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日的阳光洒在珠江畔,我与小夏、小胡一同走进黄埔军校旧址,仿佛翻开了一部鲜活的近代史。这座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革命摇篮,曾孕育无数将才,周恩来、蒋介石皆于此留下足迹。漫步其中,历史与现实交织,庄严与生机并存。</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校本部广场,米黄色的教学楼在蓝天白云下静静矗立,拱形门廊整齐对称,中央钟楼指针停在10:10,象征启程的时刻。门前“陆军军官学校”牌匾熠熠生辉,游客们驻足拍照,有人轻触岗亭铜像,有人凝望“革命先烈”石碑,肃穆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阳光斜照,广场上树影斑驳,钟楼的轮廓在晴空中格外清晰。一位戴粉色帽子的女士正举着手机对准牌匾,另一人则指着岗亭低声交谈。我站在她身旁,也举起相机,却忽然觉得,这不只是在记录风景,更像是在与一段沉静的岁月对话。</p> <p class="ql-block">“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高悬于拱门之上,白柱支撑起岁月的重量。阳光穿过树叶,在牌匾上投下细碎光斑,仿佛历史在轻轻眨眼。我走近几步,听见身旁有人念出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声音不高,却让空气微微震颤。</p> <p class="ql-block">岗亭里的士兵雕像笔直挺立,军帽压眉,目光如炬。游客们围着拍照,笑声与快门声交织。我忽然想起百年前,这里或许也曾有年轻的身影站岗,怀揣理想,眼神坚定。如今我们以镜头致敬,他们以生命开路。</p> <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阳光洒在岗亭与雕像之间,像一层温柔的滤镜。我站在入口处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旧时操练的尘土味、墨汁味、还有讲台上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穿过庭院,我们走进L2二楼的教室与宿舍。木质桌椅排列如初,黑板上仍留有笔迹,仿佛下一秒便有教官推门而入。我站在讲台前,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也向同伴讲解起AI技术如何改变今日教育——在这里,我既是学生,也当了一回老师。</p> <p class="ql-block">黑板上写满图表与文字,上方贴着一位历史人物的肖像。我站上前,手指轻点板书,像一位临时上岗的讲师。小夏笑着问:“你现在是不是觉得自己真是黄埔教官?”我回她:“差一身军装,不差这股劲儿。”</p> <p class="ql-block">我举起手机,对着黑板拍下整面内容。那些字迹虽是复刻,却带着时代的重量。AI能模拟教学,能生成课件,但无法复制当年青年们伏案疾书时的热血。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点燃。</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泛黄的招生简章、修业证书、大元帅命令原件静静陈列,字里行间尽是时代的重量。我曾在长沙初试题目前驻足,“你为何报考黄埔军校?”这一问,穿越百年仍叩击人心。</p> <p class="ql-block">那份“入学考试”文件上,作文题赫然写着《试述报考黄埔军校的志愿》。我盯着那行字,久久挪不开眼。今天的学生写志愿书,多为升学、就业;而百年前的青年,写下的是救国、是牺牲、是把命交给理想。</p> <p class="ql-block">一张民国三十二年的修业证书静静躺在玻璃柜中,学生姓名、毕业时间、红色印章,工整得像一句誓言。我忽然想,若那时的青年能看到今天的课堂——手机授课、AI批改、远程教学——他们会惊讶,还是欣慰?</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一位穿红衣的讲解员正指向展柜,讲述军校的教育理念。听众围成半圈,安静聆听。我站在后排,看着她手势坚定,忽然觉得,她也是在当老师,而这座军校,从未真正下课。</p> <p class="ql-block">走出办公室与顾问室,红砖走廊光影斑驳,我扶着栏杆微笑留影,身后绿树成荫,游人如织。爱国、团结、奋斗——那几块醒目的红色大字,正映照着这片土地不灭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我走到那面写着“爱国团结奋斗”的红字墙前,阳光正照在立体字上,红得发亮。一位游客请我帮忙拍照,我点头接过手机,按下快门的瞬间,仿佛也把自己定格进了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那几个大字矗立在绿植之间,像一句永不褪色的誓言。我站在前面,没有摆姿势,只是静静看着。一百年前,有人在这里宣誓入校;一百年后,我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向那段岁月鞠躬致意。</p> <p class="ql-block">穿粉色上衣的游客在标语前转身微笑,风吹起她的发丝,背景是葱茏树木与白墙灰瓦。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旅游打卡,而是一种传承——我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笑容回应先辈的凝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