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东游记 上海篇(3)上海历史建筑遗存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临江靠海,形成了改革开放港口的天然优势。 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逐渐从普通沿海县城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逐步发展为远东第一大都市。 ‌现由1920年不足200万人口,已经发展到常住人口近2500万。</p><p class="ql-block"> 1990年浦东开发后,自贸区设立等国家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崛起‌。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通过“五个中心”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进一步巩固全球城市地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管城市如何变化,老上海的建筑遗存仍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些具有欣赏性的历史价值和人文遗产。</p><p class="ql-block"> 上海外滩的万国大厦,实为52座高楼,只因每座建筑风格各异,所以称作是万国大厦。这里原来可谓是上海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现在浦西外滩万国大厦与浦东陆家嘴新区隔江相望,遥相呼应,又形成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一处新区域、新亮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外滩的夜晚,灯火辉煌,十分漂亮。它是旧上海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豫园是一座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江南园林,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一座园林,被誉为“海上名园”。豫园与城隍庙豫园商城形成了城庙市三为一体的格局。 </p><p class="ql-block"> “仰山堂”是园林内的重要建筑,主要用于观景和休憩‌。其名称“仰山”寓意“仰望大假山”,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山水的互动关系‌。</p><p class="ql-block"> “点春堂”是1853年9月7日,刘丽川领导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杀知县袁祖德,建立“大明太平天国”政权,发布文告谴责清政府‌的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三穗堂”是豫园的核心建筑,高9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原名乐寿堂,后因东汉“梁上三穗”典故更名,寓意风调雨顺、仕途亨通‌。其建筑融合皇家气派与江南韵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檐下斗拱环绕,屋顶塑有张飞、严颜雕像,内部采用扁作雕花船篷轩梁架,外廊八扇泥塑漏窗工艺精湛‌。堂内悬挂“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匾额,分别象征吉祥、文化传承与闹市山林之趣‌。历史上曾为上海县衙办公地、豆米油业会所,也是清代官府庆典和文人雅集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九曲桥”是明代嘉靖年间(1559-1577年)‌由潘允端营建豫园时配套建造,最初为木桥,桥名取自“九九归一”的吉祥寓意;‌18世纪后期豫园转卖后重建。九曲桥从鸳鸯湖‌‌中间穿过,湖心亭坐落于桥中央,与九曲桥共同构成豫园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 现存桥梁为七曲花岗岩石桥,桥面雕刻十二个月花卉图案,20世纪20年代因火灾改建为水泥桥‌。</p><p class="ql-block"> 九曲桥边的六角茶楼名为‌湖心亭‌,其建筑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约16世纪),最初为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的园林景观“凫佚亭”‌。1855年(清咸丰五年)正式作为商业茶楼运营,成为上海最早的茶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库门”是上海市最早期的民居建筑,诞生于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后,因战乱导致江浙富商涌入租界避难,催生了这种融合中西特色的民居形式‌。其名称源于以石条为门框、乌漆实心木为门扇的设计,沪语中“石箍门”谐音为“石库门”‌。早期建筑保留江南民居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后期发展为单开间联排式,门楣装饰逐渐融入西洋山花券饰等元素‌。</p><p class="ql-block"> 1842年《南京条约》后上海开埠,英、法、美相继设立租界,至1920年人口突破200万‌。石库门因建造周期短、成本低,成为容纳移民的主要住宅类型,占当时上海民居的3/4以上‌。</p> <p class="ql-block">  石库门弄堂因租金低廉且私密性强,成为中共早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span>。中共一大曾于上海石库门内筹备‌。新老渔阳里、中共二大会址等均位于石库门密集区‌。</p><p class="ql-block"> 石库门弄堂生活塑造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为文学、电影提供了丰富素材‌。其群体布局(如“里弄”)亭子间、晒台等设计,反映了近代上海市民的居住智慧‌。</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末以来,石库门因居住条件落后面临大规模拆除,目前上海仍保留612处红色遗址及部分石库门建筑群,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张园也是石库门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名称源于其创始人的姓氏与园林性质,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晚清时期。</p><p class="ql-block"> 该园由无锡富商张叔和于1882年购地兴建,最初命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张园”逐渐成为通用名称‌。</p><p class="ql-block"> 张叔和购得原为英商格农的花园住宅地块后,通过扩建融合中西园林特色,形成兼具私园与公共空间功能的场所‌。1985年开放后,其“海上第一名园”的称号与市民活动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张园”作为地标性名称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尽管1919年后张园逐渐转型为石库门社区,但“张园”作为历史记忆载体被保留。2018年启动保护性改造时,官方仍沿用此名以延续文化脉络‌。如今“张园”既是历史建筑群的代称,也是融合商业与文化的现代地标‌。</p><p class="ql-block"> 石库门社区也一直是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民主人士活动的据点儿和场所,田汉和聂耳也都曾经在这里居住活动过。</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不光是有外滩、豫园、石库门这些比较古老的建筑,而且还有更值得一去的各种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上海现有博物馆400多处,除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科技馆这些比较现代化的博物馆之外,还有历史上给我们留下的黄<span style="font-size:18px;">浦区黄陂南路374号的李公馆—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邮政博物馆,甚至是烟具博物馆,名人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海太大,历史沉淀下来的热点和现代建筑很多。我虽然去过上海几次,但都是在</span>南京路 、外滩、豫园和陆家嘴<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马观花,知之不多,</span>原有的博物馆和历史街区更没有去过,有时间还需要补课,做更深入的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