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洛阳童行徒步群走山西小众点一日游(2025.10.19)

LYN(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泽州东大街的青石板路上,我们“洛阳童行徒步群”的一行人踏着秋风,走进了这座藏于北方小城的千年古刹——崇福寺。红墙灰瓦间,一面鲜艳的国旗在风中飘扬,与飞檐翘角的殿宇相映成趣。屋檐下雕刻的纹饰依旧清晰,仿佛在低语着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尉迟敬德奉敕监造时的庄严往事。几位同伴已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静谧而厚重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泽州市东大街北侧。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其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轴线上,在平面轴线上沿南北纵向延伸,是一座殿阁群居的古寺庙。</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虽历经朝代更迭,但仍保留有传统建筑的记忆以及历朝历代建筑的传统工艺,不仅延续了建筑历史文脉,有利于相关文化教育和宣传,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科技水平以及当时的生活文化水平。</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坐北向南,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崇福寺宇前后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东西两侧从前至后有钟楼、鼓楼、文殊堂 (西配殿) 和地藏殿(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始成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中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外,皆为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井关,为太行山南端要冲,又名太行关,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称雄定关,元末名平阳关。位于晋城市郊区南部40公里。因关南有3眼深莫能测的井泉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井关,始建于西汉阳朔三年(前22年),古为南北要冲也。刘歆《遂初赋》: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又王梁为野王令,北守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慕容垂攻慕容永,自滏口入天井关滏口,见河南磁州。天井关以南几华里所辖星轺驿、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重要关隘,至河南沁阳水南关均被羊肠古道所包围。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24年(1596)前后,泽州知州冯瑗立“孔子回车之辙”碑。在天井关村南的拦车村,还看到作为古来商业重镇的气魄与神韵。整个村落依南北一条大道分为东西两厢,虽说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四五里的大道两边皆为各种建筑讲究的清代或民国店铺,大道的北端是完好的堡门,上刻砖雕“晋南屏翰”,旁门檐上书“拦车北库”,仿佛一座凝固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天井关村口,一块刻着“古辙迹”的石碑静静立在砖墙旁。两位游客驻足细读,其中一人手中还握着一枝刚采的黄花,映着斑驳的碑文,竟有几分诗意。我们围拢过去,听领队讲起“孔子回车”的典故——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至此,见孩童垒城不让道,感其礼义,遂调转车辕而返。这小小石碑,竟承载着两千五百年的儒风遗韵。</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们走进拦车村的老街。一扇木门半开,门楣上挂着“孔戡故居”的牌匾,两侧的清代店铺虽已不再营业,但雕花窗棂、砖雕门楼仍在诉说着昔日晋商往来茶道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的对视(都是属猴的)</p> <p class="ql-block">人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聚寿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范谷坨村太行山南麓,是以儒释道三教融合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景区占地千余亩,2002年至2015年历时13年建成,包含普陀别院泥塑群、舟山慈航、贤首寺等二十余处景观,形成"三层布局"体系。核心建筑群包括国内最大的观音泥塑群像和福禄寿喜财五阁环列,兼具宗教法会、国学传播功能。</p> <p class="ql-block">2002年启动建设,2015年完成主体工程。2017年通过AAA级景区评审,2020年8月起实行免票政策。现存千年古柏、三义古庙等历史遗迹,其中罗汉洞保留明代石窟造像。</p> <p class="ql-block">碗子城是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乡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交界处的古代军事关隘,始建于唐代,由大将郭子仪率部所建,扼守太行陉“羊肠坂道”的咽喉要冲,因其呈圆形青石结构、状如碗而得名,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晋豫两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历史、军事和旅游价值。</p> <p class="ql-block">碗子城是军事、商贸、交通史的重要实证,作为太行陉唯一咽喉通道,曾为晋商“万里茶道”必经之路,周边存有孔子庙、孟良寨等遗址,并因电影《1942》取景广为人知。历代帝王如曹操、赵匡胤及文人李白、白居易均途经此地并留下诗篇。</p> <p class="ql-block">碗子城地处太行山南麓,位于河南沁阳与山西泽州交界处,是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核心关隘,连接山西与河南,自古为“北达京师、南通伊洛”的战略通道。始建于唐代初期,由郭子仪率部修筑,历代为镇守天井关的驻兵之地,见证了从春秋战国至明清的多次重大战役,如曹操《苦寒行》所述艰险、宋太祖赵匡胤亲征修路等。</p> <p class="ql-block">城墙由青石垒砌,呈圆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阔25米,高5-7米,厚4米,面积约600平方米(不足一亩),设东西二门(原刻“北达京师”“南通伊洛”,今已不存),中央有南北向石砌山道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因形似倒扣的粗瓷碗,得名“碗子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