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向来以 “山海相拥,雄奇壮阔” 闻名,此次崂山之行,我特意通过携程预订了包车一日游,省去了规划交通的烦扰,只盼全心沉浸在这片山海景致里。 清晨,司机根据约定,准时抵达酒店接我们。司机师傅热情又健谈,一路讲述青岛变迁与崂山传说,一小时车程在轻松对话中悄然结束,顺利抵达此行的第一站——仰口游览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司机体贴周到,代购门票、叮嘱注意事项后,送我们进入景区。我们直奔索道站,乘缆车上山。随着索道缓缓攀升,脚下的山海画卷徐徐铺展:碧海拥翠峰,云雾绕山腰,天地壮阔,令人叹为观止。 登顶后,先至观景平台。恰有一家咖啡馆临崖而立,我们啜饮香醇咖啡,远眺山海。阴天的海面虽不够湛蓝,但流云舒卷别有韵味。抬头仰望,觅天洞近在眼前,天苑则高耸入云,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天空,让人望而生畏又心生向往。 稍作休憩,我们便沿山间步道缓缓下行。脚下石阶渐浅,眼前景致却愈发动人,真可谓步步皆景。行至青岛的秋里,才算真切读懂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意趣 —— 风里裹着微凉,阶边落着秋叶,鼻尖还萦绕着若有似无的桂香,时光都在此刻慢下来,尽是秋日独有的静美。 最先邂逅的便是寿字峰。整面山壁如卷,镌刻着九十九个 “寿” 字,篆的古朴、隶的庄重、楷的端正、草的洒脱、行的灵动,五体俱全,俨然一部 “活的书法史教科书”。其中,唐代欧阳询所书 “寿” 字经放大雕刻后,高达 20 米,书法家沈鹏曾誉其为 “华夏寿字之最”,气势令人叹服。 更妙的是,这里还藏着千年故事: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长生之药,唐玄宗遣孙昙入山采药炼丹,古老传说与道家养生文化在此交融。立于山水间,无需多言,“福寿绵长” 的真谛便已悄然入心。我也忍不住驻足,对着这满壁寿字按下快门,盼能沾几分山海间的 “寿” 气。 <p class="ql-block">从寿字峰前行数百米,便到了犹龙洞。这处洞窟原名为 “老君洞”,明代隆庆年间,因《史记》中孔子赞老子 “犹龙” 的典故而更名,为天然石洞添了几分文韵。洞窟由三块巨石叠压而成,洞内供奉着道教全真派始祖王重阳与七位弟子的造像,香火袅袅间,透着道家特有的清寂。</p> 洞外石壁上 “鳌老龙苍” 四字刻得苍劲有力,洞顶的混元石更藏着玄机 —— 北斗七星阵图与宋代题刻依稀可辨,伸手抚触石壁,仿佛还能感应到古时道士修行的气息。 走过犹龙洞,不远处便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宫。它不仅出现在崂山道士丘处机的诗篇里,身世更显显赫:由宋太祖赵匡胤下旨,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最初名为 “太平兴国院”,金代时才更名为太平宫,2013 年 5 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整座宫观依山而建,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透着古朴宁静的气息。未入宫门,先见景致:两棵苍劲的古松以虬枝搭起天然门户,松下两方巨石矗立,一块刻着 “疑是幻境”,一块刻着 “华盖迎宾”,仿佛在提醒来客,即将步入一方仙境。</p> <p class="ql-block">宫门口的诗石上,“上苑盘松阵,半山宫殿森。嶙峋深石洞,烂漫叠花簪” 的诗句笔走龙蛇,将山林幽趣定格。目光落在 “清静无为” 四字上,不禁想起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的理念,心境也随之沉静。</p> 拾级而上,便到太平宫正门。迎面照壁上 “海上宫殿” 四个大字苍劲醒目,背面刻着《太平宫记》,默默诉说着此间的历史。再沿石阶前行,即进入太平兴国院 —— 太平宫的主殿所在。