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基础知识(一)

林静盈

<p class="ql-block">普通话吟诵教学(一)</p><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老师、学友们晚上好!</p><p class="ql-block">感谢三明诗词楹联学会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和一些喜爱吟诵的老师、吟友们一起交流学习、成长。之所以想到开这个班,源于徐建顺教授说过“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会两种吟诵,普通话吟诵以及自己母语的方言文读吟诵。所以吟诵工作分两个方面,推广普通话吟诵,传承方言文读吟诵。”是啊,身为中国人不能把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代弄丢了。想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吟诵的乐趣和爱上古诗文。</p><p class="ql-block"> 北京《吟诵堂》为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工作团队,自去年暑期邀请本地明溪中学福金老师一起去学吟诵。至今我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直在吟诵堂学习《吟诵概论》、《中国古代教育》及24节气吟诵和论语吟诵、蒙学吟诵。福金老师有30多年的教师经验,她</span>在去年学会葛调吟诵班表现突出平时认真磨调,我感觉到她对吟诵的热爱,正好2024年暑期《吟诵堂》举办“吟诵初级研习营”线上学习,我就建议她和我一起自费去学,当然也还有邀请别的老师,只有她很愿意的一下就答应了。这次本地办普通话吟诵班一下就想到邀请她来。同时感谢学会领导的信任,愿逐步把所学的吟诵知识传播,文中也会部分引用《吟诵概论》中的句子,希望吟诵将来能够回归课堂、回归人们学习生活中。</p><p class="ql-block">(一)吟诵之所以一直存在理由。</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于汉诗文基本上是在吟诵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就是先吟后写的,思动而吟咏的过程。比如红楼梦里贾雨村负手而吟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内待时飞”;现在还常有人写诗时用“口占”一首。</p><p class="ql-block"> 其次汉诗文在古代都是读的,也就是吟诵着欣赏的。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方法,在文献上常出现的有歌、唱、诵、念(常思而念,如玩味)、吟、咏、背、呻(拖长腔,非常慢地读)、讽(背文)、哼、哦(拖长腔读,叹词)、叹(与哦相似,声音更大些)等等。传统读法如此丰富,他们共同点都是以声音为载体,声音的变化、运用,对于理解诗文、沉浸体味、化成气象都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礼记•乐记》中表述:</p><p class="ql-block">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p class="ql-block"> 足见我们的汉字是如此的魅力。因为它是音、形、义兼备而一体的文字。声音在汉语中一直承担着很强的表义功能,语言最晚出现于两万年前,汉语形成于七八千年前或更早。汉语最初是以语音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语言系统。以音表意,以音别义,由声、韵、调的组合感知音节的含意而创造出最初的汉语汉字。所以,脱离了对于声音的理解与感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汉诗文。</p> <p class="ql-block">(二)那么为什么古人的“读”变成了现在的“吟诵”呢?关于“中华吟诵”名称的由来。今天主要让大家了解下这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自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朗读以后,“读”这个名词的概念就出现了分歧,人们也受西方影响而重视了轻重音的新读法,也叫做“读”;传统的重视声调的读法也叫做“读”,这就使“读”出现了一个混淆的窘境。也是“读”要改为吟诵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与现代朗读、阅读之类的读的概念发生混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谓现代朗诵、朗读,是受到了欧洲重音节、重音节奏语言的读法的影响,抛弃了汉语传统读法的规矩的一种新读法。所以朗诵最重视轻、重节奏,而很少重视腔调,一开始用于白话诗文,是基本上可以的,但后来被用于古诗文那是不对的,因为古诗文有固定的读法规矩。这些规矩是与汉诗汉文的固定特点有关,是自然如此的,也是自古如此的,是与含义紧密相连的。读法错,就会理解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静夜思》这首诗我们今天常听到的有2种读法。现在听到很多的孩子就是这样读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读法就一字一拍的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叫读字。按照字典音读了20个字,感觉没有读诗。你读的跟诗有关系吗?我们把诗的文字打乱,还是一样读啊。语调没有任何变化,所以这不是读诗,这是在读字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读法叫朗诵,朗诵就有很多的技巧在里面了,也特别强调要有感情,但关键是感情和技巧往往放错了地方,比如在节奏上。朗诵对于五言诗的处理永远是在第二个字的后面停一停,对于七言诗永远是在第四个字后面停一停。读起来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试问一下,为什么永远在第二个字停呢?读4句还行,读400句呢?古人读书一读一上午啊,那不睡着了吗?节奏这么单一,读诗是这么回事儿吗?当然不是。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吟诵堂”里搜,我也发学习群里的音频(戴学忱老师静夜思吟诵视频)。</p><p class="ql-block"> 这样多种读法的窘境一直延伸到21世纪,南怀瑾先生、夏丏尊先生、叶圣陶先生等学者就开始尝试用另外的词代替“读”来统称汉诗文的传统读法。后来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出版,提到了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全面论述了古诗文读法的书。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本全面论述古诗文读法的书。</p><p class="ql-block">到1940年,叶圣陶先生和朱自清先生开始合作撰写《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在叶圣陶先生撰写的“前言”中,“吟诵”这个词就代替“读”。