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15日 湖北恩施</p> <p class="ql-block">在山水灵秀的恩施,绵延不绝的武陵余脉、神秀雄奇的巫山山脉,在湖北西部第二台阶东沿神秘交吻,峡峙出一条如诗如画的河流——清江,长江一级支流,是长江的一颗璀璨明珠,全长423公里,古称夷水。《水经注》记载,“……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砾。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神秘的北纬三十度,与穿过境内的中国东西部分界线东径一百一十度在这里巧妙相交,成为地理座标。清江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之齐岳山,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等七个县市,一路奔腾,或飞珠溅玉,或潜伏地心,或激荡明崖,由西向东浩浩荡荡经过恩施,奔赴长阳,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清江支流呈羽状分布,支流包括忠建河、马水河、野三河、龙王河、招徕河、丹水、渔洋河等7条。流域80%为山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土家族、汉族、苗族混居地,总人口约431万,土家族占2/5。</p> <p class="ql-block">清江流域是老天赐予的一块生命福地,它位居全国鸡心腹地。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之说。来到长阳,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清江,秀色如玉一样的清江。无论你是不是诗人,唇边都会涌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怎比清江美画廊”、“谁挥巨毫泼丹青?画出清江山水清” 等一大堆溢美之词。凡是到过清江的人,几乎都会有 “不知是人间,还是天堂” 的幻觉。“两江夹岸望前川,山崖悬树依云栽,彩虹飞驾清江上,画屏今日初始开”。一片清江水,中涵万古情。八百里清江,八百里长廊,八百里风景,八百里人文。它没有北方的荒漠,没有南方的炎热,没有西部的无人高原,也没有大海的旋风。八百里清江如同土家人的绿绸带,在鄂西的群山间轻轻摆动。清江美得无可挑剔,美得令人心醉。钟灵毓秀,水清岸绿。蝴蝶崖边,千载悠悠。她给人的陶醉,足令我们用整个生命去体味。</p> <p class="ql-block">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最宜陶冶性情。清江流域是一块值得热爱的土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布均匀;这里山青水秀、天蓝水绿;这里山高谷深、丛林密布。特别是退耕还林之后,植被恢复良好,空气清新,形成天然氧吧。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休闲养生之地。清江峡谷海拔低、热量足、气候温润,盛产水果、物产丰富,有“天赐百果园、立体水果带”之美誉。麦浪翻滚稻菽香。从盛产贡米的大理到双寨子、革坦坝,层层叠叠从山腰台地向河谷铺排。孕育千年古藤的悬崖青黛、秋天红枫,还有那人造风景长虹卧波,互相交织演变着霓虹般四季变幻的色彩。低山水果咸丰梨、薄壳核桃、景阳白柚、柑橘、济橙、关口葡萄,春天花开群芳斗艳,秋收味香沁脾。仅此一项,就不得不令人神往陶醉。这里的土家儿女长期培育出来的“清江鱼、景阳鸡、薄壳核桃”成为恩施三宝。凡品尝之人只要再提及无不口涎欲滴,十里含香。清江哺育了世世代代土家儿女,被称为土家人的“母亲河”。这里主要是土家、汉、苗三族混居地。</p> <p class="ql-block">清江画廊是我此行的重点。清江画廊位于重庆、武汉两大都市圈同神龙架、张家界两大景区之间的交叉点上。清江画廊东起清江隔河岩大坝倒影峡,西至清江水布垭大坝盐池温泉,东西长约百余公里,是清江中最为精彩秀美的一段。