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于胡同烟火中 见民族筋骨——读《四世同堂》有感

俺老孙来也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俺老孙来也</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37572754</b></p> <p class="ql-block"><b>  最早接触到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时间,我若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书本里有《骆驼祥子》的选段,文中故事里的人物和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初中的课堂上,《四世同堂》的片段也让我初次窥见到那个时代的冰山一角。</b></p><p class="ql-block"><b>今年的九月三日,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为了表达我对先烈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珍视,日前,我走进图书馆,寻寻觅觅,找到了老舍作品,再次捧起了《四世同堂》,重温字里行间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心中感慨万千,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更能体会到老舍先生笔下,那份家国情怀的深沉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北平的宁静,老舍先生身处乱世,目睹了同胞们的苦难与不屈,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力量,他拿起笔,将这份情感倾注与文字之中,创作出了《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颂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巨著,这部作品不仅是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普通民众在战争洪流中挣扎求生的真实写照。老舍先生以北京小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祁家四代人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整个民族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阴暗。</b></p> <p class="ql-block"><b>  合上书页,放回书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烟火气与血泪史仍在眼前交织。这部作品最动人的,是它“以小见大”的叙事力量,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有祁老人囤粮保家的执念、小妞子拒吃“共和面”饿死的惨剧、冠家攀附权贵的丑态。这些日常碎片拼凑出的,是八年沦陷中最真实的集体创伤,普通民众在暴力碾压下的生存困境,比任何战场描写都更刺痛人心。老舍先生用“生活史即战争史”的视角,让我们看见,战争从不是遥远的硝烟,而是渗透在每一口粮食、每一次低头中的凌辱。</b></p> <p class="ql-block"><b>  老舍先生的笔,既是温情的记录者,也是锋利的批判者,他在槐树下的棋局、小贩的吆喝声中复原了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却又让这些文化符号在战火中渐次崩塌,成为传统文明遭遇重创的象征。祁老人坚守的“四世同堂”理想,既是家族凝聚力的根基,也在国破时沦为精神桎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让作品有了超越时代的深度。</b></p><p class="ql-block"><b>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小妞子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老舍用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胜利从不是轻松的凯歌,而是无数小人物用苦难与牺牲换来的。它提醒我们: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少数英雄的壮举,而是无数普通人在破碎世界里,依然选择“货真价实地活着”的倔强。</b></p> <p class="ql-block"><b>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以一方胡同为舞台,用祁家、钱家、冠家的命运沉浮,编织出一部沦陷区的平民史诗,让我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读懂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重量。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会以史为鉴,传承这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踔厉奋发,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代代相传。(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