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振宁

蒋老师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Chen-Ning Yang,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男,汉族。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p><p class="ql-block">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革命性的观念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他们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基本粒子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活到103岁的高龄,其长寿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他百岁人生的主要支撑要素,你可以快速了解。</p><p class="ql-block">支撑维度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先天禀赋 拥有优良的家族长寿基因,且婴幼儿时期得到母乳的充分滋养。 </p><p class="ql-block">心态修为 心态乐观豁达,保持规律生活,对事物充满兴趣,心境平稳。 </p><p class="ql-block">智慧饮食 坚持“慢食多餐”,注重食物消化吸收,远离烟酒等不良嗜好。 </p><p class="ql-block">动静结合 喜爱以散步等方式适度活动,同时重视静心读书修养身心。 </p><p class="ql-block">科学保健 相信现代医学,生病时科学治疗,不滥用药,不迷信保健品。 </p><p class="ql-block">情感滋养 人生各阶段均有美好情感的陪伴与支持,保持童心不老。 </p><p class="ql-block">精神归属 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归根清华,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p><p class="ql-block">🌱 多维度的生命支撑</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的长寿,是先天条件与后天习惯、身体健康与精神境界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先天的坚实基础:杨振宁先生曾坦言,自己的长寿部分得益于“基因好,也幸运”。他提到自己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良好的长寿基因,这从他姊妹四人均享高寿可见一斑。同时,他提到自己一生下来就吃母乳直到两岁,这为他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先天基础。</p><p class="ql-block">内在的平和与秩序:他多次强调平和的心境和规律的生活是健康的关键。他视读书为最好的“保健品”,认为书籍能增知识、恬淡身心、修德养性,许多疾病源于不良情绪和品行。在生活上,他奉行“慢食多餐”,即在正常三餐外每隔2-3小时少量进食,以维持血糖稳定,并且吃饭讲究细嚼慢咽。他还不抽烟、不喝酒,保持“干净”的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科学的健康观念:杨振宁先生非常相信现代医学。1997年他成功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并归功于医药科技的发达。他反对滥用药和迷信保健品,认为身体衰老是自然规律,保健品大多只是心理安慰,生病应科学治疗。</p><p class="ql-block">情感的深度滋养:他的一生拥有丰富的情感支持。他曾说翁帆是“上帝赐予的最后礼物”,美好爱情的滋润让他童心不老,幸福永驻。</p><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的精神归宿:晚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毅然归根清华,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培养中国下一代科学人才。这种 “赤子归根”的深厚家国情怀,为他提供了超越个人生命的宏大意义感和精神动力,正如他亲自翻译的艾略特诗句所言:“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p><p class="ql-block">挚友邓稼先曾赠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在百岁寿辰上回应:“我这五十年,未负所托。”</p><p class="ql-block">这份践诺带来的内心充实与安宁,亦是长寿的深厚根基。</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的百岁人生,是一场将优良基因、平和心境、智慧生活、科学态度、情感支持和崇高理想完美融合的实践。他的长寿之道,根本在于一种贯通于日常起居与精神追求的生命智慧。</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其治学之道与科学精神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他治学方法的核心要点,希望能帮助你快速把握其精髓。</p><p class="ql-block">治学维度核心理念具体方法与体现</p><p class="ql-block">方法论融合 融汇中西,博采众长 将中国传统的演绎法(从普遍原则推演具体问题)与美国学术的归纳法(从现象出发提炼规律)创造性结合。 </p><p class="ql-block">思维特质 敢于质疑,直觉导向 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时,视其为最佳学习机会,深入探究。与同窗“三剑客”的激烈辩论,是深入学习的极佳途径。 </p><p class="ql-block">研究态度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不寻求华而不实的捷径,崇尚求真务实的“笨功夫”。在研究中注重注重新现象、新方法,而非仅注重书本知识。 </p><p class="ql-block">方向选择 兴趣驱动,关注基本问题 研究成功遵循“兴趣—准备—突破”的三部曲。要善于自己寻找理论题目,并不要轻易放弃好的想法。 </p><p class="ql-block">知识积累 渗透学习,视野开阔 采用“渗透法”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并对整个学科动态有所掌握,避免眼光短浅。 </p><p class="ql-block">💡 治学之道的现实启示</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的学习者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关于“扬长”与“补短”:杨振宁先生在芝加哥大学时,发现自己实验物理动手能力不足,他经过审慎思考,果断转向理论物理。这启示我们,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将精力集中于自身优势领域,往往比一味弥补短板更能取得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关于“坚持”与“变通”:他曾精辟地指出,研究遇到困苦时要有两种精神并存:“一个是不放弃,要坚持下去;另一个是觉得做不下去得换个方向。”</p><p class="ql-block">这体现了其在坚守与变通之间的智慧,执着于根本目标,但方法策略需灵活调整。</p><p class="ql-block">关于科学普及:杨振宁先生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传播,早在1975年就建议加强科普工作。他认为在科技日益复杂的今天,让全社会理解科研至关重要。学习不仅是个人知识的积累,也有责任将科学的精神和乐趣分享给更多人。</p><p class="ql-block">🌟 超越学术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除了治学方法,杨振宁先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格品质同样令人景仰。</p><p class="ql-block">深厚的家国情怀:他是中美关系解冻后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顶尖科学家,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归根清华。他曾动情地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p><p class="ql-block">他将大量心血倾注于培养中国年轻科学家,资助大批学者赴美进修,为祖国科技发展殚精竭虑。</p><p class="ql-block">务实的科学精神:他始终以国家发展需要为先,曾顶住压力建言中国不宜耗巨资建造高能加速器,而应优先发展计算机等实用领域,体现了科学家“不图虚名、重实效”的理性与担当。</p><p class="ql-block">文理兼修的跨界思维:他幼承儒学,长研量子,认为文理是探索世界的两种语言。他最喜欢的格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出自古籍,其精神世界里,物理方程的美学与古典诗词的意境相互辉映。这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深度融合,是其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p><p class="ql-block">📚 如何开始学习</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杨振宁先生,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p><p class="ql-block">阅读原文与传记:直接阅读杨先生的演讲、文章(如《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以及权威传记(如葛墨林院士所著《我知道的杨振宁》),感受其原汁原味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反思自身学习:对照表格中的治学维度,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你是否敢于质疑?是否注重知识渗透?能否在坚持和变通间找到平衡? </p><p class="ql-block">在实践中体会:尝试用“渗透法”广泛阅读感兴趣的领域,或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深化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亲身实践这些方法。 </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其核心在于一种求真务实、开放包容、心怀家国的生命态度。希望这份梳理能为你提供有益的指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