跨过原始古朴的“巴人故里”木制牌坊,穿过风雨长廊、土家风情街,来到渡口,我即被清江画廊那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巴土风情所吸引。如果说我的游览是篇文章的话,我早就打了一个草稿,虽说有了心里准备,我还是惊艳了,满眼的碧水啊!记忆里哪里有呢?桂林?西湖?还是秦淮河?和清江水相比,桂林的水局促,缺少大气;西湖的水,又有些暗淡;至于秦淮河的水,有些油腻,像油头粉面的小生,对了,现在叫小鲜肉了,尽管我那么喜欢秦淮河附着的故事。我忽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写的《绿》,我很敬重先生,此时在清江面前,先生对梅雨潭的许多溢美之词,在这里就显得轻佻了。那比梅雨潭的水还绿的清江,绿水着意,风月含情,你可以惊叫,可以感受,可以用心地的品味,可以悠然地遐想。我只是喃喃着:它怎么会这么绿呢?它怎么会这么绿呢?它当然会那么绿,据说水深一百九十米。</p> <p class="ql-block">我快步登上三楼观景平台,随着汽笛鸣响,游船缓缓驶离码头,我开启这场长达五个小时的奇妙之旅,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清风拂面,凭栏远眺,蜿蜒的江水,犹如一条修长、飘逸的碧玉罗带,流淌在翠峰幽谷间。天边的碎云像是淘气的孩子,将湛蓝的天空揉出褶皱。远处的山牵着云的手,云又偎着山的肩。白鹭掠过船头时作画的姿态,在江面划出曼妙的银线。可这份温柔却让我心里空落落的——在我梦中,江水该击石而起,飞沫成雪,该裹挟着轰鸣声将砂石抛向悬崖。而此刻平静的清江,宛如被命运剪去翅膀的凤凰。秋日的阳光把水面揉成碎银,岸边垂柳正忙着给石阶绣花边。风雨桥头的木雕上,白虎图腾正对着流水诉说远古传说。</p><p class="ql-block">欣赏着这梦幻般的自然风光,我禁不住吟咏起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优美诗句:</p><p class="ql-block">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p><p class="ql-block">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p> <p class="ql-block">清江之水,自山间泻下,曲曲折折,到此便蓄成了一片湖泊。人们唤它作"白玉湖",大约因那水色白净如玉的缘故罢。我初见这湖时,正值初秋。湖水极清,清得能看见几丈深处的游鱼。那鱼也不甚怕人,只管摆着尾巴,在日光照射的水底石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湖面平展如镜,偶有微风掠过,便皱起几道细纹,旋即又平复了。四周的山色倒映在水中,青黛相间,竟比真山还要鲜明些。岸边多生着些不知名的野花,红白相间,夹杂在青草丛中。有一种小花,花瓣细长,色作淡紫,花心吐出几丝黄蕊,颇是好看。采撷一朵,嗅之无味,想是专为悦目而生的。湖上时有小船划过,船夫多是本地人,面色黝黑,手掌粗糙。他们撑船不用桨,只持一根长竿,向水底一点,船便滑出老远。游客坐在船中,只顾举着那会咔嚓作响的方匣子,东拍西照,却很少真正去看那水,那山,那云。忽有薄雾自山间漫下,先是缠绕山腰,继而笼罩湖面。此时泛舟湖上,但觉前路茫茫,后路亦茫茫,唯有船头破水之声清晰可闻。雾中看山,山形隐约,宛如水墨渲染,自有一番韵味。岸边有老树数株,不知历几多春秋,树干上皱纹纵横,似老人额上之纹。树下常有闲坐之人,或默然观水,或低声絮语。孩童则不然,他们只管在湖边浅水处嬉戏,溅起水花无数,笑声直传到对岸去。</p> <p class="ql-block">游船劈开墨玉,像是打翻了巨大的啤酒桶,涌动着白色的泡沫,这样的浓墨重彩,也许只有大手笔的画师才敢涉足,否则就会流于浮泛,大自然就是美妙的画师。到了倒影峡,<span style="font-size:18px;">倒影峡为沿途的首个景点,峡中水静谷幽,文峰倒影、石峰大佛、孔雀开屏、骆驼饮水,江岸奇峰异石拟人状物,绘形绘影。这段清江两岸的岩石形成了独特的天然石林景观,如镜水面,江流倒映着天光云影、青峰深翠、树影婆娑,波光流转中,仿佛看见欢鱼游弋枝头,飞鸟穿波水中翔,水色天光倒影清灵……</span>人们坐不住了,纷纷涌在船舷两边,手机,单反,一气咔嚓,嘴巴不时惊呼,你看那!