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从军漫记》 我的连长

乡里闲人

<p class="ql-block">  昵 称 乡里闲人</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63355523</p> <p class="ql-block">我的连长张金荣,我和他谈不上有什么特别深厚的私人感情,甚至在我退伍时,还曾对他有过一点点怨气。因为是他,让原本宣布当年不退伍的我退了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了当时张连长的许多事情和连队的一些具体情况后,我越发觉得张连长了不起,越发觉得他是一位好连长。因此,尽管在《从军漫记》中已多处记载了张连长的事迹,我还是要在《从军漫记》中为他单独列一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金荣连长,浙江省东阳市人,1944年9月出生,196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他随父亲到北京,1960年进入工厂,1961年8月从北京入伍,到铁道兵部队服役,1962年8月调往厦门,参与了九十三师警卫连的组建,历任战士、七班长,1964年11月代理司务长、三排副排长,1965年11月任一排排长,1966年5月任副连长,1969年5月任连长,1976年11月转业,分配到东阳市针织机械厂,2000年2月退休,退休前任厂党委书记。从简历来看,张连长既没有被上级领导记过功,也没有被授予过英雄称号,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都只是一名基层干部。但在我们心中,他却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一位无比出色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9年,我入伍到连队不久,张连长就成为了我们的连长,直到1973年我退伍,他一直担任我们的连长。回想起来,连长的很多事迹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连长个人军事技能十分过硬,教练方法也高人一筹。早在1962年,还是铁道兵战士的他,就被师里授予了优等射手称号。他是从1964年大比武中的优秀战士里提拔起来的干部。大比武中,他是连队的特等射手、刺杀标兵,左手投弹能投出50米的好成绩。在给我们做实弹射击示范时,无论是立靶还是运动靶,他总是弹无虚发,发发十环。1966年入伍的老兵告诉我们,看当时的张副连长和一位排长穿着护具拼刺刀对刺示范,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一个进攻有力,一个防守稳重;一个刁钻出击,一个巧妙防守;一个向下虚晃一枪,直刺对方胸部,一个后退半步,将枪往上往外一挑,化解了险招……看得大家目不暇接、提心吊胆。可惜到我们在连队时,连长只和张排长用木枪慢动作给我们示范过,没有那么精彩了。或许是连里没有那样好的对手了吧。但连长每次给我们做刺杀示范动作时,都刚劲有力且干净利索,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难以企及的境界。张连长不仅个人军事技能过硬,训练战士的方法也比别人高超,能让人容易领悟,进步很快。我在新兵射击训练时,在举枪、瞄准,尤其是击发上老是不得要领,显得很笨。别人都能很快找到目标,瞄准瞄准点,憋气击发了,我却还不能在瞄准时稳定地据枪,更没掌握扣扳机的技巧。排里其他新兵都能进行三发实弹射击了,我还在为如何正确扣压扳机犯愁。班长和排长都暗自摇头,老兵则直接骂我是笨蛋。越是这样,我越掌握不好动作要领。新战友一大半都已试射了三发子弹,剩下的除了我,都是班长和排长认为可以进行试射的。连长知道这一情况后,专门来到我的射击训练位置,看我做了三遍从卧姿装子弹到击发射击的动作。之后,他没有给我做示范,也没讲如何纠正动作,而是让我坐起来,给我讲起大比武时他的一个信念:都在同一个连长、指导员指挥下,都吃一个锅里的饭,人家行,难道我就不行?难道我就不能比人家更行吗?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信念,他苦练加巧练,成为了连里的特等射手、刺杀标兵。然后,连长信心满满地对我说:“你一定行,你要相信自己一定行。”接着,他给我示范了几遍瞄准射击的动作,对我说:“你其他动作都可以,主要注意两点,一是脸贴枪托不要太紧、太用力,要自然贴上;二是要体会练习分步扣压扳机,在停止呼吸的一瞬间轻松自如地击发射击。”他还反复示范分步扣压扳机,告诉我先练习分三步扣压,再练习分四步扣压,同时练习均匀呼吸和停止呼吸。说来也怪,按照连长教的方法,我很快找到了感觉。经过反复练习,我觉得好像掌握了要领。排长用瞄准检查镜看了我的动作,认为大有进步,可以参加实弹试射了。在两天后的全连最后一批试射战友中,我是最后一名射手。射击结束,报靶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三发子弹打了29环的好成绩,是全连新兵试射的最好成绩。这真体现出,连长不愧是经过郭兴福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基层指挥员,有一套好的训练方法。</p> <p class="ql-block">张连长不仅军事技能过硬,抓军事训练有办法,在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战士生活上也毫不含糊。