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骑岭南D7:10月19日,江门鹤山市宅梧镇经开平雕楼景区至恩平市,骑行76km,总里程513km。</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自从到韶关以来最舒服的一天,体感温度只有27℃,尤其是傍晚,在街上微风习习,真正的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同时,也是我们这次粤港澳大湾区骑行第一次在市区内住宿。回眸这一个星期的骑行,对于生活在新疆的人,无疑是次全方位的考验。特别的第一次来内地骑行,尤其是第一次长途骑行的,每天都面临极致的高温天气、饮食习惯的不适应、生活规律的改变…各个方面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极致的挑战。当然,每天骑行途中都给与了他们不一样的视野、不一样的景色、不一样的感受。虽然累,但也乐在其中,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的骑行,大家感受到的是岭南自然地理风景,从今天开始,领略岭南文化。今天骑行途中在马冈镇的骑楼建筑和开平的碉楼建筑,在时光长廊中探寻南洋风情与市井烟火。</p><p class="ql-block"> 骑楼与碉楼是岭南建筑的两大瑰宝,它们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功能与文化记忆,兼具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共同展现了广东近代社会的变迁与华侨文化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骑楼,岭南文化与南洋风情交融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从昨天车入宅梧,景致便有些不同了。山是岭南寻常的秀气,郁郁葱葱的,但田畴间的村落,却时时会从一片青灰的瓦顶中,陡然刺出一个异样的轮廓来。它们孤峭地立着,像远航归来的舟子,虽已泊入故里的港湾,身上却还披着异域的风涛。我们在295省道上不疾不徐地行着,眼前掠过的,是静默的水塘、茂密的蕉林、与这些沉默的“守望者”。它们的存在,使这片丰腴而安宁的土地,凭空添了一段欲说还休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今天,及至马冈镇附近,那一条骑楼古街蓦然出现在眼前时,这种感觉便愈发强烈了。此刻却一下子被拥入了一种稠人广座的、带着烟火气的怀抱里。这街,是另一种风貌了。斑驳的廊柱、雕花的窗棂、街边吆喝的老字号……这里保存着城市的记忆,也承载着鲜活的市井生活。它不孤独,它是连缀的,亲密的,一幢挨着一幢,仿佛一列携手并肩的兄弟。楼也不高,多是二三层,最动人的是二楼向前探出的部分,由底下粗朴的方柱稳稳地托着,为底下的人行道,搭出一条长长的、阴凉的廊子。这便是“骑楼”了,这名字起得实在好,那楼不就仿佛是“骑”在行人头上么?但这“骑”却毫无压迫之感,反是一种体贴的荫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骑楼,是市井商业与殖民贸易的产物。骑楼形式起源与发展,可追溯至古希腊的“柱廊式建筑”,后经东南亚殖民地区(如新加坡“五脚基”)传入中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广东沿海口岸开放(如广州、汕头、江门),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与岭南传统商铺结合,催生了骑楼建筑。</p><p class="ql-block"> 骑楼建筑的出现是应环境功能适应。岭南气候多雨炎热,骑楼的连续廊道为行人遮阳避雨,底层商铺与上层住宅的垂直分区,完美契合了南方商业街区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骑楼独特的"上楼下廊"建筑设计融合了中西立面设计。仿罗马拱券、哥特式窗楣、巴洛克式山花装饰、新古典主义柱式的西式元素,加上琉璃花窗、砖雕瑞兽(如蝙蝠、葫芦)、传统牌匾书法、青砖灰瓦的本土细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廊悬挑跨越人行道,形成“灰空间”的实用主义结构,体现岭南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这廊下,暑气霎时被隔在了外边。光线是幽幽的,从街道那边漫射进来,被廊柱切割成一条条明暗相间的带子。有老人搬了竹椅,在廊下打着盹,手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粤曲。杂货店的老板娘,将货品一直摆到了廊柱边上,花花绿绿的,是日常的琐碎与丰足。这廊子,是家的延伸,是私密与公共的交界地带;它让商业的交易,也带上了人情往来的温度。我想,这骑楼的精神,是“通”的,是“融”的。它将西洋建筑的形制,巧妙地拿来,却不是为了隔绝,而是为了更好的聚合,是为了适应岭南这溽热多雨的天气,给市井生活一个舒展的空间。它是外向的,欢喜的,带着一种商业文明的精明与乐观。那墙面上繁复的浮雕,涡卷的山花,虽也带着巴洛克或洛可可的味道,却毫无拒人千里之外的冷峻,反倒像是一件穿惯了的中式长衫上,缀了几颗别致的西洋纽扣,于家常中透出一点摩登的得意。</p> <p class="ql-block"> 碉楼:防御性与华侨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离开这温存的骑楼老街,来到开平那遍布乡野的碉楼面前时,先前的那点“得意”便霎时烟消云散了,心也沉沉地落了下去。这些碉楼,是另一种语言。它们兀自立在田埂边、竹林后,或是村子的入口,像一个个缄默的巨人。它们的形体是那般峻拔,方正的楼身,厚重的墙体,鲜少开窗,即便有,也是窄窄的、内敛的射击孔。