再看那!像什么?像什么?像与不像之间,往往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人们好像回到了童年,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驰骋,如果你实在看不出来也没什么,有导游在那循循善诱,受到了启发,那山就因势随形,有了活泼泼的生命。倒影峡其实是山、水、峡、洞、林、木造就的石林景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是画廊里精彩的笔墨。</span>倒影峡的水清澈见底,山峦倒映在水中,抬头是山,低头亦是山;山上有云,水下亦有云,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山影也随之摇曳生姿。我静静的,静静的,我的眼睛像是精准的镜头,捕捉着大自然的神奇,江风掠过我的发梢,吹动着我的裤脚,我挺直脊背,想把自己融入画中,清江画廊,我在画中行。</p> <p class="ql-block">离开倒影峡,游船缓缓前行,到达第二个景点——仙人寨景区。我立于船头,清江的水气氤氲而上,与山间的薄雾搅在一处,竟分不清是水升为云,还是云落作水。游鱼可数,时而三五成群,时而独来独往,皆悠然自得,全不惧人。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这本是极平常的景致。然而仙人寨的山青得格外精神,像是被江水洗过一般;水又绿得分外透彻,仿佛将整座山的魂魄都浸在里面了。碧绿的清江水如绸缎般缠绕着苍翠的峰峦,水面倒映着两岸刀削斧劈的丹霞绝壁,几缕薄雾从峡谷间袅袅升起,为赭红色的岩壁蒙上朦胧面纱。偶有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扇动时带起的水珠,在朝阳下便成了散落的珍珠。最妙是乘舟穿行于江心,仰头可见"仙人晾衣"的奇石凌空欲飞,岩缝间斜生的野花与千年悬棺相望,教人顿生"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恍惚。寨子里的吊脚楼静默地立着,黑瓦上凝着露水。炊烟从几户人家升起,先是笔直的一缕,继而便被山风吹得歪斜,终于消散在树梢头。早起的土家女子背着竹篓沿石阶而下,篓中不知装着甚么,只见她的腰肢随着步伐轻轻摆动,竟与江水的波纹是一个节奏。江面上已有渔船浮动,远远望去,不过是一个黑点罢了。船夫不摇橹,只凭水流带着走,时不时俯身向江中探看,想是在观察鱼群的动向。岸边的水车"吱呀吱呀"地转着,将一斗斗清水泼向田间,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竟成了这最响亮的调子。</p> <p class="ql-block">游船停在仙人寨码头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大山。下了船,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开始登山。踏着青苔斑驳的石阶往上爬,沿着蜿蜒的栈道前行,忽见百米绝壁间悬着一座朱檐翘角的古寨——清江仙人寨,宛若一幅被时光遗忘的山水长卷,静静铺展在鄂西的云雾深处。又似仙人挥袖点化的空中楼阁,藤蔓垂落如璎珞,山泉叮咚作环佩。仙人寨主要的景观包括“仙人洞”、“仙人桥”、“仙女池”、“一线天”等。其中,仙人桥则是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横跨峡谷,气势恢宏;仙女池水质碧绿,四周绿树环绕,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而一线天则是一处狭窄的峡谷,抬头仅见一线天空,极具视觉冲击力;仙人洞是传说中仙人修炼的地方,可容纳几万人居住,洞内幽深神秘,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乌龟,有的像人……而最逼真的是那条躺在水池里的“美人鱼”了,栩栩如生,真像一位美人卧在水池里一般,令人浮想联翩。偶尔也会看见几尊巨大的雕像,有观音菩萨,有如来佛祖……都活灵活现的,有许多游客正在叩拜。