当年部队有句顺口溜:“连长打冲锋,指导员学雷锋,副连长萝卜大葱,副指导员锣鼓叮咚,排长补充补充,班长具体分工。”但张连长并不是只抓军事训练、只会打冲锋的指挥员,他对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战士的生活都很重视。他经常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做得深入细致,让人容易接受。有一次,一排有个战士被安排去师部农场轮流参加劳动,思想不通,排长和指导员做工作也没做通。连长准备去把这位战友叫到连部谈谈心、做做工作,正要往一排走时,天气突然变化,雷雨交加,他便在连部门口喊话,叫这位战友等雨停了来连部。这时,连部的电话响了,按常规,这时不宜接听电话,但连长认为,部队是战斗单位,打雷下雨不接电话,要是影响了上级命令的传达执行可不行。他去接了电话,结果真被雷击了,被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还惦记着那位战友的思想通了没有。这次,连长虽没和这位战友直接谈话做工作,但这位战友被连长的行为所感动,愉快地去农场劳动了。上世纪70年代,连队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0.45元,要改善生活,就得靠自己养猪种菜来补充。连长亲自抓这项工作,带头利用业余时间种菜,连部的菜地,产量在全连都排在前几名。他还经常深入炊事班检查工作,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还和连领导一起研究出一套激励炊事班战士努力提高技术、全心全意搞好伙食的用人办法,就是看准了准备提拔的优秀战士和班长,都放到炊事班去干上一年半载。从1969年到1972年,先后有三任炊事班长得到提拔,一位到师部当了机要员,一位当了司务长,一位当了二排长。就连我这个小小的一班副班长,也是经过炊事班的锻炼才当上的。</p><p class="ql-block">记忆犹新的有两件事,一件是连长曾借了师长的汽枪和猎枪,星期天带人进深山打了很多鸟和几只兔子回来,交给炊事班做好,每个班都分到一盘鲜美的野味。另一件是1972年下半年,张连长带领大家在山里训练时发现一窝野蜜蜂,他设法将其带回连队,放在三排营房前的桂圆树下,精心养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张连长就会亲自小心翼翼地采集蜂蜜。那每一滴晶莹的蜂蜜,都像是他对战士们深情的凝聚。采集蜂蜜后,开早饭时,张连长端着一碗珍贵的蜂蜜,缓缓走向每个班的饭桌。他的眼神里满是慈爱与关切,像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亲手给每一桌都轻轻舀上几汤匙蜂蜜。战士们看着那金黄的蜂蜜,心中满是感动。当馒头蘸着甜蜜的蜂蜜入口,那丝丝甜意在舌尖化开,不仅甜在嘴里,更甜在了每个战士的心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小小的举动,蕴含着老连长对战士们无尽的关爱。这份爱兵如子的深情,如同那棵桂圆树一般,深深扎根在每个战士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军旅生涯中最温暖、最难忘的回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永远熠熠生辉,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连长的心里时刻装着战士,知道哪个家里遇到重大困难,总会及时安慰并伸出援助之手。在部队时,他带头捐款帮助家里有困难的战士。退伍回地方后,他去过江西、山东、福建、浙江等连队战友较多的省份看望战友,每到一地,总会特意去看望慰问在农村的战友,去了总要拿出几百上千元给战友,还动员安排在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战友支援在农村的困难战友。连队战友先后在他的家乡东阳举行过大大小小5次聚会,他每次除了忙前忙后招待大家,还自掏腰包请大家吃一顿饭。2016年那次在东阳的连队战友大聚会,他和阮焕国战友两人花了近万元给每位战友送了纪念品,还不让大家知道是谁赞助的。可当他得了严重疾病,需要大量治疗费用,连队各地的几十名战友通过微信给他发慰问金时,他一分都没收,只表示领了大家的心意。我给他汇去3000元,汇了三次,退了三次。后来,我买了一些利于他治病的食物,寄给他儿子,请他儿子替我转交,并说明这仅仅是当兵的一点心意,如果退回来,就说明连长对我有意见,看不起我这个兵,这才没再退回来。在连队,哪个战士病了,他都会去看望,要求班里战友照顾好。每个夜晚,他都会巡视各班,轻轻给踢被子的战士盖好被子……爱兵如子在张连长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尽管他在训练场上对大家非常严厉,常常吹胡子瞪眼,甚至跺脚、挥拳头,但每个战士仍然尊敬他、亲近他。几十年后,不少战士不远千里去看望他,人人都在微信群里关心他、问候他、祝福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连长最让我们忘不了的是他舍身救战士的事迹。那是1971年5月的一天,连长组织入伍一年左右的战士进行进攻实弹单兵演练。演练过程是跃出战壕,向敌人阵地冲击,前进中投掷手榴弹,然后抵近射击,最后冲进敌人战壕。投弹、射击都要求在运动中完成。