作。许多地方纷纷举办各种论坛,请专家撰写文章,证明“本地所产普洱茶自身的味道气性、质量方面早已盖于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之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朝历代的典籍,无论是古代书典,还是民国时期的官方文案,均称"普洱不产茶"。更有说服力的是,1963年故宫遗留下来的"金瓜贡茶",即普洱茶中的极品。在走访过"普洱贡茶茶厂"且在茶厂门前留影纪念的普洱茶研究专家邓时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仍注明:"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邓时海先生称:"普洱贡茶的茶菁,是来自云南省最南境的六大茶山,由马帮走过了两三百里的石块古茶道,运送到普洱府宁洱县县城的普洱茶厂,再加工精制成各类型普洱贡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的十二版纳中的勐乌、乌得也有丰富的古茶资源,它们与六大茶山山水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5年是云南人悲痛的岁月,更是西双版纳各族民众心头抹不去的伤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法战争结束后,盛气凌人的法国人强逼清政府割让云南的土地,在清政府的重压之下,思茅知事黎肇元竟稀里糊涂地在卖国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年与易武茶山和勐腊茶山相连的勐乌、乌得被法国人割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来,车里宣慰刀承恩悲愤填膺,随即号召澜沧江两岸十二个版纳的各少数民族,组成了一支勇猛的昆悍(土兵、民兵)队伍,向“两乌”奔袭而去。刀承恩发誓要与法国兵决一死战,夺回“两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刀承恩的队伍行至曼腊茶山张家湾分水岭,普洱府的官员们赶来阻拦刀承恩,不准其攻夺“两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从北京发来电令阻拦刀承恩:“不得出境,以免事态扩大。”悲怆至极的刀承恩带领几千士兵跪在山顶上面朝“两乌”失地失声痛哭,泪流满面的刀承恩不断地说:“对不起祖宗,对不起祖宗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千人的哭声交织在一起如林涛震撼,几千人的泪水汇聚在一处如江浪涛滚滚,共同凝成了云南近代史上最为悲怆的一页。从那以后,刀承恩和士兵们哭跪的地方有了一个令人伤感的名字——望乡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从那以后,曼腊茶山的茶人总说,望乡台下的山风听起来带有呜咽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勐乌、乌得这块曾经是车里宣慰使司管辖的领地,在1895年被法国吞并,普洱府虽曾划归其管辖,却未能保住,这恐怕让倾力推行“改土归流的”鄂尔泰,在九泉下有知也当痛心疾首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乌”被割前夕,大清王朝已如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云南境内战乱频仍,与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接壤的缅甸,早已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缅甸土司、英国领事使尽各种手段,或挑拨离间,或威胁恫吓,或利诱蛊惑,妄图动摇车里宣慰使司。然而,车里宣慰使司的各族民众岿然不动,坚如磐石般守护着他们的茶园与土地,那些在苦难与艰辛中苦苦挣扎求生的茶农,都深谙这样一个道理:守住茶园,便是守住了大中华王朝的一道坚固大门。</p> <p class="ql-block">傣王家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覆灭、民国初立之际,车里宣慰使司毅然将自己管辖的六个版纳,连同这片土地上郁郁葱葱的茶园,完完整整地交到了民国政府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洱茶源自车里宣慰使司辖地的古六大茶山。尽管普洱府设立后,这片茶山归属了普洱府管辖,但江东六版纳与车里宣慰使司之间,因婚姻及其他各种亲缘关系而紧密相连的感情,却如坚韧的丝线,难以割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1911年),普洱府上奏朝廷,提议将车里宣慰使司全部改土归流,此举遭到了车里宣慰刀承恩的坚决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见车里宣慰使司守护国土有功,捍卫领土完整尽责。 民国元年(1912年),柯树勋继任思茅同知一职后,毅然放弃了撤销车里宣慰使司的设想,转而将今西双版纳州全境改设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推行土流兼治之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局之下,设有八个分局,柯树勋出任行政总局局长一职。直至1926年5月柯树勋溘然长逝,土流兼治的局面始终得以维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撤销后,西双版纳地区进行了县制改革,澜沧江以西地区设立了车里县、佛海县、南峤县和临江设治局,而澜沧江以东地区则设立了镇越县、象明县、普文县和六顺县。古六大茶山先后归镇越县、象明县管辖,一部分归普文县管辖。</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的车里宣慰使生活影像</p> <p class="ql-block"> 1927年西双版纳全部改为县制后,车里宣慰使司依然存在,民国政府并未撤销其建制。1944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颁予最后一位宣慰刀世勋委任状,承认其承袭宣慰一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车里宣慰使司对守土安边的贡献,不得不提一提这样几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占领东南亚期间,屡次觊觎滇南边地,在强迫清政府割让西双版纳“两乌”土地的同时,妄图借道西双版纳渗透中国腹地。然而,车里宣慰使司始终恪守边疆,宣慰司仍是中国西南门户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以茶山为哨卡,以密林为屏障,一次次将殖民者的野心阻隔于国门之外。</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出缅作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英国人殖民缅甸后,亦垂涎滇西南门户,以利诱威逼手段拉拢边境土司,妄图打通通往云南腹地的通道。然而,车里宣慰使司识破其阴谋,始终坚拒英人渗透,民众紧守茶园寨落,寸土不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国军队第一次进入西双版纳是1891年。