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内城的城墙除了南门城隍庙街原公安局(旧时的城隍庙)对面扒开一个豁口以外,其他部分相对完整。听母亲讲,旧时每逢正月十六,男女老少都要上城墙绕着城墙转一圈,俗称遛百病,祈求一年平安康健。上学时,我和同学们经常从大仓或者北门东西马道登上北边的城墙玩耍。鼓楼西有看守所,东城楼以南是粮库,这两段城墙是被封堵的,所以这两段城墙我们始终没有上去过。南门口的东边有马道,通过马道可以登上南城楼和南段城墙。</p><p class="ql-block">(古城墙,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南城的土城墙在我记忆中就已经残缺不全了。早年西便门至城墙巷(后改为欣荣巷,原县医院后大门)的西城墙保护较好,1957年开始拆除,城墙土填埋护城河修建成光明街。泰山庙到苑庄一线的城墙虽已有颓塌,但轮廓十分清晰。记得小时去苑庄,看到城墙根还垒了许多棺材丘。由于东城墙在南城和东城之间,城区建设中被挖得断断续续的,但依然能够看到残余的城墙痕迹。</p><p class="ql-block">(欣荣巷,原名城墙巷城墙残垣)</p> <p class="ql-block"> 冷兵器时代城墙和护城河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挖河取土筑城,河里放水护城。护城河,也称护城壕。一条护城河沿着城墙四周将县城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座城池圈了起来。20世纪60年代初,环城3000多米的护城河依稀可辨,尤其是内城的东北和西北部的护城河保存得基本完好,东关大东门一带的护城河也很完整。</p><p class="ql-block"> 从公安局城隍庙旧址对面的城墙豁口出去,或出南门入司家巷出西便门,向西不远就是内城墙的西南角。那时的护城河还在,城墙角上那座航空标识架子显得十分高大。护城河边原有关帝庙,曾被改造为食品公司的屠宰场,后来填塞护城河建起了公社卫生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医院,只是中医院扩建盖楼时又把内城带航空标识的那段城墙给拆了。再后来向西又修建了东风大街,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松岗部队在南城墙文峰塔下留影,这是日本侵华铁的罪证。)</p> <p class="ql-block"> 转过屠宰场,顺着城墙向北200多米到现在轩辕路口,再前行到拐角,这一段(现民园街)是县城西关大南巷经侯家园到拐角西大路的一部分,这一带的护城河在解放初期已被填埋。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里是县物资部门的木材站。1960年划出一部分为怀来县商业局储运经理部中转站涿鹿燃料(石油)批发部,一直到1965年石油批发部才从这里搬到北关观音寺,但木材站又存在了好几年。木材站东边城墙有个砖碹的门洞,可以通到任宅巷,小时候我们曾经从这里钻进钻出。</p><p class="ql-block">(原西城垣城墙根下木材站旧址,现在变成这样了)</p> <p class="ql-block"> 西城墙中段因为公安局看守所占用,所以是最后拆除的。1997年看守所搬迁,城墙随之拆除。县公安局在原看守所大院和拆除古城墙的基础上建起了家属住宅楼。</p><p class="ql-block">(在拆除看守所和古城墙的基础上建起了公安局家属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 被填埋的护城河的西边(现陵园街路西),明清时期是州城的义冢,我小时候这里依然是乱坟滩,好大一片土地上布满了坟堆和寄埋的棺材丘。乱坟滩的南边埋葬着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解放军烈士的遗骨,后在此建起了烈士陵园。上学时每逢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来这里为烈士扫墓。“山鸟啼,红花开,阳光照大路,烈士墓前扫墓来。墓前想烈士,心潮更澎湃,意志似长虹,气节像松柏……”这首扫墓时唱的歌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平时放学后,我经常和几个胆子大的同学来这里玩。