</p> <p class="ql-block">向上爬行的石阶两旁的千仞绝壁之上竟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植被,几株倔强的古松从岩缝中横空出世,枝干虬曲如仙人挥洒的墨痕。石缝里钻出簇簇野菊。有块凸起的山岩格外像打坐的老僧,垂下的藤须仿佛长须。路边有许许多多的树木和野草,还有许许多多的野花。引我注目的,是这里独特的建筑,那就是传说里的吊脚楼,古香古色的,当然被现代人装饰的金碧辉煌,这是暴殄天物呢还是锦上添花呢?我也说不清。上午十点的太阳为九进七出的土家寨楼镀上金边,炊烟袅袅升起时,整座山谷便成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差几声犬吠,几缕茶香。</p><p class="ql-block">爬上山顶,俯视清江,碧波粼粼,偶尔会看见有人摇着橹,那是游船还是渔船?不管是什么,它是悠远的一幅画,悠然,安逸,忘却纷扰。山中的鸟雀开始啼叫,先是一两声试探,继而便此起彼伏地唱和起来。奇怪的是,这般喧闹非但不使人厌烦,反倒更衬出山间的幽静。偶有山风拂过,林木便"沙沙"地响,将鸟鸣声打散了又聚拢,聚拢了又打散。</p><p class="ql-block">下山的栈道嵌在绝壁上,下面是万丈深渊,让人望而生畏,我小心翼翼地走着。</p><p class="ql-block">站在游船上,回望仙人寨,我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有诗写道:“走进仙人寨,人似寨中仙;相思仙人寨,牵魂忘归来。”正是对这片土地最贴切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时的船程不是完整的,我们两次下船上船,要登上两座山。一座是仙人寨,另一座是武落钟离山。看到名字,我以为和汉钟离有关,那就是神道故事了。哪里知道,它和道一点关系没有,这山又名“佷山”,据说以“佷山故地,夷水名疆”而名长阳土家自治县,就是源于此。武落钟离山是清江百岛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坐落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畔。武落钟离山是武落山与钟离山的合称。“落”是长阳俗语,指一种量词单位,也就说是“堆”和“叠”之意。因之武落山就是五座山,或是一座有五个山峰的山。“佷山”有五个山峰,第一峰名“佷山包”,第二峰名“魁头山”。“佷山”原名五落山,“五”与“武”同音,后来就讹为“武落山”了。“佷山”东隔长杨溪有撞钟垴山,古传有鸣钟悬于其山,因其与清江北岸的“佷山”为长杨溪所隔离,故称“钟离山”。后来史家将武落山(即佷山)与撞钟垴山(即钟离山)总称为“武落钟离山”了。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是清江画廊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十一点左右的游船缓缓推开清江的碧波,两岸青山如黛,晨雾正化作缕缕轻纱缠绕山腰。武落钟离山的轮廓在秋阳中渐渐清晰,赭红色的崖壁像是被岁月浸透的巨幅丹青,倒映在琉璃般的水面上,随波纹漾出流动的霞光。船行至山势转折处,忽见十二峰如莲花绽放,主峰"向王天子"披着金箔般的阳光,崖壁上的千年悬棺在光影交错中若隐若现,恍若时光留下的神秘符码。白鹭掠过缀满野菊的江岸,惊起一串水珠,落在游船甲板上便成了蹦跳的碎银。半山腰的土家吊脚楼升起袅袅炊烟,与云雾交融成淡蓝色的烟霭。岸边的岩石脚下,背着竹篓的采茶人正弯腰撷取嫩芽。蜂蜇的秋阳里,她鬓角的银丝与茶尖的茸毛相映生辉。此生若是注定不能如壶口瀑布撼天动地,能不能也学横枝上的新芽,循着日光生长便足够美好?钟离山倒影被游船犁碎时,整座山忽然活了过来——群山披着翡翠色的外衣,云雾在山腰缠绕,像仙女遗落的纱巾,时而遮住山头,时而露出青翠的峰尖,连石壁上的苔痕都泛着翡翠色的光晕。船尾翻涌的浪花里,不知何时落进了半山翠绿,像是一封来自巴人先祖的请柬。</p> <p class="ql-block">武落钟离山宛如一幅被岁月精心晕染的山水长卷,山势陡峭,百转峰回。沿着二百多级陡峭的台阶向上行走,山,近在咫尺,山巅上的亭榭仿佛触手可摸。然而,走不完的山路,好似老人额头的皱纹,弯曲而漫长。