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李巷:踏访苏南革命的星火之地

方志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9日,有幸参加机关支部秋季活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访苏南革命的星火之地一一红色李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砖叠黛瓦,巷陌藏峥嵘。</span>踏入李巷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回烽火岁月——新四军的足迹印在青石板上,红色标语藏在老墙缝隙里,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苏南革命的星火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巷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下辖的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新四军苏南抗日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穿过木牌坊,踏入李巷纪念园地,这片被誉为“苏南小延安”的土地上,青灰的群雕如历史的坐标错落而立——田埂旁、松林中、房屋前,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年场景。</p> <p class="ql-block">陈毅、江渭清等将领曾在此战斗,史学界称之为“苏南小延安”。1943年苏南行政公署在此成立并颁布《苏南施政纲领》,成为民主政权建设典范。‌‌</p> <p class="ql-block">青铜铸就的纹路里,每一道褶皱都镌刻着烽火记忆:陈毅、粟裕等将领曾在此运筹帷幄,而百姓则用“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赤诚,筑起坚不可摧的军民防线。</p> <p class="ql-block">1938-1945年,李巷作为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及苏南行政公署驻地,是苏南抗战指挥枢纽,李氏宗祠曾是当时首脑机关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现被改造为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陈列武器、军装等文物657件,完整展现苏南抗战历程。</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铁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华中敌后展开了一场场气贯长虹的喋血鏖战,谱写了一部部气壮山河的宏伟更诗。</p><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健儿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皖南集结后,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各支队如洪流挺进苏南大地,又如尖刀刺向日伪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自此,茅山脚下,有了神勇的铁骑冲锋陷阵;太湖之滨,有了无畏的将士纵横驰骋。渡江北上,冲破桎梏;皖南事变,浴火重生。反“清乡”反“扫荡”搅得敌人寝食难安、草木皆兵,他们愈挫愈勇、越战越强,在硝烟战火中不断积聚起胜利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八年抗战,新四军作战2.4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30多万,从初期衣衫褴褛、武器落后的万人队伍,成长为30多万人的浩荡大军,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赞誉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人民拥戴新四军为“天下文明之师”。</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国统区出版《新华日报》。</p> <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在汉口成立军部,次年1月移驻南昌。2月至4月,南方红军在皖南岩寺集结。</p> <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在汉口成立军部,次年1月移驻南昌。2月至4月,南方红军在皖南岩寺集结。</p> <p class="ql-block">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新四军军部派出先遣支队挺进苏南。1938年6月8日,陈毅所率一支队主力与粟裕所率先遣支队,在溧水新桥胜利会师,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从溧水里佳山出发,在韦岗伏击日军,取得江南首战的胜利,1939年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p> <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28日,溧阳塘马战斗后,新四军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来到李巷及周边地区,溧水成为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1944年,新四军主动地、有计划地对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1945年9月2日,新四军根据地连成一片,基本完成毛主席1938年5月4日提出的“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在坚持对日作战的同时,新四军正确处理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恢复老区和发展新区、党政建设与发展经济等关系为全面反攻奠定了强固基础。</p> <p class="ql-block">至1945年8月,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从组建时1万余人已发展到30万余人。共歼日伪军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5省的8个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余平方千米,人口3420余万,有民兵 人民自卫武装96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部队的胜利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新四军通过一系列作战,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巩固了华北、山东和华中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中,由新四军改编的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出色地完成了保卫老解放区、创建新根据地、解放华东地区的任务,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部队245.79万人。</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浴血征战,为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杰出人才和党政财文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滨,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都驻有铁军传人。</p> <p class="ql-block">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新四军万千将士为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锻造了伟大铁军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鲜血铸就新四军铁军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彰显,也是给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1938年新四军东进苏南后,李巷成为第一支队一团和二支队四团团部驻地;1941年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及苏南党政机关迁驻于此。</p> <p class="ql-block">群雕无言,却将“军民鱼水情”凝练成可触可感的历史温度,在田埂的蛙鸣、松林的风吟中,诉说着烽火岁月里动人的同心故事。</p> <p class="ql-block">没有喧嚣的人潮,只有风吹过田野的轻响。在这里,旧址无言却有声,文物静默更动人,一场寻访,让沉睡的革命记忆苏醒,让苏南忠魂的精神永留心中。</p> <p class="ql-block">道路弯弯,依稀见策马奔腾;青松层层,仿佛正列队待发。历史的典藏不只是凝成的物像,更是代代相传的火种。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化,在战火硝烟中锻造铁军的精神,已化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将成为不竭动力,永励和鼓舞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