过去,城里的人死了,凡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归故土入祖坟的,便把棺材在这里找一块地方先寄下来,待日后再把棺材拉回老家下葬,就像现在人们在殡仪馆寄存骨灰盒那样。为了防止棺木雨淋损坏,棺材四周要用青砖或土坯砌起来,搭上顶棚,再用厚厚的泥巴抹住,有条件的还要抹上白草灰,并在棺材头那边的中间留一个三四寸大小的方孔通风透气。乱坟滩有一种鸟,我们都叫它“咕咕喳”,长得和喜鹊差不多,也是长长的尾巴,只是羽毛是那种黑白相间的花色,叫起来咕咕的,很是瘆人。据说是专门吃死人腐肉的,经常会钻进棺材头那个方孔中,并冷不防地从中飞出来,吓人一身鸡皮疙瘩。后来蔬菜公司在烈士陵园北边修建了菜窖,物资局建起了办公大楼和家属房,烈士陵园也迁到了卧龙湾,原址改建成了住宅楼。</p><p class="ql-block">(原西城墙护城河西边的乱坟滩,后建起了物资局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从木材站到西城墙的西北角,转到北关瓮城一直到内城的东北角,这段护城河保护得最好。当时这里常年有水,而且是能够流动的活水。傍晚,高大的城墙倒映在水中,感觉美美的。春天到了,护城河的冰开始融化,河边的小草齐刷刷地钻了出来,各种不知名的小花尽情地绽放着,蝴蝶、蜜蜂儿在花草间尽情地飞啊,飞……夏天,这里的水很清,浅处长满了蒲草,到了晚上,青蛙便开始不知疲倦地和鸣;立秋前后,蒲草就会长出两个圆圆的棒棒,下面那个长得粗短,一个月后会炸开,飘出那种叫作“辣辣毛”的飞絮,而上面那个棒棒比较细长,用指甲掐下来,剥了皮可以吃,味道和鱼籽差不多,我们都叫它“米露”,因而到了这个季节孩子们自然会聚到这里来“打米露”。这里还是孩子们游泳的乐园。天热的时候,一到中午,一群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就会在河里“狗刨”。这段河里还有好多鱼,最常见的是那种小草鱼和鲫鱼,我们都叫鲫鱼是“扁鲨”,最大的鲫鱼也有三四两重。到了冬天,河面上结了冰,孩子们来这里划冰车、打滑擦。</p><p class="ql-block">(护城河,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西边和北边的整个城墙是县城所有城墙中最完整、保存最好的。我们经常从北门瓮城的土坡上爬过去,一直走到看守所的岗楼前。有时我们会扒着城墙的砖棱爬上爬下,还会跑到城墙的马面上用竹板拴的弓和高粱秆做的箭学着古人守城射箭。我们登的最多的就是白家巷里头城墙的那座马面,也就是刚刚被拆除的那个三面包着城墙砖的土堆。</p><p class="ql-block"> 大仓后边和东北角那一段城墙与护城河也很整齐。出北关瓮城,顺着前巷就可以到达这里,只是这儿护城河的水没有拐角那边清澈。到了夏天长满了绿绿的水藻,臭烘烘的,人们都叫它臭城河。原来顺城街北头路东有几家草纸坊(做草纸的作坊),漂纸的废水都排到了护城河,或许这段护城河水质变坏与其有关吧。</p><p class="ql-block"> 出内城东门瓮城,路北护城河上有一座小桥,上写清水桥。20世纪60年代初,从这里向北的东城墙和护城河尚在,只是东门这一段护城河已经很窄了,有的河边已经盖上了房子。过了清水桥向北是顺城街,我二表哥曾住在路西第一个门,我班的郝娟娟、郝健住在第二个院,他们的父亲就是县剧团著名的郝金锐。</p><p class="ql-block">(曾经东城墙外护城河,今日的亿泰宾馆)</p> <p class="ql-block"> 东土城北城墙我小时候已经残破不全,原东楼饭馆北面(后来的木制厂,现为东风花园小区)现仅存一小段。</p><p class="ql-block">(东风花园住宅小区东北角残留的东关北城垣)</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护城河也没有见到过,因为早已建了房子。南城墙苑庄一带比较完整,依稀还能看到护城河。沿着东岳庙街向东,出了东关的小东门,向南转去便是东土城城墙和护城河。这里的城墙虽残缺不全,但护城河却相当完整。东关地势低洼,下雨时,县城里的水顺着街道都流向这里,所以这里的水不仅是流动的活水,水量也很大,尤其暴雨时,河水涌动,飞溅着浪花一直向南。大东门向东有一排水沟,连着东边的大湖,雨水便顺着这条沟向东流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