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徐州李可染艺术馆的一封公开信

超然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0日~20日徐州李可染艺术馆举办了“徐州李可染艺术馆馆藏作品暨徐州书画精品邀请展”。此展展示了6幅李可染真跡及许多馆藏精品,确为艺术上的饕餮盛宴。</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一幅林凤眠先生四十年代创作的一件小品尤其引人关注。</p> <p class="ql-block">  但是,在这件作品的说明中出现了瑕疵,令人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林风眠作品创作时间的介绍上发生了错误。在标签的上方写创作于1945年,而在标签的下方写创作于1943年。前后不同,产生抵触。</p><p class="ql-block"> 经我查阅有关资料,此林风眠作品为张之仁先生生前1992年捐赠。查张之仁先生艺术活动年表可知,张之仁先生1942年8月考入重庆国立艺专,1945年8月重庆国立艺专毕业。林风眠先生1938年即在重庆国立艺专任教,直至1947年国立艺专辞职。在此期间与张之仁先生有交集。具体创作时间目前无法判定,应以模糊方式判定为创作于四十年代为宜。</p> <p class="ql-block">  其次,关于林风眠先生作品命名为《纤》,有疑义。画面后景为山,前景为地。中间留白可以判断为江,也可判断为云。两人一黑一白,极为精彩,可谓点题之画眼!如标题定为《纤》,那么此二者应为纤夫。但从身体前倾角度以及用力程度来判断,均无纤夫之感。倒很像是一对老农弯腰播种或插秧之举。另外,纤夫为用力起见,在江边的位置应是一前一后,或是前后数人一溜排开,不会是并排站立。黑者戴黑帽,正转头与白者交谈,极似悠闲之态耳语,不像纤夫出力拉船交谈。</p> <p class="ql-block">  总之,为慎重起见,建议可将林风眠作品命名为《播种》,或模糊命名为《小品》。创作年代也应标明为四十年代,以免引起歧义。</p><p class="ql-block"> 以上意见,不知当否?盼复。</p><p class="ql-block"> 徐州人 彭明</p><p class="ql-block"> 联系电话1895214077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