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游32: 不列颠群岛之行给我留下两大深度印象我先说第一个

墨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游记题头照片。▲</span></p> 引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篇说了“</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堂</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座威斯敏斯特教堂,本篇接着说说“</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绿</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次英伦三岛五地十五天行,有两大印象令我挥之不去,“</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英国绿</b><span style="font-size:15px;">”只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德国哲学家康德说:“</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借用康老这段话的句式,我试着说,此次英伦三岛五地十五天行,对我而言,有两种印象过目不忘:一是涉足全程,哪哪都是起伏不定连绵不断遍地绿野的乡村风光;二是英国千年间交织着皇室王权飞扬跋扈任性而为滥用权力,与新兴贵族不断用制度条约规范王权,最终形成“</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王在法下</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个艰辛曲折的历史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篇先说过目不忘的第一个印象:英国绿。</span></p> 一路乘车我眼中看到了什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启程之前,无论做攻略,还是打探身边去过英国旅游的人,我听到最多的话,说英国“</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就是一个乡村</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大号的村庄</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看不出什么现代发达的样子</b><span style="font-size:15px;">”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我全程乘大巴前行,目不转睛朝着车窗外望去,除了闪过古老建筑堆起的都市之外,一路扑面而来的均是一片片绿意盎然乡村味十足的田园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林语堂先生所说“</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英国的美在乡村</b><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得到应验了,我用我的双眼,看到了真实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快速移动的大巴车窗,俨然成了影院里的一幅屏幕,实时播放着一片绿意的英伦风光纪实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每当天际线渐渐染上金色,一轮红日就要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我们坐上大巴,连续赶往下一个景点的路途,透过薄薄的淡雾,看到远处的山野,若隐若现,近处是茂密不透风的丛林,遮掩在公路的两侧,时时能望见一条清澈的河水蜿蜒的流向远方。快接近一座座乡村小镇时,眼前闪过的均是古朴低矮的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领队杨阳指着车窗外一片墓地簇拥着一座高高的教堂说到:“</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在英国,凡是有墓地,一定会有一座教堂,按照欧洲人信教的习俗,死去的人靠近教堂,就容易升到天堂里。</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尤其看到草地成群或稀散蠕动的羊呀牛呀,在一个个有着简易栅栏围成的草地里,慢悠悠的吃着草。我问领队杨阳:“</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为什么要把羊围在一个栅栏里。</b><span style="font-size:15px;">”扬阳说:“</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那是把让羊集中在一起吃一块地的草,等着吃的差不多了,再把羊驱赶到另一块圈起来的区域里,目的就是让每一块草地,都能得到休养生息。</b><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看到肥肥胖胖的羊儿,有的吃饱了躺在地上闭目养神;有的居然侧卧在草地上不紧不慢咀嚼着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领队扬阳说的更有趣:“</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生活在英国的羊啊牛啊马呀,幸福死了,没有什么内卷,没有你争我夺,躺平就能吃饱。</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五天下来,那怕连一片裸露的荒滩沙地都看不到,这跟我去过的欧洲许多国家、美国、澳洲见的情景太不一样了。欧洲许多国家、美国还有澳洲,总能见到一片片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而英伦三岛五地,楞是见不到一寸黄色的荒芜沙滩之地。不是有些地方是绿野,是全部的地方都是绿野。也就是说,英国乡村所有地方,都是这样一片连一片的绿草原野,近乎没有裸露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就明白了为何我只听到全世界唯有“</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英式田园</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样的称呼?从没听说过什么法式田园、意式田园。英国绿,就这样在全程十五天的行程中,牢牢的铭刻在我的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么好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呢?领队扬阳的解答,让我恍然明白,英国有麦田,但非常的稀少,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span></p> 为何英国全境会是绿野遍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遍地为什么都是连绵不绝的绿草原野,我结合听来的看到的琢磨到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因素或者原因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始作俑者“圈地运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说到乡村绿地,看到漫山遍野蠕动的羊还有牛等,自然想到英国中世纪所谓羊吃人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圈地运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还是我在中学时代被课本和老师灌输给我的印记。那时就了解,圈地运动是英国工业革命前的一场农业革命,没有大规模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圈地运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工业革命可能会延时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在看来,理解这段英国历史很关键。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也就是工业革命前的三百年左右,英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圈地运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被称为农业革命。“</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圈地运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核心,是大批的养羊。恰恰在这期间,英国爆发了一场因争夺王位持续三十年之久的玫瑰战争。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贵族与支持约克家族的贵族连年厮杀,旧贵族势力几乎消耗殆尽,进而涌现出一批新兴的贵族。1485年,两大家族和解,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迎娶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公主,至此英格兰都铎王朝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段历史说明什么,腐朽的旧贵族打没了,代表新兴力量的贵族出现了,意味着什么?