叶圣陶先生终于选择了“吟诵”作为汉诗文传统读法的新统称。</p><p class="ql-block"> 后来,很多学者认同了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比如赵元任先生在他的著作里用了吟诵。还有叶嘉莹、陈炳铮、陈少松、秦德祥、钱璱sè思、王恩保、张本义等先生,均用吟诵一词。</p><p class="ql-block"> 2009年,举办第一届“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时,大家已经接受吟诵这个说法了。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大多数学者也使用了吟诵这个说法,于是向国家语委提出提交了报告,建议将汉诗文的传统读法统称为“吟诵”。国家语委将报告转交中宣部,最后批复下来名的名称是“中华吟诵”,所以汉诗文传统读法的正式名称是“中华吟诵”,简称“吟诵”。</p> <p class="ql-block">(三)徐建顺教授简介与吟诵“九法”</p><p class="ql-block"> 徐建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副理事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2004年开始因其导师赵敏俐教授承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进行吟诵采录工作,研究总结中华吟诵的理论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团队共采录了一千多位老先生的吟诵影音,采录时高龄的老人们都能够吟诵出少儿、年轻时候所学的,让人惊讶。徐老师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倡导吟诵教学法和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培训了数万名教师,发起举办了多届“中华吟诵周”等大型活动。组织出版了《我爱吟诵》、《诗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吟诵》、《普通话吟诵教程》、《吟诵概论》等教材和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徐教授提出吟诵“九法”理论,“这九法并非建顺发明创造,在前人的论述中总有人提到其中的某些方法。但是将这“九法”系统的总结在一起,作为学习吟诵的基本方法,的确是建顺的贡献。”(徐建顺《吟诵概论》的序·赵敏俐),</p><p class="ql-block"> “九法”指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虚实重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p><p class="ql-block"><b>依字行腔</b>:每个字的读法唱法都是从字音出发,发音准确而且音程的走向要与声调走向一致。这是依字行腔的重点,声调向上就向上吟,声调下降就往下吟。</p><p class="ql-block"><b>依义行调</b>:就是吟诵者要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组织旋律、框架结构及字和字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每个字的音程走向由语音决定,即依字行腔,字与字之间的音程走向关系则由作品含意决定,即依义行调。两者结合就形成了旋律。也常把字与字之间的音程走向关系,叫做旋律框架。其它方法后续吟诵中慢慢了解。</p> <p class="ql-block">(四)吟诵的分类和地方代表性吟诵调。</p><p class="ql-block">吟诵分为无旋律的读诵和有旋律的吟咏</p><p class="ql-block">“<b>诵”为读诵→无旋律→基础</b></p><p class="ql-block"><b>“吟”为吟咏→有旋律→提升</b></p><p class="ql-block">即先读诵再吟咏。读诵是基础,吟咏为提升。在诵到吟的磨调过程中慢慢体会诗文的意境,感受文气。</p><p class="ql-block"> 目前有旋律的吟咏有很多,大家也时常会听到,一些方言吟诵,当他们形成一定的吟诵风格,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北方的一些传统吟诵调:行调(王佩行先生的调)、华调(华峰从他父亲华钟彦yàn先生传承下来的调)。南方有葛调(葛毅卿先生的调);唐调(唐文治先生的调)、平江调、还有国子监官韵等。此外近代的有叶嘉莹先生的调子等等,不一而足。传统吟诵调它有一些特点,传统吟诵调的曲调旋律基本固定。就拿我们学的葛调来说它有固定的旋律,共有8大调,所有的格律诗放之四海而皆可套调吟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吟诵律诗时候相当于2首绝句重复对称吟诵,就是吟诵中的“模进对称”方法。</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教的是徐建顺教授宣传的普通话吟诵调,也叫矿泉水调,</p><p class="ql-block"> <b>何为普通话吟诵</b>?它是普通话的发音和吟诵规则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尽量使用普通话的语音语感。遵守吟诵规则,而又尽量传达出古诗文的声韵含意,同时,又要尽量当代化,美听美观。</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可以自己度曲,自由吟诵,可以一诗千调,千人千调。这是他的特点。矿泉水调就是大家可以在矿泉水里加入各种调味料而形成自己风格。很形象的说一种法。</p> <p class="ql-block">  初学时候需多读诵再吟诵,依字行腔后再依义行调的去体会诗中情感意境。</p><p class="ql-block"> 今天学习杜甫的《绝句》和《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针对今晚一些不了解格律的学员,说说四声平仄</p><p class="ql-block">1、现在的四声(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分为平仄两大类</p><p class="ql-block">①平声:(阴平和阳平)就是平,没有升降的、较长的</p><p class="ql-block">②仄声:(上声、去声、入声)仄就是倾斜不平的意思,读音有升降。</p><p class="ql-block">③仄声中的“入声字”: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在已经消失了。分散到各个声调里去了。比如方言里“石””吃““一”“白””夕“等入声字。入声字不多在今后学习中慢慢累加。</p><p class="ql-block"> 这2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就能使声调多样化,体现诗词特有的一种音韵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1018晚吟诵班开班第一节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