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弘道】自然人文共生长,辐射引领绽芳华—第二批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四次集中第2天研修简报

Lina.Liu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思想的火种被启动仪式的庄严致辞点燃,一场关于“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教育寻旅正式启程。孙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推开一扇看见教育更辽阔风景的窗;下午关于工作室辐射引领的分享,则让我们聆听到种子在各自土壤里生根、蔓延、进而繁花似锦的声音。这充实的一天,是理念的洗礼,更是实践力量的凝聚。</p> 一、启动仪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员李海樱和龙明洲在开班仪式上作为代表发言时提到,上一轮研修结束后,大家带着收获投入实践,孙校长强调的“研究之成”与“研究之续”始终指引着方向。返岗后学员们深耕课堂,对比教育理念、打磨教学案例,不少成果在市、区评比中脱颖而出,相关文章见诸报端。工作室教研活动如火如荼,送教下乡让优质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对于新开启的“学习革命与学生发展”主题研修,大家满怀期待,相信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批“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四次集中研修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杰远教授致辞我们学员是实实在在的师大校友,因此身份要自证自明。回顾过去,学程过半,六次集中研修,可以说现在已过半,相信其中有些人应该会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约在秋:春华秋实,如果在春天没有播种,秋天就没有丰硕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目标明确:一是“实证明眸”,做到明亮而深邃;二是“沉淀淤思”,让思想厚重因为你的思想和观念沉淀。最终,期望各位能在此淬炼出清澈而深邃的洞察力。</p> 专家讲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杰远教授系统阐述了其构建的“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思想体系。该思想自2006年提出,旨在回应当下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双重失衡的全球性危机,其核心主张是:共生哲学应成为一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核心框架为“共生哲学—共生教育—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讲座从中国古代“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智慧与西方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中汲取养分,将“共生”的原初意蕴界定为互利、协作、异质统一。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主要解决三大问题:构建人与自然的良性共生系统。发掘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共生”。建立促成上述共生的教育系统。该教育范式具有四大特征:生命关怀的根本理想、空间上的自然与人文相融、时间上的共同生长,以及教育内容的异质共存。讲座还通过广西黑衣壮的祈福仪式、龙脊梯田等生动案例,展现了共生教育在民间仪式与建筑器物中的“社会原在形态”。最后,孙教授提出了四大实践策略:从自然中汲取共生能量;从民族文化心理场中萃取教育单元;从关系视角延伸教育理想;最终在学校层面构建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共生教育课程。</p> 区域文化观照下的教育辐射和引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蓓蓓教授指出区域文化是教育发展的根基与土壤。在此观照下,教育工作室的辐射与引领,必须超越形式、回归实质,通过扎实的专业研讨与纯粹的辐射行动,真正提升工作室的建设质量。期待各工作室在专业辐射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尤其应聚焦广西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未来方向,如学生学业负担、教育创新不足、师资配置不均等关键问题。工作室主持人须带领团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度思考,形成可落地的实施策略,推动区域教育生态向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组讨论区域文化观照下教育辐射与引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小组代表形成共识,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尤其是教师理念的更新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所在,零星的帮扶措施难以实现深层次突破,必须系统引入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各工作室主持人专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并实施创新教学方法。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团队系统开展工作室评估、教师培训、课堂创新、听课评课、送教下乡及高考命题研究等活动,不仅成长了学生,成就了教师,发展了学校,也提高了工作室的整体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何大明特别强调以高考题为导向,推动课堂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注重教材与高考题的有机衔接,体现出以实践倒逼教学创新的思路。当然,工作室建设应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课题研究、课程开发与个案反思,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的根本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体而言,无论是区域教育讨论还是个人实践,均凸显出理念更新、路径探索与问题解决在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共同指向质量提升与学生发展的根本使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天老师围绕“区域文化关照下的教育辐射和引领”这一主题,拆解为三个关键词进行阐述总结,旨在探讨名师工作室的责任、使命与工作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天老师最后表达了对我们的深切理解与敬意,指出“观花容易,绣花难”,肯定了各位工作室主持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艰辛与不易。</p> 学员学习心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鹏程</b>——聆听孙杰远校长《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讲座,深受启发。讲座从共生哲学的高度切入,层层递进至教育实践,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育割裂自然与人文的弊端亟待破解,而“共生”理念恰是一剂良方——它不仅是生物间的依存状态,更是万物互联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校长揭示的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四大特征,尤其让我反思:真正的教育不应囿于书本知识,而应在自然体验中滋养人文情怀,在文化传承中培育生态良知。讲座对乡村教育、民族文化等“社会原在形态”的分析,更让我看到这一理念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讲座重塑了我的教育观:未来教育应打破学科与时空壁垒,构建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和谐共振的生态。作为学习者,我们当以共生思维审视世界,在知行合一中推动教育的根本性变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b>李海樱</b>——聆听孙校长《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讲座,让我对教育本质有了全新思考。最触动我的两点,一是“共生哲学是关系的思维方式”。它打破了单一视角,既承认自我价值,更强调要看见他者的独立意义,以及彼此间无法割裂的依存关系,这让我意识到教育需先培养学生的“关系认知”,学会在碰撞与通融中理解世界。二是“用自然生态浸润学生”的理念,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自然不是教育的背景,而应是鲜活的课程素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会尝试将本地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比如带领学生探索身边的生态景观,让他们在观察、体验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真正把“共生教育”从理论落到实处,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生命关怀、有生态意识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申治云</b>——孙校长主题讲座《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让我深刻感觉到,我们努力追求和合共生,共同享有生命演进的美好理念。教育共生的能量可以来自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人文的各种关系之中,可以生发于自然-人-文化的共生教育单元,借助“原生场”“次生场”的支持系统,形成独有的共生教育境界。我们的教育在学校环境建设、校本课程挖掘、国家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等工作方面,可以从自己的“原生场”“次生场”出发,因地制宜,思考自然、育人、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找到连接点,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情感体悟,让教育生态顺天而长,长成属于独立的美好姿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日的培训在收获与振奋中落下帷幕。这不仅是学习的节点,更是行动的起点。让我们将“共生”的理念内化于心,将“引领”的担当外化于行,以更饱满的热情与更专业的姿态于日常,共同谱写八桂大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修己·弘道】</p><p class="ql-block">张鹏程、龙玫、申治云、何大明、杨斌勇、李海樱、罗丹、吴蔚、张文莉、刘丽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