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陀山记</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对我而言可以说是神往已久,但却一直未能如愿。这次从上海回广州,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普陀山之旅。</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五日上午十点,我们驾车从上海出发,走申嘉湖高速沪杭高速,中午十二点多抵达海宁,想顺便看看钱塘江潮,但遗憾的是当日无潮。在农家小店简单地吃了午饭之后返回沪杭高速,一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雄姿。下午四点多,抵达舟山朱家尖南沙度假村入住酒店。</p><p class="ql-block"> 十六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蜈蚣峙码头,在这里乘商务快艇越海前往普陀山。七点四十分左右,游艇出发驶离码头,不料此时天气突变,雨水从天而降,且越下越大。十分钟后在淋漓的大雨中,船只抵达了普陀山码头。幸亏游艇上配备了塑料雨衣,大家纷纷穿上雨衣冒雨步入码头。</p><p class="ql-block"> 八点多钟,在等候了十多分钟之后,雨势稍小一点,我们乘交通车前往法雨寺索道。随着车子行驶在临海的道路上,雨开始逐渐小了起来。到达索道站时,就只有丝丝的小雨点了。 沿着山坡上的大路我们步行几分钟就到了高耸的万佛宝塔。</p> <p class="ql-block"> 万佛宝塔背靠佛顶山主峰,与宝陀讲寺遥相呼应,主体为八角重檐楼阁式结构,通高72.26米(含塔刹),分九层十三檐,顶部为蓝琉璃瓦攒尖顶。其设计融合古建筑重建要求与现代施工技术,依山傍海,兼具传统宗教建筑特征与现代工程技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早上的万佛宝塔,没有任何游客。此时的天空也逐渐晴朗起来,趁着这个机会,我把无人机飞上天空,俯瞰普陀山美景。</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普陀山,云雾时隐时现,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位于普陀山龙头山麓庐干庵旧址,2011年农历四月初八建成开光。寺院建筑规模与普济寺相近,有“普陀山第四大寺”之称。</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牌楼、钟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普门讲堂、大宝阁楼等,多采用北方明清宫廷式风格,其中圆通宝殿仿北京故宫太和殿形制;东西两侧配125米长廊道及方丈院、戒坛殿等南方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从宝陀讲寺出来,我们乘坐缆车直登佛頂山,这里是普陀山的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佛顶山又名菩萨顶,为普陀山之主山。主峰海拔291.3米,从远处眺望,诸峰若拱,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登佛顶山峰顶,视野可望千里,是观日出的最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坐落于普陀山佛顶山上。慧济寺,布局包括独特,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与左右厢房相拥,颇有浙东园林建筑风格,为其他禅林所少见。</p> <p class="ql-block"> 从慧济寺出来,沿下山步道就可以到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雨寺。途中山坡岩石上留下了不少摩岩石刻。</p> <p class="ql-block"> 法雨寺又名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康熙三十八年赐“天花法雨”匾额,雍正九年(1731年)进行大规模扩修。寺院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p> <p class="ql-block"> 法雨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玉佛殿、九龙殿(圆通殿)、御碑殿、大雄宝殿及方丈殿。</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法雨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从法雨寺出来,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在这里我们转乘交通车,前往南海观音景区。</p> <p class="ql-block"> 紫竹林位于普陀山东南部的梅檀岭下,因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称紫竹石,后人在此栽有紫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从紫竹林到南海观音景点,沿途风景秀丽,蓝天白云映着碧蓝的大海,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 南海观音菩萨像为普陀山标志性景观,该立像背山面海,总高33米,其中佛像高18米,采用仿金铜铸造,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该像1997年农历六月竣工,九月二十九日举行开光大典,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词。</p> <p class="ql-block"> 中午一点左右,我们转车前往普陀山最大的寺庙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海印池</p> <p class="ql-block"> 多宝塔位于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元元统二年(1334年),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住持孚中怀信禅师受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施钞千锭”,购苏州太湖美石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普陀山多宝塔是普陀山保存最古的建筑,也是现存的元代最大的宝箧印式塔。</p> <p class="ql-block"> 普济寺,亦名前寺,位于普陀区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额“普济群灵”,遂更名为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普济寺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普济寺中轴线上古建筑依次为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和藏经楼。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作为全国四大佛教名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虔诚的朝奉者。不管是普济寺还是法雨寺、慧济寺,都是人如潮涌,穿流不息。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欣赏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进行内心的祈福,或是祈愿身体安康,或是祈愿感情美满,或是祈愿事业顺遂,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从普济寺出来,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六个多小时的游玩,身体虽已是疲惫不堪,但内心还是有着极大的满足。带着祈愿,带着不舍,我们前往码头,乘船离开普陀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