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这一进程,是地理、经济、文化多重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基所系,更是展望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底气所在。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立足本职,凝聚力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br><br>一、 历史长河奔涌,汇聚共同体磅礴伟力<br><br>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历经数千年“大一统”格局的积淀与多民族碰撞融合的淬炼。自秦汉开拓疆域、奠定统一基业,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经营,无论是“胡汉交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是“多元一体”的元清大一统,都在不断拓展着共同体的地理空间与治理疆域。丝绸之路驼铃声声,茶马古道马蹄哒哒,不仅是物资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互鉴、情感相连的纽带。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为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璀璨的中华文化,正是在各民族文化瑰宝的交流激荡中,形成了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特质,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历史雄辩地证明,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分离则弱,合则强。<br><br>二、 时代大潮浩荡,彰显共同体现实必然<br><br>步入近代,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共同体意识在共御外侮的斗争中得到空前升华。全体中华儿女不分民族、地域,同仇敌忾,共同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史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日益紧密,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层次不断深化,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夯实了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在抗击自然灾害、应对风险挑战的紧要关头,各族人民总是能够迅速凝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力量,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br><br>三、 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共同体理念要求<br><br>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重要性,最终要落脚到实际行动上。作为工作在各条战线的一员,我们应自觉将共同体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br><br>一是做共同体理念的学习者与宣传者。 要深入学习相关重要论述与历史知识,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积极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批驳各种错误思潮和狭隘观念,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br><br>二是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真诚的态度与各族同事、群众交往交流。在制定政策、实施项目、提供服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促进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要积极组织开展和参与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br><br>三是做共同繁荣发展的参与者与贡献者。 要立足本职岗位,奋发有为,通过扎实的工作业绩,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发展差距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从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保护,都要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促进各民族在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现代化成果的过程中,心灵贴得更近、联系更加紧密。<br><br>“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更是未来的光明所在。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画卷,迎接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