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369503</p><p class="ql-block">昵称:未暾山</p><p class="ql-block">图片和音乐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0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wG大串联时期,沉重的交通压力,迫使我们一行身穿绿军装,扎着军用皮帶,斜挎军用水壶的"红卫兵",一面红旗在前面引路,上书"红卫兵长征小分队",昂首挺胸徒步向目的地—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白居馆进发。</p><p class="ql-block">那时交通不发达,山路蜿蜒盘旋,随时都会迷路。好在一路都有红色路标指引。沿途的风景是无暇顾及的,只有《黄继光烈士纪念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朱德纪念馆》、红岩村才是我们流连忘返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都是十几岁的娃娃,近千里的路程走了十二、三天。脚上打起了"血泡",两腿沉如铅重,且痛得连蹲厕所都呲牙咧嘴。但是谁也没打退堂鼓,男同学帮女同学背包,危险路段,大家都手牵手,翻山越岭,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红歌,奋力向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0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红岩村老城区的旧书摊上,泛黄的纸页在微风里轻轻翻动,像是一群沉默的蝴蝶。我蹲在一堆旧书中,指尖忽然触到一本暗红色封面的书,封面上方印着镰刀与锤子的图案,下方是遒劲有力的四个字:《红星照耀中国》。书脊已经有些磨损,但那抹红依旧鲜明,仿佛从未被岁月褪去。我翻开扉页,一行钢笔字跃入眼帘:“赠予吾儿,愿你心中有光。”笔迹墨色沉静,却带着灼人的温度。我轻轻合上书,仿佛合上了一段尘封的时光——这本红书,就这样悄然走进了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我买下它时,并未预料到它会成为我精神世界的引路人。起初只是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吸引,像拾起一块沉入河底的石头,想看看它究竟承载了多少风雨。可当我真正读进去,才明白,这哪里是一本书,分明是一束火把,照亮了我未曾踏足的精神原野。斯诺笔下的延安,不是教科书里干瘪的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穿着补丁军装却眼神明亮的战士,骑着马在黄土高原上奔走的青年,还有那位总在窑洞前晒太阳、谈笑风生的“老毛”。他们不是神,是人,却因信仰而超越了人。我读到红军长征的章节,手指不自觉地颤抖——那些翻雪山、过草地的夜晚,战士们用体温焐热冻硬的干粮,用歌声驱散死亡的寒意。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一刻,我坐在书桌前,窗外是城市的霓虹,而我的心里,却燃起了一簇来自黄土高原的篝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静静的夜晚,两个特务从女牢房带走了一个同志。她,就是人们都熟悉的江姐,本名叫江竹筠,童工出身,从1939年入党以来,一直在白区工作。</p><p class="ql-block">1947年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南下,蒋管区人心大振,当时,重庆地下党决定派一批同志,到川东去支援农村里党的活动,发动武装起义,迎接解放。几个月后,由于叛徒的出卖,1948年夏天,江姐在万县被捕,立即被押送到重庆渣滓洞集中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敌人从叛徒口中知道,江竹筠是地下党下川东地委委员。中美所的特务们满以为完全可以吓唬住一个女人,从她口里得到需要的东西。一个多月的时间,刽子手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江姐的严刑审讯。这天夜间也不例外。同志们紧偎在牢门口,静静地守望着。</p><p class="ql-block">刑讯室距牢房不远,夜里声音显得特别清晰。</p><p class="ql-block">“讲讲讲?讲讲讲?”刽子手绝望地嘶叫起来。</p><p class="ql-block">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这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江姐沉静、坚强的声音,使人想起了她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在同志们面前浮过一副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面容,对工作是那样认真负责,对同志像大姐姐似的关怀,特别是对刚参加党不久的新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刽子手们冷笑说:“好吧,让我们帮助你一下,你就说了。”</p><p class="ql-block">开初,他们把江姐倒吊了许久。江姐的嘴唇连动也没动一下。刽子手们急了,把江姐的双手绑在审讯室的柱子上,他们采用了钉竹签子的刑法。一根一根的竹签子,从她的手指尖钉进去。竹签钉进指甲以后,碰到指骨上,裂成了无数根竹丝,从手背、手心穿出来……每钉进一根竹签,江姐就昏过去一次,接着就听见一次次泼水的声音。泼醒过来,又一钉……</p><p class="ql-block">“说不说?