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璀璨】耿耿忠心照雪山

豪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一一一豪子</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一一一113215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峥嵘岁月三十年,二次出征到边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踏遍荒山犹未老,历尽千辛更知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时代楷模孔繁森同志援藏时写的诗。孔繁森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干部,这首诗回顾了他三十年的革命生涯,表达了他二次出征边关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他的公仆精神和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孔繁森同志的无限崇敬,2019年5月,我到聊城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刚刚<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入聊城市东昌湖景区西北隅,远远就望见了一座独特的红色“人”字碑。</span></p><p class="ql-block"> “人”字碑 高8.8米,像一支燃烧的火炬,也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人”字,在蔚蓝天空下格外醒目。这里就是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一个以党员干部楷模孔繁森为主题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这座红色“人”字碑矗立在东昌湖畔,它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人”字碑的广场上,一行铜铸的大脚印通向纪念馆,这是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足迹,是他踏遍雪域高原的印迹,也是希望广大参观者踏着孔繁森的足迹,在人生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步履坚定,开拓进取,去实现人生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建于1995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坐落于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建筑为双重檐、环廊式结构,庄重而朴素。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八个鎏金大字。馆前广场上的泰山石刻着“为民、务实、清廉”六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孔繁森精神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馆大厅,首先看到的是孔繁森大型半身汉白玉塑像,后面的红色屏风上镌刻着“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展览分为六个部分:“齐鲁赤子”、“汗洒雪域”、“情系高原”、“廉洁清正”、“深切怀念”和“光耀神州”。整个展览通过270多张图片和千余件实物,全面展现了孔繁森光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生前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地委书记,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p><p class="ql-block"> 1944年,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1961年光荣参军,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1971年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p><p class="ql-block"> 1979年,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p><p class="ql-block">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已是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p><p class="ql-block"> 1992年底,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其为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览中的一张照片让我驻足良久——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请人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明志。</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他被派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那里,他跑遍全县所有牧区,和牧民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昏迷,是藏族乡亲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送到医院抢救。</p><p class="ql-block"> 孔繁森说:“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2年,拉萨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在废墟上领养了三个藏族孤儿。</p><p class="ql-block"> 1994年初,阿里遭遇罕见特大暴风雪。在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孔繁森目睹一位藏族老阿妈在严寒中保护小羊羔冻得发抖,便脱下自己的毛衣毛裤递给她。</p><p class="ql-block"> 连续奔波让他身体不堪重负,一天夜里他写下交代:“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切记,切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地区,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长期贫穷的局面,致使当地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医疗人员短缺。粗通医术的孔繁森,每次下乡都要提前买好药,装在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随时为群众看病送药。</p><p class="ql-block"> 一次下乡,孔繁森碰到了一位因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的老人,他立即把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喉咙,将浓痰一口口吸出来,随后运用早年在部队当兵学过的医术,给老人打针服药,直至病情好转。</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知道,他帮助了多少人。熟悉他的同事记得,对于农牧区老百姓,孔繁森十分慷慨,在藏工作期间,他几乎没有给家人寄过钱,工资绝大部分用在了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期满,但他仍坚持留藏,接受了更艰巨的任务,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阿里担任地委书记。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常年气温在零度以下。</p><p class="ql-block"> 在阿里,他不到两年时间跑遍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他风趣地对同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真正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孔繁森认真学习中央精神,为阿里地区的发展描绘蓝图,其中一项就是要努力搞活当地边贸市场。</p><p class="ql-block">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边贸事宜,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身上的遗物只有两件,其中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p><p class="ql-block">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最喜爱的那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葬礼上,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的一生:“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镌刻着他的人生格言:“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 他还说:“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纪念馆时,我回望那座红色“人”字碑,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孔繁森同志用50年的人生历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他的精神如东昌湖水般清澈恒久,照耀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循着足迹进展馆,大写人字树风范,</p><p class="ql-block">援藏干部孔繁森,英姿浩气贯雪原,</p><p class="ql-block">榜样比肩焦裕禄,二番进藏踏高寒,</p><p class="ql-block">宏图大业待实现,英雄倒在冰雪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