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偶得040】挣脱无意识的枷锁,拥抱觉知的自由——《无意识顺从与觉知》听后感

蔡之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尾图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挣脱无意识的枷锁,拥抱觉知的自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意识顺从与觉知》听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意识顺从与觉知》一书的作者作为哈佛大学首位女性心理学终身教授埃伦·兰格,她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打破了人们对身心关系的固有认知。在听完樊登老师的解读后,原本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被不断冲击、瓦解,又在新的认知框架下逐渐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中,隐藏着太多无意识顺从的陷阱,而觉知,正是带领我们走出陷阱、拥抱自由的关键钥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无数规则包围,从医院“晚上7点后不准探视”的规定,到社会对“癌症等于死亡”的默认认知,这些规则看似是维护秩序的准则,却常常在无形中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作者提出“规则是指导,而非约束”,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规则的固有认知。就像印象派画家打破“画画必须写实”的规则,用光影勾勒出全新的艺术世界;毕加索以立体主义突破传统绘画的边界,开创了艺术的新维度。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是盲目遵守规则的弱夫,而是敢于在觉知中突破规则、创造新可能的先行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令人震撼的是,作者通过实验证明,无意识遵守规则会对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当一个人被贴上“癌症患者”的标签,或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差0.1%被划入“糖尿病前期”,其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会立刻发生负面变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某人体检时查出某项指标异常,原本硬朗的身体在短时期内会迅速垮掉,后来复查发现是当初检测误差,身体又慢慢恢复。这正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标签不只是简单的文字,它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与身心状态。如果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接受这些负面标签,就会在无形中朝着标签所定义的方向发展;而唯有带着觉知去审视标签,思考其效用而非盲目接纳或拒绝,才能避免被标签绑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生似乎总是充满风险,但其实关键是自己对风险的态度。人们总在担心“冒险”,害怕打破常规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却从未意识到,“冒险”本身就是一种“观察者现象”。在旁观者眼中看似冒险的行为,在行动者心中往往有着清晰的逻辑和价值判断。就像那个因耳朵被震聋而错过撤退命令,最终发现敌人指挥所立大功的士兵,他并非刻意冒险,只是在特定情境下做出了符合当下判断的选择。而许多人之所以会陷入“可预见性幻觉”,纠结于“考编还是考研”“换工作还是留守”,正是因为误以为自己能预测未来,却忽略了人生的复杂性——没有哪条路绝对正确,也没有哪条路绝对错误,真正重要的不是纠结于“选哪条路”,而是选了之后如何“走好这条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自身的经历更是生动的例证:家中失火,珍贵的讲义和资料付之一炬,她不得不重新备课,最终探索出更精彩的授课方式,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成功,看似灾难却换来了另外一种收获,这不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生动验证吗。所谓的“风险”,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转机。我们总在事后感慨“早知道这样”,却忘了事前的预测本就不可靠。人生没有“如果”,每一个选择都会带领我们走向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与其在后悔中内耗,不如带着觉知接纳当下,把精力投入到让选择变得更有意义的行动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书中“富足与匮乏”的话题戳中了现代社会人们焦虑的核心。很多人总在抱怨“资源不够”“机会太少”,就像作者的朋友因错过鞋子折扣而懊恼,仿佛那是世界上最后一双鞋。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匮乏并非客观现实,而是我们被单一标准绑架后产生的主观认知。那些宣扬“世界匮乏”的人,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制定“钱多、名气大就是成功”的标准,让所有人挤在同一条赛道上竞争,却忽略了人生本就有多维度的价值。真正的富足,从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能否挣脱单一标准的束缚,去享受那些无法被量化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总把“工作”和“玩乐”对立起来,觉得工作是“辛苦的任务”,玩乐是“稀缺的奖励”,却忘了一旦去掉这些标签,工作可以是充满乐趣的探索,玩乐也可以是富有意义的成长。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觉知从根本上消除了努力的概念”。生活中的很多焦虑,都源于我们过度的区分与比较:比工资、比职位、比房子、比孩子成绩,却忘了每个人的人生节奏不同,真正的进步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而非在与他人的攀比中迷失自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读中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身心合一”的科学验证。作者让老年人生活在模拟年轻时的环境中,用现在时态谈论过去的事,结果这些老人的视力、记忆力、关节灵活性等指标都显著改善;还有那个“闹钟实验”,让人们误以为自己睡了8小时,其反应速度竟与实际睡够8小时无异。这些实验都证明了一个看似“唯心”却被科学证实的结论:意念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我们的想法会直接影响身体状态。这些实验告诉人们,健康并非完全由生理条件决定,积极的心态、带着觉知的自我关怀,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身心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最后,“觉知的传染”与“觉知乌托邦”的构想,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作者通过推销员实验证明,带着觉知与人互动,关注对方的感受、投入当下的交流,能显著提升沟通效果。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带着觉知生活,就能形成一种积极的“传染效应”,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包容、更有活力。在这个“觉知乌托邦”里,没有人会被标签定义,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不必做激情的奴隶,不必被成瘾控制,而是在觉知中自由选择,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们常常在无意识中顺从着各种规则、标签与标准,在焦虑、纠结与内耗中浪费了太多时光。与其说顺从无意识的规则,不如学着用觉知的眼光审视生活:面对规则,不再盲目服从,而是思考其是否符合自身需求;面对选择,不再害怕风险,而是接纳不确定性,专注于让选择变得有意义;面对比较,不再焦虑匮乏,而是欣赏自己的人生节奏,享受那些无法被量化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意识顺从与觉知》不仅是一本心理学专著,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生活的“说明书”。它告诉我们,自由并非来自外界的给予,而是源于内心的觉知,当我们挣脱无意识的枷锁,带着觉知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限可能,活得更自由、更勇敢、更有智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