殿内香火缭绕,道教文化氛围浓厚,建筑布局严谨,殿宇错落有致,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主殿两侧各有一座小院。右侧东院题 “悟道”,院内悬挂着一口清光绪年间的 “太平晓钟”。每逢晨钟敲响,钟声震彻幽谷,余韵绵长;每年元旦举办的 “太平晓钟,福道崂山” 新年祈福活动,早已成为青岛市民的节日习俗。左侧西院题 “修心”,院里有一口 “龙涎泉”,井水清冽甘醇,被誉为 “神水仙液”,大旱不涸、大涝不溢,用以酿酒泡茶,风味独具。院中还藏着一处 “仙人洞”,若有机会再来,倒想一探究竟。 步出太平宫东门,行不多远,便见一方 “绵羊石”。巨石形似跪伏的绵羊,神态惟妙惟肖。当地传说,昔日有绵羊大仙心怀慈悲,为提防野兽残害生灵,昼夜跪伏于此守护,天长日久,便化身为石,留下这永恒的守望。 穿过太平宫,就到了狮子峰。山峰因形似昂首怒吼的雄狮而得名,远远望去,雄狮的头部、身体、四肢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站在峰顶,视野开阔,既能赏壮丽海景,又能俯瞰山间美景 —— 尤其是清晨或傍晚,这里更是观赏日出日落的绝佳地点,只可惜我们行程匆忙,未能亲见这份景致。 狮子峰下的拜月亭,筑于探崖巨岩之上。背靠翠岭、三面环海,让这里视野绝佳,既是太平宫 “狮岭横云” 的组成部分,也是崂山赏月色、观海景的标志性地点。 它因古代道士与游人在此赏月祭月得名,更是 “太清水月” 胜景的核心。皓月当空时,天上明月与海中倒影相映,“海上生明月” 的奇观在此显现,意境清幽又浪漫。 离开仰口游览区,我们乘车前往华严游览区。沿山势缓缓上行,在检票口前,一尊气派的法显雕像巍然矗立。这位高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西域赴天竺求法、再由海路归国的取经者,亦是直接将梵文等外文佛教经典译为中文的创始人,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奠基人。 一入华严游览区,庄严肃穆的佛教气息便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藏世界门,这座造型独特的石门上,精美的佛教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寓意着踏入 “华藏世界”,开启一段净化心灵的旅程。 华藏世界门的设计极具巧思:山门上方,三朵锻铜巨莲向八方伸展,每片花瓣都刻有不同的佛造像,恰应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的佛门思想;中部列坐十大菩萨,因华严宗崇尚 “十”,以 “十” 象征 “圆满”;下方居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为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 “华严三圣”。拱顶处,刻着祥云瑞草环绕的升腾莲花;门洞两侧分立哼、哈二将 —— 佛教中称 “密迹金刚”,二人上身裸露,手持金刚杵,露牙睁目,既保留了传统门神的特征,又尽显寺院守护神的威严。 过了华藏世界门,便踏入 “华藏世界”,脚下的路名为 “莲花路”。这条路是华严寺 “华藏世界” 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旁劲松摇翠,竹林泛青,漫步其间,仿佛置身清幽佛境,让人有超凡脱俗之感。 行至路中,可见一尊普贤骑象石雕。普贤身着菩萨装,端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 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形象的重要标志,象征着菩萨的慈悲与愿行。 走出翠竹掩映的林间小路,便来到塔院。塔院前方是佛教庙宇常见的 “放生池”,既体现了佛教 “不杀生” 的戒律,也常有佛教信徒来此放生祈福。 放生池后方,便是华严寺的塔院,院内安放着该寺第一任方丈慈沾大师与第二任方丈善和大师的圆寂塔。