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安徽游之一。安徽棠樾牌坊群。潜口民宅。

乔元龙

<p class="ql-block">安徽棠樾牌坊群坐落于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是保存完整的明清石牌坊群,1996 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群七座牌坊呈半弧形排列,分别是慈孝里坊、鲍灿坊、命涣丝纶坊、节劲三冬坊、矢贞全骢步亭孝坊、天鉴精诚坊和乐善好施坊,轴线上还有路亭骢步亭。三座建于明代,四座建于清代,均采用“歙县青”石料,石柱粗壮、雕刻精细,展示徽州石雕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牌坊群与当地鲍氏家族渊源深厚。鲍氏自南宋起在棠樾聚族,历代官员、商贾、学者辈出,以忠、孝、节、义四德著称,皇帝多次赐匾或敕建牌坊以表彰其功德。牌坊题词和雕饰围绕这四德展开,既是家族荣誉的象征,也是徽州儒家伦理的具体呈现。 作为徽州古建筑的代表,棠樾牌坊群是研究明清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罕见的牌坊群体,吸引大量游客和影视剧组前来取景。</p> <p class="ql-block">清懿堂(女祠)</p><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的清懿堂,俗称女祠,坐南朝北,五开间,三进,马头墙,整个祠堂结构紧凑,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雕镌典雅瑰丽,尤以门厅外之八字墙,满饰砖雕,玲珑剔透,华采纷呈。被誉为徽州砖雕之最。</p> <p class="ql-block">鲍家华园现在主要是栽培盆景展览。已私人承包。没有参加这次黄山市的优惠政策。还是要收门票,所以没有进去。</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潜口村紫霞峰南麓,是以易地搬迁、原址复原方式集中保护的明清古民居群。它把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十余座典型明代建筑迁建于此,形成以明园、清园两座山庄为主体的整体景区,面积约1.6万平方米,展示了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等多种建筑形制,典型建筑完整呈现了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生活场景。 潜口民宅于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后升为5A级景区,并获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园区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8:00至下午16:30,可在此领略徽派建筑的精湛雕刻、青瓦白墙的古朴美感,以及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的大门并非普通的垂直门框,而是向西偏斜约 5 度的斜进门框。这一设计在黄山潜口老宅景区的徽派建筑中极具代表性,蕴含了结构、地形、风水与文化多层次的意义。 **一、适应地形、保证结构稳固** 畊礼堂原址位于山谷坡地,门向若严格保持正北或正南会与地形冲突,导致进深与开间不匹配。通过将门框向西倾斜,使门洞能够顺应坡度、保持最佳的受力方向,形成三角支撑,提升整体刚度,防止因开关或外力冲击产生变形。 **二、风水与吉祥寓意** 徽州人历来重视风水。斜门的朝向往往是为“避邪纳吉”。畊礼堂的大门向西偏斜,使其正对南方的火位,避免“火克金”的不利格局,从而化解煞气、迎来吉祥。这种做法在潜口古民居中普遍出现,体现了当地商人对风水的深刻信仰。 **三、提升私密性与防盗功能** 斜进的门框使门洞不再正对屋内主要活动空间,外来访客难以直接看到屋内情形;而屋内人则可以通过侧视轻易观察门外动向,形成一种“内可知外、外难窥内”的私密效果。这在古代官宦住宅中被视为防止外来窥探、保护家族隐私的实用手段。 **四、文化象征与美学表达** 1. **呼应徽派建筑的整体布局**:畊礼堂呈正方形、似官印,斜门的倾角与屋顶的坡度、马头墙的上挑形成呼应,使整体轮廓更具动感与层次感。 2. **展示“三雕”艺术**:斜门的立面更宽阔,砖雕、木雕、石雕的纹样在倾斜面上能够获得更好的光影效果,凸显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艺。 3. **象征“耕读礼法”**:畊礼堂的名字取“以耕为本、读书兴业”,斜门的独特姿态也暗合“转危为安、化难为易”的文化寓意,体现了徽商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智慧。 **五、在潜口老宅景区的整体价值** 畊礼堂是清园规模最大的宅子,拥有三进、两层、32间房间,是潜口民宅博物馆的核心展示建筑。其斜进大门不仅是结构与风水的实用解决方案,更是徽派建筑在“适地而建、因势利导”理念的典型案例。游客在进入畊礼堂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扇倾斜的大门,它把自然地形、传统风水、家族身份与美学价值巧妙融合,成为潜口古民居群中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畊礼堂斜进去的门框在结构稳固、地形适配、风水化煞、私密防盗以及徽派美学表达等方面发挥了综合作用,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智慧回应,也是徽州文化精神的具体呈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