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开《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仿佛推开一扇通往教育新境的窗。书中关于“如何让学习真正服务于未知的未来”的追问,瞬间叩击心灵——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与学的锚点,正该从“已知”向“未知”延伸,从“当下”朝“未来”生长。</p><p class="ql-block">20250910阅读打卡。《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第七部分绕开教育中的“兔子洞”一一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p><p class="ql-block">1.知识单元的选择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要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需同时重视学科教学与交叉主题单元,让学习更贴合生活。选择知识单元时,不能仅填充琐碎事实等,要加入具有生活价值的全局性理解(能广泛应用于不同情境的深层认知)和开放性问题(无固定答案、激发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的单元体系才更具意义。</p><p class="ql-block"> 2.教学与单元体系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单元体系是基础,但教学实践若不能有效运用,也无法促进为生活做准备的学习。不过单元体系形式能支持这类学习,涉及个人与集体事务的当代主题、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开展有远见的参与性教学。</p><p class="ql-block">简言之,新的单元体系旨在突破传统局限,通过合理选择、组织知识单元,平衡学科与交叉主题,助力开展更具生活价值、面向未来的教育,不过其效果也依赖教学实践,且受现实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即便有了良好的单元体系,也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就一定优质。也就是说,好的课程内容只是基础,还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能有效传递这些具有生活价值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与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目标。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可从以下方面分析:</p><p class="ql-block"> 1.知识单元的选择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学科知识的拓展与重构:传统高中历史以朝代、重大历史事件等为学科知识单元,如“辛亥革命”“工业革命”等。但为让学习更具生活价值,可补充近期历史研究新成果,像对某些历史事件新的史料解读与观点;也可进行跨学科整合,比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结合地理学科中洋流、航海技术知识,以及经济学科中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内容,还可吸纳新兴的环境史视角,探讨新航路开辟对全球生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交叉主题的融入:设置“战争与人类文明”这样的交叉主题单元,跨越世界史和中国史学科,探讨战争对科技(如一战催生坦克等武器、二战推动计算机发展)、文化(战争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像十字军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社会(战争对女性社会地位、家庭结构的改变)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都与人类未来和平生活、文明发展密切相关。在选择这些知识单元时,不能仅罗列战争爆发时间、参战国家等琐碎事实,要加入全局性理解,如“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催化剂,既带来破坏也推动变革”,以及开放性问题,如“现代科技发展会让未来战争更具破坏性还是更能实现精准打击从而减少伤害?”</p><p class="ql-block">2.教学与单元体系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即便设计了“战争与人类文明”这样优质的单元体系,若教学中只是教师单纯讲授战争过程,学生死记硬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战争与人类生活、未来的关系。所以需要开展参与性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联合国辩论,围绕“如何通过国际合作避免战争”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思考战争与和平对生活的影响,从而促进为生活做准备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3.跨学年单元教学体系的结构与平衡。</p><p class="ql-block"> 结构形态:在高中三年历史跨学年单元体系中,可采用学科内容穿插交叉主题的形态。比如高一学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等学科内容时,穿插“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交叉主题;高二学习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时,穿插“工业文明与社会转型”交叉主题;高三进行综合复习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历史演进”交叉主题整合知识。</p><p class="ql-block">现实影响:以学科为中心的单元体系在高中历史中很常见,便于按照教材编排组织教学、进行考试测评。但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历史应对”这类交叉主题关注不足,而这类主题与人类未来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教育在社会需求(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需要)与传统学科教学模式间的平衡问题。🌸</p><p class="ql-block">20250911阅读打卡。《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之第八部分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一一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1.综合能力的重要性:21世纪所需的综合能力(如创造性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合作能力、领导力、沟通技巧、自我管理能力等)属于态度或品质范畴,不仅是技术性能力,还涉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能为生活提供洞见、行动指导与伦理规范,且有大量实践机会。</p><p class="ql-block">2.综合能力的筛选与教学:综合能力种类丰富,需进行筛选,可运用“巧妙抽样教学”策略。教学中通过浸入式混合教学,将综合能力融入各学科学习与交叉主题,而非单独设课,以实现多样化、有意义的实践与迁移。</p><p class="ql-block">3.与传统课程的关系:重视综合能力不会颠覆传统课程,严谨的综合能力框架会兼顾学科与交叉主题的巨大价值,不存在因学习综合能力的过程性内容而忽视实质性学习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4.在快速变化的未来世界,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已难以满足需求,综合能力成为闯荡未来的关键。这些综合能力不仅是技能,更关乎运用技能的态度与动力,这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怎么做”,还要激发“愿意做”。浸入式混合教学则打破了能力培养与学科学习的壁垒,使学生在真实的学科与交叉主题学习情境中自然掌握和迁移能力,而非进行机械的技能训练。同时,也澄清了综合能力培养与传统课程的关系,说明二者可有机结合,传统课程的实质性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能相互促进,共同助力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p><p class="ql-block">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结合《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关于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可从以下方面实践:</p><p class="ql-block"> 1.综合能力的体现与培养</p><p class="ql-block"> 创造性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不再是单纯记忆航海家、时间等史实,而是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真的只是对黄金的渴求吗?能否从当时欧洲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如文艺复兴对冒险精神的激发)等多维度分析?还可让学生创造性设想,若没有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可能会有怎样的另一种走向。通过这样的思考,培养学生不盲从、多角度分析与创新设想的能力。</p><p class="ql-block">2.合作能力:开展“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阶级(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小组内分工收集资料、梳理该阶级的探索历程、分析成败原因。之后小组间交流,共同探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整体脉络与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交流碰撞,提升合作与沟通技巧。</p><p class="ql-block">3.自我管理能力:布置“家乡历史文化变迁”的长期探究作业。学生需自主规划时间,确定调研的家乡历史文化主题(如古建筑、民俗等),制定调研步骤(查阅地方志、采访老人、实地考察等),并自我监督完成进度,最终形成报告。以此锻炼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4.教学实施</p><p class="ql-block"> 比如,分析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思考工厂内工人与资本家的沟通方式,以及不同工厂之间为争夺市场、资源的合作与竞争,让学生在理解工厂制度这一历史知识的同时,体会沟通与合作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进而提升自身相关能力。</p><p class="ql-block"> 5.与传统历史课程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学习“辛亥革命”时,既会按照传统课程要求,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等实质性历史知识,又会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如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等),并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如民主共和观念)传播的作用”。这样,在传统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自然融入综合能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排斥。🌸</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说:“书读多了,内心就不会决堤。”即使囿于眼前的方寸之地,书籍也能带你翻山越岭⛰️。</p><p class="ql-block">生活或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书中自会给出答案。所以,愈是悠闲时,越是要读书,让生命保持一种清澈的状态;愈是艰难处,越是要读书驱散迷茫,淡然得失,奔向更远处的田野和光明。读书的意义莫不是在孤独中自省,在低谷时自修,在迷茫中自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