手工业和工商业开始萌发兴旺,大规模养羊成为最早涉及的领域,羊多了促使羊毛加工产业兴起,又带起工商业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商贸就此形成初步的产业链,加上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国王和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明智与眼界,羊毛加工制品的品质当时远好欧洲大陆国家,尽管物美价高,但依然广泛热销往欧洲各国。既便今天的伦敦大街,冬季街上行走的绅士淑女,仍然习惯穿着由羊毛制成的呢绒大衣。苏格兰的羊毛制品更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养羊好处多多,可以赚钱的羊毛,势必会惹的农民一窝蜂地养羊。当时谁的优势大,当然是新兴的贵族势力,他们有钱,于是开始圈地,首先把不属于任何人的土地圈起来,其次向占有土地的农民手中购买土地。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很多农民的耕地被买走,失去土地的农民,赶着潮流前往城镇从事羊毛制品手工业,这就是当时英国历史所谓“</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羊吃人</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运动的实际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触发工业革命兴起</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什么又说“</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圈地运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英国工业革命前的一场农业革命?如果没有农民进城,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生产靠谁来完成?工业革命以珍妮纺纱机和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也就是1765年后到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的1837年,羊毛产业带动的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维多利亚女王当政64年,英国达到鼎盛,成为所谓“</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日不落</b><span style="font-size:15px;">”强国,这期间的英国工业产值,占了全球的一半,最高时占全球的70%。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没有大量的农民集体进城,会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吗?我们那时的历史书是怎么描写这段历史呢?说是暴力剥夺,这样描写目的是什么?仇恨贵族吗?其实就是仇恨有钱人,仔细想想,我们的教育从小到大都有仇恨的氛围与影子。《唐顿庄园》电影看过吧,庄园主和家里的贵族小姐,对待仆人是不是彬彬有礼?刁难过仆人吗?《唐顿庄园》是英国人自己拍自己,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贵族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国家栋梁。英国历史上每一阶段进步,全靠贵族推动。一战二战死在战场的将士,贵族的比例最高。今天英国民间传承的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全部来自英国贵族阶层。这样一群人,会残暴地抢夺村民的土地?你信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说了上述过程,现在回头说说为什么英国乡村漫山遍野都是草地,几乎不种粮食,这就是圈地运动导致的结果。不种庄稼光种草,还不是有充足的钱,掏银子买就行。中东欧国家包括德国北部都是粮食产区,英国不需要自己种。到超市直接购粮就行,大部分粮食制品全部来自欧洲其他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市场需求利益驱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历史走到这,问题来了,为什么工业革命后的农民依然不种粮继续从事养殖业呢?种粮赚钱?还是养殖赚钱?就说养奶羊奶牛,羊奶牛奶比粮食卖的贵吧?羊奶牛奶可以加工成奶酪和黄油,附加值更高。同样的时间,付出同样的劳动,啥赚钱干啥,这是不是所有人本能的愿望。其实,人的本能意愿背后的核心点是受“</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市场驱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利益驱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市场经济理论是英国人发明的,它是怎么来的呢?1215年《大宪章》出台,核心是“</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王在法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人把国王摁在法律之下想干啥,争取自由!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国王你不能想干啥就干啥,啥事儿都依着你国王,别人咋办?《大宪章》第一次向贵族和老百姓释放了自由,有了自由,人就可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儿,这就是自由经济萌发的开始与本意,自由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同义词对吧。注意这还是1215年发生的事儿。1529年的宗教改革第二次向老百姓释放自由。1689年的《权利法案》第三次向老百姓释放自由。不断的释放自由,人做事的动力一定会越来越足,做起事来一定会越来越认真,积累的经验也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四百多年自由经济的演化和实践,给当时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丰富的现实依据。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出台亮相。从1215年到1776年五百多年大量的经验积累,为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这就是“</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保守自由的传统</b><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真实、最现实的展现。一句话,市场经济是在以促使人的自由为核心的制度中衍生出来的。这种以促使人的自由为核心的制度之外的其他制度,能撑得起市场经济吗?显然不行。英国人发明市场经济理论,又有几百年丰富的经验积累,当然做最好的,种粮还是种草,我自个说了算,不用任何人教我怎么做,市场需要啥我就干啥,啥赚钱就干啥,这就是市场驱动和利益驱动最大的诱惑,结果是什么,人做事的愿望一定积极,商品流动的速度一定飞快,社会生态一定充满愉悦和活力。市场经济之外的其他任何经济模式,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英国特有气候因素</b><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乡民为什么只种草不种粮,还有一个原因,四面环海受大洋环流影响的海洋性气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夏季不是很热冬季又不太冷,不冷不热又潮又湿的气候,不适合一年一收或两收的粮食种植业,一年绝大多数潮湿下雨天气,只适合疯长狂长的野草,这一点也促使了英国乡村田园化风光的形成。</span></p> 尾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连绵起伏的绿色田野,明显地构成了英伦三岛五地的主色调,去过的人自然而然形成了英国是一个农村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至于有人说“</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看不出什么现代发达的样子</b><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只能说他产生的是“</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只见树木未见森林</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表面化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乡村的田园生活,这么说吧,英国贵族的最爱,一路入内参观的几个庄园便是明证。白领人员的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的发达,不在高楼大厦的城市气派,全体现在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要展开讲,可能要写上若干个字才能说清个大概,我放在单写“权”的游记中再说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总之,英伦三岛五地是个大乡村,名副其实。至于为什么,由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市场驱动和独特气候四大原因所导致。</span></p> 附:英伦游沿途随拍纪实视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片名《漫山遍野皆是绿》视频长1分52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