那顶上的部分,才是它们全部个性的宣泄: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拱券、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的穹窿……各种式样,杂糅在一起,非但没有显得滑稽,反而生出一种悲壮的、执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开平碉楼起源于明朝后期,鼎盛于20世纪初,是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特有的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现存1833座,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及华侨文化密切相关。19世纪中叶,开平因地处“四不管”地带,匪患、洪涝和土客械斗(1855-1867年)频发,当地民众为防御而建造碉楼。同时,大批开平人赴海外谋生,积累财富后回乡置业,但财富招致土匪抢劫,促使华侨将房屋改建为兼具防御功能的碉楼。</p> <p class="ql-block"> 碉楼建造的历史背景,原于社会动荡与移民潮。明末至民国初期,五邑地区(开平、台山等)匪患频繁,加之水灾频发,当地民众修建碉楼以求自保。19世纪后期,大量华侨赴欧美、东南亚谋生,致富后返乡建楼,既为家族安居,亦为彰显财富。</p><p class="ql-block"> 1920-1930年代为碉楼建造高峰,开平现存1833座碉楼(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抗战时期部分碉楼曾用作联防据点,后随社会安定逐渐失去实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碉楼艺术特色:确楼的建筑风格是“万国博览”:有神庙式柱廊与三角形山花的古希腊风格;穹顶与马蹄形拱门的伊斯兰风格;对称立面与浮雕装饰的欧洲文艺复兴风格,加上琉璃瓦檐、风水脊饰、题字楹联的岭南传统。</p><p class="ql-block"> 而它的作用是防御与生活的结合。铁门钢窗、枪眼望台、预警铜钟等防御设施,与内部厅堂的酸枝家具、彩色玻璃屏风共存,折射出乱世中对“安居乐业”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仰望着它们,心里想的,尽是那句老话:“乱世修楼”。这“乱世”二字,是何等沉重的注脚。骑楼的诞生,多半源于商业的繁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碉楼的崛起,它的第一因,却是“安全”,是血与泪的教训凝成的硬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远涉重洋的侨民,在异国的土地上,胼手胝足,将血汗钱寄回桑梓。于是,故乡的田庐丰腴了,也同时成了盗匪觊觎的肥肉。这华美的楼宇,首先是一座堡垒。那铁制的门窗何其厚重,那楼角的枪眼何其警惕。我仿佛能看见,在那些风雨如晦的夜晚,楼内是瑟瑟发抖的妇孺,楼外是火光与呐喊;那窗内透出的,不是温馨的灯火,而是警惕的、焦灼的张望。</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最动人的矛盾了:他们将西方最典雅、最浪漫的建筑元素,高高地举过头顶,戴在额上,仿佛一项华丽的冠冕,而其下,却是一副为了生存而打造的、最现实不过的甲胄。这冠冕,是他们在海外见过的世面,是他们内心对“文明”与“体面”的想象与渴望。他们要在故乡的土地上,证明自己的成功,也要用这固化的形式,来安放那漂泊无依的乡愁。那穹顶之下,锁着的是对故土的爱,也是对远方的念。于是,这碉楼便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一个文化的混血儿。它既是内向的、防御的,又是外向的、炫耀的;它既扎根于泥土,又心系着大洋彼岸。它的美,是一种矛盾的美,一种带着痛楚与挣扎的美。</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残破的碉楼外围,久久不愿离去。金色的阳光,温柔地抚摸着它墙体上斑驳的苔痕与裂璺。它沉默着,比在正午的烈日下更显沉静。当年的枪声与惊惶,早已散入历史的深处;廊下打盹的老人,或许他的先人,就曾在这楼里躲避过匪患。生死的惊心动魄,最终化为了今日田园风光的寻常点缀。这是时间的伟力,也是一种无言的苍凉。</p> <p class="ql-block"> 从骑楼那亲切的廊下,到碉楼这冷峻的影里,我仿佛走完了一段侨乡的心路历程。骑楼是“入世”的,它关乎生计,关乎交往,关乎市井的、当下的欢愉。它将外来的形式化为实用的、与人方便的智慧,是一种从容的消化与吸收。而碉楼,骨子里是“出世”的,是警戒的,它关乎生存,关乎记忆,关乎一个家族在动荡岁月里的全部尊严与恐惧。它那拼贴的样式,并非出于从容的玩味,而更像是一种急切的身份确认,是将在海外被唤醒的审美,仓促而又固执地烙印在故乡的天空上。</p><p class="ql-block"> 归途上,那亲切的骑楼长廊与孤高的碉楼剪影,仍在脑中交替浮现。它们本是同源的兄弟,都出自那片“侨”的土壤,都带着那个时代中西碰撞的鲜明印记,却长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诉说着两种不同的心境。一个在说:“来吧,我们一起生活。”另一个在说:“站住,我要保护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侨乡的两种表情,一者如温暖的笑靥,一者如警惕的凝眸,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复杂而深沉的灵魂。它们立在时光里,一个讲述着融合的智慧,一个铭刻着守护的尊严,都是不该被风尘湮没的、厚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骑楼与碉楼的诞生,本质上都是岭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骑楼将殖民贸易的印记转化为市井生活的智慧,碉楼则用异域元素构筑起守护宗族的精神堡垒。它们超越建筑本身,成为岭南文化“务实、兼容、创新”的实体注脚。骑楼和碉楼已成为研究侨乡历史的“露天博物馆”,二者共同见证了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文化交融,成为解读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独特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