这边一支约500人的英国“探险队”经阿佤山、孟连、勐遮、勐海抵达允景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召集傣族民众开会,鼓吹归附英国会有“好日子”,遭傣族人民无视,大英帝国旗帜被砍倒不说,当地傣族人民关门闭户,拒绝卖给他们粮食菜蔬,不让其进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宣慰使司府门前,他们舞枪竖旗,威逼利诱车里宣慰写投降书,宣慰议事庭大扯下英国国旗,并警告他们车里宣慰使司治下的西双版纳属于中国,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胡作非为,识相的就尽早滚蛋。最终,英国军队只能灰溜溜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日寇侵华,车里宣慰使司再次成为边疆稳固的中流砥柱。面对日军从东南亚北犯的威胁,宣慰使司动员各族民众协防边境,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以茶山为据点构建边境防线。各大茶厂茶号支持国民政府以茶支援抗战。普洱茶虽因战乱产量减少,但仍被秘密组织运出,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物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史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西双版纳遭受日军飞机轰炸18次,民房被炸毁581间,抗战期间,平民伤亡270人,军队伤亡22988人,财产损失1359万元。</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军民在打洛边境开展防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迤萨人、磨歇盐厂总办武培芝和法国人之间发生相互抢劫事件,法国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此为借口侵犯中国边境。5月12日,法国侵略军10人率老挝军50人以及民族武装200人入侵中国边境,抢劫尚岗村尚岗寨、磨歇寨,烧毁民房67间。当地群众持大刀、长矛、火枪等武器奋起还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帝国主义侵略者抢走财物,并把刻有法国文字的石头扔在盐井里,企图日后霸占磨歇。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毁掉刻有法文的石头,并废井填土,以保护国界,表现出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誓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气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期间,茶乡各族儿女,包括一些开明茶商和茶号,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的边纵游击武装。他们为解放滇南献粮捐茶、传递情报,打击在茶山横征暴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古六大茶山一度成为共产党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部分茶商和茶号负责人直接加入边纵队伍,与游击队并肩作战,共同打击南逃的国民党残部。</p> <p class="ql-block">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双版纳</p> <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当火红的木棉花映红澜沧江两岸的时节,在内地求学时受过进步思想影响,主动到普洱找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部队联系,并接受思普地区地下党军政干校培训的,车里宣慰使司议事庭长召存信,率地方各族头人和民族自卫大队渡过澜沧江,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西双版纳,并配合解放军消灭盘踞西双版纳的国民党残军,西双版纳获得解放。当时的议事庭庭长权力很大,仅次于宣慰使,这也是召存信能够顺利迎接大军过江,解放西双版纳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3日夜,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灯火辉煌,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代表团,并接受大家敬献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末代宣慰使刀世勋和宣慰使司议事庭长召存信将象征权力的金伞和记录傣族文化的贝叶经敬献给毛主席,表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参加接见的民族上层人士刀承宗和刀惠芳也向毛主席敬献了普洱茶和民族服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1956年西双版纳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司制度彻底结束,车里宣慰使司也宣告结束,原车里宣慰使司管理的十二个版纳,除版纳整董被划到江城县外,其他版纳都归属新置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的行政管辖范围,1958年以后,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腊之类的称呼不再使用,六大茶山中除攸乐归景洪市以外,其余五座茶山都在勐腊县辖区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那些头戴洗的发白的军帽,帽子中间留着红五星印迹,小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千层底布鞋,背上背着背包的工作队员,走进茶山茶农的茅草屋时,人们感觉到六大茶山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时代到来了。</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古六大茶山从复苏走向振兴,进而实现腾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风十里茶飘香,古六大茶山万亩茶园里,驾车前来的游客穿梭在飘着丝丝清香的游道上。游客们在作坊里学着茶农在铁锅中揉动采摘回来的嫩绿茶叶,闻着扑鼻清香,体验传统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满眼青翠的茶园中穿行而出,一幅淡雅质朴的魅力乡村图徐徐展开。当的古六大茶山,现在已经成为西双版纳茶文旅的靓丽名片的名片,有许多的外地游客来这里游玩。游客们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体验手工采茶炒茶,感受美丽乡村带来的浓浓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山头上,云雾漫山绕,山腰上茶园一片绿。山谷里,小溪潺潺流。溪水清冽极了。空气鲜得不能再鲜。游茶山的游客说,在闹市里久了,到这里小住时日,借如此鲜美的空气,洗去肺上的尘埃,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最让他们动心的,除了这里的美景。找一家茶村的民宿住下,在当年砖木结构房屋内吃一餐茶山风味的饭菜。曾经的勐泐王国和古六大茶山一道闯进了历史征程上的另一片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