此前进行过很多次单兵教练和非实弹演练。按要求,这种实弹演练要由一名有经验的老兵或班长、排长陪同战士进行。这天,其他连领导和班排长都表态要陪同战士演练,但张连长不让大家上,说这个演练有危险,他实践经验多些,还是由他来。几位战士演练完后,有位排长提出他来带练几个,连长仍坚持自己带练,并命令一名战士开始冲击。这个战士一跃出战壕,连长紧跟在他的左后方,冲击约60多米后,连长喊话叫他准备投弹。这位战士心里紧张,手脚动作不协调,把手榴弹扔在了前方仅十来米远的一块大石头上。连长发现情况不对,立即一个箭步冲上去,向右一转身,一手把这个战士撂倒,同时将他压在身下。这时,只听一声爆响,手榴弹炸了。连长见战士没事,自己手脚、头及身上也没发现伤口和血迹,紧张的心才稍稍平静。可就在这时,坐在山脚下,距进攻起点战壕100多米处等待演练和观看的战友中,有人大喊:“连长不好啦,不好啦,某某某被弹片打中了。”连长一听,刚刚平静一点的心又提了起来,马上爬起来往山下跑去。连长看到这位战友被弹片击中了大腿,好在因为距离较远,弹片的冲击力减弱了,这块弹片钻进皮肉里,没有击断脉管,也没伤到骨头。但当时这个战士很紧张,哭了起来;一旁,失手投弹的战士也在哭。连长见状,大声对他俩说:“哭什么哭,革命战士流血不流泪,坚强些。”然后,一边安慰受伤的战士,说伤不重,不要怕,很快就会好;一边对失手的战士说,已经犯错了,哭解决不了问题,今后好好认真训练就行了。这时,有个战士对连长说:“连长,你屁股后面衣服有个洞。”连长听了,用手一摸,确实有个洞,回头一看,裤子上也有个洞,还在流血。看到流血,连长才知道自己受伤了,腿也开始感觉痛了。先前因为紧张,又一心只关心战士,根本没感觉到自己受伤。卫生员的担架来了,连长却叫先抬受伤的战士去师医院,自己坚持在战士的搀扶下往山下走。走了一段后,大家见他实在不行,都劝他别再走了,等担架来,连长这才只好等着。到医院后,连长坚持让医生先给受伤的战士动手术。战士的手术做完后,医生检查连长的伤口,没感觉到弹片的位置,就照了X光片。医生根据X光片开刀还是没找到弹片,只好再去照片,照完回来还是没找到。医生一看过了午饭时间,就说干脆吃了饭,请下一班医生找。可见这位医生水平不高,但还有些自知之明。另一位医生听说这情况后说,那只能去X光机下做了。这样又去了X光室,终于在那里将弹片从胯骨处取了出来。这来回折腾了4个多小时,期间连长一直忍痛配合医生,体谅医生。事后,医生说:“张连长真是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p> <p class="ql-block">转业到地方后,张连长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转业到地方后,组织上安排张连长到东阳县的纺织机械厂负责后勤工作。因为工作受大家欢迎,大家选他当工会主席,又因工作出色,组织安排他担任厂党委书记。2001年前后,东阳县企业里的军转干部和全国各地的军转干部一样,因为待遇问题要去上访。已经退休的张连长仍被县经贸委请出来,担任三个企业几十名军转干部的组长,做大家的工作。他不辞辛苦,反复和大家说,有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我们转业干部不要忘记军人的光荣传统,要体谅国家的困难,为国分忧,不要去上访。在他的努力下,大家没有去市里、省里上访,而是通过正常途径向上反映意见和要求。后来,这几个企业的军转干部问题解决得很好。战友群里,有时有的战友因待遇问题发牢骚,连长总是用毛主席的话开导:“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和他们比,我们今天又算得了什么呢?”同时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做战友的工作。当有战友为连长没被记功、没被提拔、没被评为伤残军人而鸣不平时,他总是深情地说,想想革命老前辈,想想连队参加越战的战友,想想还在农村没有养老保险的战友,一切都想得通,而且还感到很满足、很幸福。连长不仅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心依然和战友们在一起,关注、关心着战友们。每天早上6点,他都会在战友群里发起床号和问候语,还会天天在群里为战友们传递国际国内重大要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转发各种正能量的微信链接。今年4月,连队几十位战友到他家乡横店旅游,他不顾脚不好,坚持天天陪大家参观,当好向导和东道主。战友们结束愉快的旅游离开后,他却因为左脚大拇指变黑进医院看医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朋友看了我述说的张连长,可能会为他感到有点可惜、有点遗憾。但我要告诉朋友: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好人有好报”,我们的连长没有遗憾,也不可惜。如今,他年近80,身体健康,精神抖擞,妻贤子孝,孙辈出色。他夫人是学医的,对他照顾得十分周到。两个儿子虽不是大富大贵,但靠自己努力,工作岗位和工资收入都算得上中等偏上。两个孙辈都正在读大学,表现优秀。更难得的是,连队的战友们依然视他为榜样,为一位平凡而伟大英雄,人人都永远记得这位好连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张连长给我的连队战友和他个人的照片中,特此说明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