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保尔”---三岔系列四

zn

<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保尔”</p> <p class="ql-block">  在张家山的两天里,我除了与老汉交流外,还参加助民劳动,牵头驴到沟里驮水,这里没有牛可以,但家家都必须养驴。不然,可能就要断了吃喝。</p><p class="ql-block"> 下午,小张带我走了五里路去他亲戚家玩。张家山底下有个小村子,叫马岔。</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来了那年看央视的一个节目《大山里的保尔》,说的是全国优秀教师张学诚就是这个村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小路走了下去。来到一个在崖边有两孔窑洞,三间瓦房的和一头驴的小院子,见到了那个拄着双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大山里的已经五十多岁了的张老师。他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入座,小张介绍后我们就聊开了。</p><p class="ql-block"> 他是个七二年的民办教师,工资由每月五元------十元-------十五元的递增,在他任教后的第二年,由于一次发烧,被赤脚医生打错了针导致下肢瘫痪。但他仍然拄着个双拐坚持在教学岗位上。他教书的那个小塬子小学离他家有三里路,还要翻个沟,每天早上他媳妇就拉个驴将他送去,到下午五点多又拉驴去把他接回来。不仅是“老马识途”,老驴更加聪明,每当它走到学校的一个土台子旁时,就自动停了下来。我提出想看看那头“聪明”的驴时,他笑了说:“那头老驴已经不在了,陪伴了我的那二十多年的驴已经是相当于一个七十岁人的寿命了。”没能见到那头“鞠躬尽瘁”的驴太遗憾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早已“转正”,据说他娃准备接他的班,继续在这大山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说话间,他翻箱倒柜地找到了两张多大的照片,那是他在北京参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大会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我看到他脸上又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请他给我题个词,以资鼓励。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了“x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共勉。张学诚。2007年5月1日。”写完后我双手接了过来。如今那个题词还保留在我的小笔记本上。</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他老伴端上了凉拌苜蓿菜、馍、荷包蛋以及两瓶啤酒。我和他边吃边聊,邀请他有时间到西安来玩。不知不觉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趁他不注意的时,我在他桌子上的一本书下压了一百元。</p><p class="ql-block"> 来到院子里请小张给我们俩照了几张像,照片中的他拄着双拐,但目光依然是那样的坚毅。</p><p class="ql-block"> 西北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那是大自然的造就,他们能在那么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已经是在“搏命”中取得了,不能对他们有太刻薄的要求。更何况教育比较落后,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需要像张学诚这样身残志坚、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坚守在大山里的中国式“保尔”,西部才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环境适合人生存吗?沟里的水连牲口喝了都拉稀。</p> <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孩子接受“复式教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仅仅是愿望。</p> <p class="ql-block">  那些山里的娃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极其渴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p> <p class="ql-block">  高僧和学生是两个概念,诵经与读书也不能相提并论,死读书,读死书,只能是事倍功半。家长和娃们太想翻身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