说不说?”刽子手们把铁锤高高举起,疯狂地吼叫着,没有听到江姐的声音。……他们拔出沾满肉丝和碎骨的竹签,再钉进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一阵令人心碎的泼水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没有听到江姐一丝丝呻吟!……</p><p class="ql-block">这天夜里,渣滓洞的人们通夜未眠。</p><p class="ql-block">朝霞终于又透过山峰,阳光泻满了山谷。高墙边的黑漆铁门一响,人们忙聚在风门口张望。只见两个特务拖着一个昏迷不醒的躯体,向院坝里移动。江姐熬受了一夜的折磨,失血过多,完全失去了知觉,野兽们什么也未得到,最后只得把她又拖回牢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阳光照耀下,江姐的面孔显得分外苍白。缓缓流动的微风,红色的朝霞,使江姐的眼慢慢张开,从昏迷中逐渐清醒过来。当她发现扶着她的是两个凶残的特务时,她聚集了全身的力量,狠狠地推开了他们,自己迈开了脚步,对着同志们浮过一丝美丽的令人尊敬的笑容,仿佛在告诉大家说:“毒刑、拷打,算不得什么!”受过严重摧残的身体,太衰弱了,江姐才走了两步,又昏倒了。女牢房的同志把江姐扶回了牢房。</p><p class="ql-block">遭受敌人严刑拷打时,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p><p class="ql-block">渣滓洞集中营的人们都关心着江姐的身体,都为江姐的英雄行为而感到骄傲。每个牢房的同志,都写了慰问信和诗秘密地传到女牢。</p><p class="ql-block">江姐终于醒过来了,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使她很激动。她请人代笔给同志们回了一封信,信上有这么几句话:“同志们太好了,我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红岩村买的第二本书《红岩》的内容,我是流着悲愤的泪水读完这节的,里面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事实上,他们成了我参军、入党的引路人。他们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正是我血液中流淌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4</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在大学组织过一场读书会,主题就是“红书与我们的时代”。同学们带来了《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书页间夹着便签,写满批注。一个女生读到江姐受刑的段落时,声音哽咽:“她明明可以活,为什么非要死?”我望着她湿润的眼睛,轻声说:“因为她选择了信仰。”那一刻,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我们讨论革命与牺牲,也讨论理想与现实。有人说,那个年代太远了,我们无法共情;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我们过得太安逸,才更需要这样的书来“刺痛”我们。我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忽然觉得,红书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有人愿意读,它就会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些书静静躺在我的书架上,书脊微微弯曲,像一位历经风霜却依然挺立的老人。每当我迷茫或疲惫时,总会取下它,翻开某一页,读一段文字。它不提供答案,却总能让我重新看清方向。我渐渐明白,红书的意义,不在于它记录了怎样的历史,而在于它如何唤醒我们内心对正义、对理想、对家国的本能向往。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先辈的热血,也照见我们自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个时代不再需要红书了。可我却觉得,正因为我们身处和平,才更需要这样的精神坐标。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安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牺牲换来的馈赠。它教会我们,个人的命运,从来与国家的脉搏同频共振。当我读到建设者们在戈壁滩上建起第一颗卫星发射塔,当我知道科学家们隐姓埋名几十年只为国家核盾牌,我终于懂得,所谓家国情怀,就是愿意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去燃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只要有机会,我总会给学生、读者推荐这些书。有个人读完后留言:“老师,我以前觉得英雄离我很远,现在我觉得,他们就在我心里。”我回复:“你心里的那颗红星,就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火种。”是啊,红书指路,指的不是一条过去的路,而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一条由信仰、责任与爱铺就的路。它不喧嚣,却始终明亮;它不强制,却自有力量。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束光的传递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