人迹寥寥的山坡上,只有绿色的松林里不时地冒出几株不知名的杂树,偶尔出现在视野里的断壁残垣亮出几分萧瑟的荒凉。一块黑底白字的石碑上,“武落钟离山”五个大字不紧不慢地晃了过来,到此该是步入山门了。整齐的石级笔直往上,两旁碧树丛生,秀色可餐。未及山半,一道石门从右侧现了出来,上刻“赤穴”二字。两侧刻有楹联一副:“清江未育民族魂,赤穴已留廪君迹。”石门内乃一方石穴,穴中立有两尊石像,一男一女,神情肃穆,这大约就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曾记载过的廪君和盐神了。据《后汉书》载,巴郡南郡蛮原本有巴、樊、瞫、相、郑五姓,均发源于这座其貌不扬,偏又独具风姿的武落钟离山。生于赤穴的巴氏之子务相因有掷剑中穴、乘土船浮江等奇勋,被人们拥立为廪君,生于黑穴的其他四姓之子只得俯首称臣。后来,廪君又在盐阳与盐水神女有过一段扑朔迷离的幽情,且有肇基夷城之举,且有肇基夷城之举,因此被土家族百姓世奉为先祖。</p> <p class="ql-block">看来,这方小小的岩穴便是当年廪君的发祥之所了。人们供奉他不是因为他是王,而是他英勇威武,带领族人,走向四方,死后化为白虎。为什么称为廪君呢?“廪”有仓库的意思,廪君是不是使人过着丰足日子的君主?民以食为天啊!当然,关于“廪”又有多重说法,什么廪指“虎”,什么廪谐“灵”,在初民时代,开疆拓土需要凶悍勇武,有廪君掷剑的雕塑为证。为了统治,也需要神化,有白虎堂为证。但我宁愿相信“廪”和丰足有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法自主的百姓需要的不就是安居乐业么?置身这瘦骨磷峋的岩穴,遥想当年那些土家族的先民们艰难开拓的情景,这低矮的山洞顿时变得崇高起来。赤穴之上即是黑穴,穴外竖有一碑,所刻乃《后汉书》中关于廪君的那段记载。此穴深达几何,不敢贸然探询,但比赤穴宽敞是无疑问的了。班固认定其他四姓生于黑穴,大约不妄。走出黑穴,再往上,远远地便瞥见一座赭红色的阁式建筑峭拔于悬崖之上,近看牌匾,知是向王庙。心中有些不解,待看过庙前楹联,疑虑也就涣然冰释了:赤穴掷剑,务相不负武落意;夷水浮舟,廪君自存难留情。</p> <p class="ql-block">拾级走进庙中,但见方额大耳、须分三叉的廪君与面目端庄、双手抚膝的盐水女神并坐于神台之上,几方石碑嵌于粉壁之间。其中,一方石碑上刻有《同治长阳县志》的一段记载:“务相在昔时以王称,君即王,王即天子也。但土语讹‘相’为‘向’耳。向王傍塑女像,俗称德济娘娘,始及盐水女神。”前人彭秋潭因在一首《竹枝词》中写道:“土船夷水战盐神,巴姓君王声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看来,廪君自称天子是假,后人有意“抬庄”是真。走出向王庙,我又攀着石栏走上了正对向王庙的一座山峰。峰峦不高,但有拔地而起之势,且是三峰并立,自别添一种秀拔云端的韵味。峰头纵目,只见远山拱伏,苍翠盈目。脚下,黄瓦赭墙、石栏环护的向王庙独立危崖;一方方重檐攒顶,黄瓦丹柱的六角小亭散落半山;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杂缀于绿荫深处,犬吠鸡鸣之声依稀可辨。从万山丛中夺路而出的清江,恰如一匹渐次展开的碧色锦缎,将那万山秋色衬托得分外迷人。朦朦胧胧间,只见一只尖尖的土船正从清江顺流而下,泊上了这座奇光辉耀的山峰。于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神话便深深地扎根在这片青山绿水滋润的土地,从远古一直流到了今天,并向着没有尽头的明天流去……</p> <p class="ql-block">船行至开阔处,视野豁然开朗。两岸青山相对而出,崖壁陡峭却不显狰狞,反而因植被覆盖而显得生机盎然。偶尔可见岩隙间渗出清泉,顺着石纹蜿蜒而下,滴入湖中,发出细微却清晰的声响,像是大地的低语。湖面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远山起伏,轮廓柔和,似青黛晕染于宣纸边缘。水色由近及远渐次加深,从浅绿到深蓝,如同大自然调色盘中最温柔的一笔。微风拂过,涟漪轻荡,将整片湖面揉成流动的诗行。一叶扁舟悄然划开碧波,仿佛从水墨画卷中驶出,缓缓穿行于群山环抱的静谧水域——这里是长阳隔河岩水库,一个藏匿于鄂西山水深处的诗意秘境。