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都市——上海,不愧为不夜城、中国东方明珠

夕阳红

<p class="ql-block">走进豫园商城的那一刻,仿佛一脚踏进了旧时光。牌坊高耸,金漆雕纹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是无声地诉说着百年的商贾繁华。石板路被来往的脚步磨得发亮,两旁店铺林立,旗幌轻摇,卖糖画的、捏面人的、挑着绣品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我慢下脚步,看一位老人蹲在角落画糖人,铜勺一转一提,一只晶莹的小兔便成了形。人群喧闹,笑声此起彼伏,而这一刻,却像被糖浆缓缓包裹,甜得安静。</p> <p class="ql-block">街道越走越深,人潮也愈发密集。一家“上海礼铺”红底金字的招牌在灰瓦白墙间格外醒目,像一盏不灭的老灯笼。店里摆着桂花酥、五香豆、绣着旗袍图案的丝巾,每一样都带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温软气息。一位老太太踮着脚挑着剪纸,嘴里还念叨着“过年贴窗上正好”;几个年轻人围在柜台前试吃南翔小笼的试吃装,烫得直哈气也不肯放下。我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所谓年味,不过就是这些琐碎又热乎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拐过一条窄巷,一座老药铺静静立在街角,“童涵春堂”四个字沉稳有力。屋檐下红灯笼轻轻晃动,对联纸边已被风吹得微微卷起,却依旧红得喜庆。一位穿白衫的男子匆匆走过,衣角带起一阵微风,惊动了檐下那只打盹的麻雀。我站在门口,闻到一丝淡淡的药香混着檀香飘出,像是从某个遥远的清晨穿越而来。这里没有叫卖声,也没有打卡的游客,只有时间本身在静静煎煮着一味名叫“传统”的药。</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一座名为“和丰楼”的老楼,飞檐翘角,檐下挂着一串串小灯笼,像一排排守夜的星子。广场上人来人往,有老人牵着孙儿慢慢走,有情侣靠在石栏边拍照,还有街头艺人抱着吉他轻轻弹唱。我坐在一旁的石阶上歇脚,看阳光斜斜地洒在青瓦上,把整座建筑染成一片暖金色。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丰和”,不只是名字里的祝愿,更是这方寸之地日复一日流淌的生活本身。</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登上了高楼的观景台。东方明珠塔就在眼前,像一根串起城市记忆的银针,把过去与现在缝在一起。黄浦江如一条发光的绸带,蜿蜒穿过层层叠叠的摩天大楼。远处陆家嘴的玻璃幕墙映着晚霞,近处老城厢的屋脊在暮色中勾出温柔的轮廓。我掏出手机想拍下这幅画面,却发现镜头总抓不住那种流动的光——原来有些美,注定只能留在眼里,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云层依旧厚重,却压不住城市的光。东方明珠的球体次第亮起,像夜空中浮起的月亮。摩天楼群的灯光如星辰落地,倒映在江面上,被水波揉成一片片碎金。我靠在栏杆边,听风从江面吹来,带着一丝凉意,也带着这座城市的呼吸。有人匆匆赶路,有人驻足拍照,而我只想多站一会儿,看这万家灯火如何一盏接一盏,把黑夜点亮。</p> <p class="ql-block">夜更深了,整座城市彻底苏醒。东方明珠在阴云下依然耀眼,像一座不灭的灯塔。街道上的车流如光河奔涌,行人三三两两走在暖黄的路灯下,影子被拉得很长。我沿着外滩慢慢走,看对岸的霓虹在江水中跳舞,听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这座城市从不真正入睡,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白天是忙碌的脉搏,夜晚是温柔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站在高处回望,云层低垂,城市却倔强地亮着。高楼的灯火像无数双不肯闭上的眼睛,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梦。河流静静穿城而过,映着两岸的光影,像一条流动的银河。我忽然想起白天在豫园听到的那句老话:“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此刻的上海,正是这样——千门灯火,万种生活,都在这夜色里静静铺展。</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夜街。建筑被暖光勾勒出轮廓,拱窗雕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几个年轻人坐在咖啡馆外喝啤酒,笑声清脆;一对老夫妻并肩走着,步伐缓慢却默契。我站在街角,看灯光与夜色交织,像一首未写完的诗。这座城市从不缺少故事,它只是把它们藏在每一块石板、每一盏灯、每一个匆匆而过的背影里。而我,只是一个偶然路过的人,却带走了满心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