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新疆和硕县马兰红山

闻捷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9日,我怀着崇敬之心踏入新疆巴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的马兰红山军博园。这片在戈壁深处的土地,曾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核心阵地之一,每一粒砂砾都承载着共和国的光辉记忆,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先辈们的奉献与担当。 </p><p class="ql-block"> 抵达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兰红山军博园”几个鲜红大字,下方“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的标语,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大门中央的巨型红五星,在蓝天戈壁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它不仅是园区的标志,更是先辈们为国铸盾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迈进园区,“两弹一星精神代代传”“马兰精神代代传”的砖柱矗立两侧,红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文字不是简单的标语,而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军人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厚重。 </p><p class="ql-block"> 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来到红山核武器试爆指挥中心旧址。这里位于和硕县城东北约90公里的山谷中,荒漠戈壁环绕,远处山峦巍峨。谁能想到,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曾是中国核试验的“大脑”与“心脏”——西区的核试验指挥机关、东区的科研试验所,151栋砖混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完整保留着当年“两弹”试验的整体风貌。</p><p class="ql-block"> 站在旧址前,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物资匮乏的年代,科研人员靠人背肩扛将仪器设备运入;住房简陋、水电短缺,他们却在帐篷灯下演算图纸、打磨技术;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们以顽强意志在荆棘遍布的科研之路上拓荒……“天上无飞鸟,地面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是他们的日常,“饥餐沙粒饭,笑谈渴饮苦水浆”是他们的生活写照。正是在这里,程开甲、张蕴钰等院士与将军群体,带领队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爆响了震惊世界的“春雷”。</p><p class="ql-block"> 展区内,《人民日报》号外静静陈列——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神州;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喜报,更是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核舞台上昂首挺立。泛黄的纸张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在戈壁滩上攻坚克难的日夜。那些黑白照片里的面孔,有的年轻、有的沧桑,但眼神中都透着同样的坚定,他们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马兰精神的践行者。 </p><p class="ql-block"> 园区里有一棵“隐姓埋名英雄杨”,扎根红山砂砾间,枝干如试验场钢架般倔强。它的年轮藏着蘑菇云的残影,藏着科研人员在烈日风沙中演算的身影。抚摸粗糙的树皮,仿佛触摸到先辈们防护服磨出的褶皱,那向上伸展的枝桠,多像战士们托举大国重器的臂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箴言在此刻有了最具象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园区的林荫道上,两侧树木葱郁,红色旗帜在风中飘扬。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光影交错间,仿佛看到先辈们的身影与当代的参观者重叠。那些砖混结构的旧建筑上,“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标语依旧清晰,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奋斗,也在呼唤着当下的我们传承这份精神。</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望马兰红山军博园,它不仅是一处红色景点,更是一座精神的殿堂。在这里,我读懂了“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的深意——那些隐姓埋名的岁月,那些戈壁深处的坚守,都化作了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天津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隐姓埋名英雄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