据说慈沾塔建成之初,曾有四棵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被誉为 “松抱塔”;塔的顶部还生长着一株松树,已有 300 年树龄,至今仍苍劲挺拔。 从塔院再向前行一分钟,路旁一方巨石引人驻足。石上镌刻着一个笔力遒劲的 “缘” 字,细观便会发现,字间镶嵌着一块温润的崂山玉。相传,若能闭目凝神,径直向前摸到这块玉石,便能实现一个心愿,引得不少游人纷纷尝试。 走出塔院,沿石阶徐行,便抵达整个“华藏世界”的核心——华严寺。寺院始建于清顺治九年,初名“华严庵”。1931年,时任市长沈鸿烈赠匾题名,遂改称“华严寺”并沿用至今。抗战时期,这里一度成为流亡的国民党青岛市政府驻地。今为1999年重修之木构殿宇,重檐歇山,气势恢宏。 步入华严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照壁上的大肚弥勒佛。他坦腹而坐,笑容可掬,让人不由得想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的名句,瞬间心生暖意。 再向内行,便至第三进院落中的三圣殿,亦称作“大雄宝殿”,为华严寺主殿。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三尊造像以香樟木为料,从浙江天台山迎请而来,表面镶纯金,清香萦绕,金碧辉煌,令人心生敬畏。 原本我们还计划前往那罗延窟 —— 那是著名的佛教石窟,相传曾是佛教高僧修行之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但经过仰口游览区的跋涉,体力已消耗不少,最终只得放弃,将这份期待留待他日,再续崂山佛缘。 游览完华严游览区已近正午,我们顺路探访了一家崂山特产店。店内茶香四溢,海产琳琅,服务员热情地奉上崂山茶与海鲜茶点供我们品尝。清茶回甘,茶点鲜美,地道风味令人倾心。原本只打算稍作参观的太太,也忍不住选了几罐崂山红茶和各式鱼干。这份源自山海的滋味,不仅留在了唇齿间,更成了我们带回的一份山海记忆。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前往青山渔村用餐。司机师傅推荐的小饭店人气很旺,店内坐满了各地游客。我们点了当地的海鲜和时蔬,虽比不上市区餐馆的精工细作,却有着渔村特有的本真滋味。</p> <p class="ql-block">饭店门口的老桂树开得正热闹,金黄花瓣缀满枝桠。王哥庄大馒头更是一绝,咬下去满是浓醇麦香,还带着恰到好处的嚼劲。就着鲜到弹牙的海鲜,再抿一口青岛原浆,气泡裹着麦香与桂香在舌尖散开,妥妥是“采菊东篱下”的惬意。这个秋天,这口满足,能记好久。</p> 午餐过后,天空中的云层渐渐散去,太阳露出久违的笑脸,阳光洒在山海之间,让整个崂山都变得明媚动人。我们沿着山海木栈道,向着青山渔村大牌坊慢慢前行。木栈道依山傍海而建,一侧是巍峨青山,一侧是辽阔大海,海风拂面而来,空气里满是草木与海洋的清润,每一步都走得心旷神怡。 看着眼前青山渔村的景象,我与太太不禁感慨万千。四十年前,我们也曾来过崂山,那时的青山渔村还十分简陋:矮屋错落,墙垣斑驳,土路蜿蜒崎岖,海风里总带着咸腥与艰辛。而今放眼望去,白墙红瓦的民居层叠有致,绿树掩映间色彩明净,村民的脸上也多了从容的笑意。 不远处,无人机正嗡嗡作响,将山上伐下的木材稳稳吊运至卡车上 —— 那轻盈精准的姿态,像是时代之翼掠过这片海湾,取代了昔日人力扛抬的艰辛,成了山间一道新的风景。四十年时光变迁,崂山不语,却将翻天覆地的改变刻进了每一寸土地。 不知不觉间,日影西斜,原本计划前往的太清游览区,只得无奈放弃。但我们心中并无遗憾,反而多了一份期待:下次再来崂山,一定要好好游览太清,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从太清游览区出口离开,坐上包车返回市区。回顾这一日的崂山行:既有山海相拥的壮阔,又有佛道交融的深厚;既尝过地道风物的滋味,又见证了四十年的时光流转。行程虽紧凑,收获却丰盈。这场崂山行,早已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成了一枚深刻在记忆里的时光印记,清晰而隽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