岸边翠竹低垂,偶有飞鸟掠过,翅尖点水,激起一圈圈细碎的光斑,又迅速归于宁静。最令人沉醉的是那星罗棋布的小岛。它们并非孤寂的存在,而是被湖水温柔地托起,像散落人间的翡翠珠链。有的岛上林木葱茏,藤蔓缠绕,仿佛藏着未被惊扰的古老传说;有的则仅容几株野花扎根石缝,在风中摇曳出倔强的姿态。阳光穿过云层洒落时,小岛便镀上一层金边,宛如漂浮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随着游船的深入,最令人惊叹的蝴蝶崖出现在眼前。清江蝴蝶峡,是大自然以最温柔的笔触绘就的一幅灵动画卷。两岸青山如黛,只见那悬崖峭壁之上,两块巨石宛如蝴蝶的翅膀,微微张开,仿佛一只即将振翅高飞的蝴蝶。在薄纱般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蝴蝶振翅时抖落的鳞粉,将整条峡谷笼罩在朦胧的诗意里。峭壁上千百年的褶皱里藏着时光的故事,赭红与墨绿的岩层相互缠绕,宛如蝴蝶翅膀上神秘的脉络,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在阳光的映照下,蝴蝶崖的轮廓更加清晰,崖壁上的纹理如同蝴蝶翅膀上的脉络,细腻而逼真。游船渐渐靠近蝴蝶崖,那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游人们纷纷欢呼起来,快门声此起彼伏,都想要将这绝美的画面定格下来。江水是活的翡翠,时而湍急如飞练击石,溅起碎玉般的浪花;时而平缓似镜面,倒映着天空中游走的云影。当游船转过山坳,忽然有数十道瀑布从崖顶垂落,像银线串起的珠帘,水声与林间鸟鸣应和,奏响空谷独有的天籁。最妙的是秋日午后,两岸枫槭如火,与碧水相映成趣,恰似蝴蝶展开了它最华美的翅膀,每一片落叶都是它轻轻扇动时抖落的金粉。此刻的清江蝴蝶峡,终于显露出它最深邃的模样——既是地质年轮里凝固的史诗,又是水雾中永远鲜活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水至清,是清江之美的突出靓点,也是有别于其它江河的灵魂所在。清江之水,平缓流淌。如玉似翠,飘逸婀娜。“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山至青,是清江之美的突出特色。清江两岸,有山皆秀,无峰不幽。苍翠欲滴,一碧无垠。恰似天公打破绿瓶,掀翻靛缸,尽倾于此;又似张大千先生挥如椽之笔,泼彩而成一帧丈二匹大青绿山水悬挂于此。气韵生动,元气淋漓。“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的迷人景象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在这如诗如画的清江之上,悠悠的《龙船调》回荡在耳边。“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这首名列“世界民歌”之一的歌曲,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纯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土家风情。歌声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看到了土家儿女在清江之上唱着龙船调,欢快劳作的场景。那浓浓的清江情,随着歌声,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我恋恋不舍,伫立江边,恭敬虔诚地掬起一捧甘洌清凉的清江水,沐手净面,顿觉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两腋生风,俗念全无。望着这清莹澄澈的清江,无险滩急湍,无九曲八弯,平静从容地向东流去,略有彻悟闻道之感,且有结庐常居之念。谁不曾向往过金戈铁马的豪情?可清江偏要用三万六千个晨昏,教浩浩长江沉淀作一枚温润的碧玉。若是造物者赐给每滴水珠奔跑的权利,世界该在甘醴里醉成什么模样?我伸手触碰船边的浮标,看它与水的缠绵像是亘古未变的约定——不必如烈马般腾跃,亦可静默相守千万年。几卷美文,一张素琴,有此山水朝夕相伴,夫复何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