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1080

天涯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在匆匆走出开封的人影里,有“三苏”,这次的三苏是苏轼苏辙苏迈。苏迈是苏轼的儿子。苏轼发配黄州,大年开初就匆匆前往了。苏辙也被外放任职,所以同路一段,在歧路子瞻子由互赠诗词告别,就奔上自己的命运旅途了。罗振宇带领的一众历史爱好者也在这个路口和三苏告别,回到朝廷正在做的一件热闹事儿上去,时称“元丰改制”。为什么和三苏告别,要巴得这么细,就像在时空里伴行一样?苏轼这一去的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去,让读者垂涎的千古名篇就要呼之欲出了。</p><p class="ql-block"> 跟随罗振宇转身关注“元丰改制”——论头衔的意义何在?读后细品之下,我才发现头衔的意义如此重大。举例用的包拯,三个名号,只有临时认命的那个才是实职。古人的智慧确实很耐品。名号是对曾经取得的业绩的肯定和奖赏,比如说包公的“刑部郎中”是享受的级别待遇,“龙图阁直学士”是皇帝赏赐的荣誉,而真正要干工作是“权知开封府”。荣誉和待遇显示出很正式感,就像是确定不变的岗位一样,而正式履职的岗位反而显出临时代理的感觉。权知开封府,从字面理解就是:暂时将就一下,做做开封知府看能不能行!那实际是不是这个意思呢?罗振宇的解释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细品一下,这是古人驭人智慧的高超之处吧!咱老百姓也可以试想一下,咱们任何人所干的事儿,哪一个不是暂时性的“职务”?做一件事,做好了就该做另一件难度升级的事儿了,不会让自己再滞留于当下那件顺水推舟的事儿上面,那事儿该留给其它需要它的人来上手了。各种工作岗位也是,等你玩得很溜了,也该转向更难的事儿了,其它人来接管你的工作。连当个家长都是如此,等你当完一个父亲的角色,总结出很好的的心得觉得自己很胜任这个角色的时候。可能现实也把你逐渐往爷爷的角色上推了。</p><p class="ql-block"> 我从自己的的小角度这么延伸品味了一下,觉得古人用人的智慧就很高明。给一个级别待遇固定你的上进心,给一个名号奖赏给你予荣誉感,名利都给你了,下来该你在岗位上迅速发光发热了做贡献了,而且是不固定你的贡献范围和领域,不套牢你,让你的光和热全力辐射到更广的领域。这个智慧的深谋远虑可能远超我的认知很多很多了,但是对这方面我的阈值很窄,所以我的理解仅限于次。匆匆收住,下一年再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