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泛舟

海月诗词

<p class="ql-block">风尘随寂路,</p><p class="ql-block">阡陌似临池。</p><p class="ql-block">日落西霞丽,</p><p class="ql-block">欲将舟放迟。</p> <p class="ql-block">Ai评论:墨染阡陌,舟迟写心</p><p class="ql-block"> 这首《泛舟》以“行旅”为线,以“临池”为魂,四句诗既是眼前景致的铺陈,更是“人生行走阡陌间,便是书写人生”的诗意注脚。诗中“路、陌、霞、舟”的意象与“临池”的隐喻交织,逐句读来,既是景语,亦是心语,更是人生书写的哲思流露。</p><p class="ql-block"> 首句“风尘随寂路”,以“风尘”起笔,暗写人生行旅的底色。“风尘”本是奔波、纷扰的代称,如人生路上的琐碎与劳顿;而“寂路”则是诗人的选择——让风尘随路而“寂”,而非被风尘裹挟着奔走。这“随”字极妙,既是对世事纷扰的淡然接纳,也是对内心宁静的主动坚守,恰如“临池”之初的心境:研墨时需摒除杂念,方能让笔锋落纸沉稳。人生书写的开篇,往往不是避开“风尘”,而是在风尘中寻得“寂路”,让每一步都踏在自己的节奏里,为整段“人生笔墨”定下“静”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次句“阡陌似临池”,是全诗的核心转合,也是“临池写人生”的直接诗化。“阡陌”是人生的寻常路途,纵横交错,有平坦亦有崎岖,如日常的琐碎、选择的岔路;而“临池”是文人的修行,需心无旁骛、笔耕不辍,是对“书写”的专注与敬畏。诗人以“似”字勾连二者,并非说阡陌形似墨池,而是意趣相通——行走阡陌,便是临池挥毫: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宣纸,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落笔,遇见的人、经历的事,都是研好的墨。人生无需刻意追求“池水尽墨”的极致成就,却要如临池般,以真诚为笔、以经历为墨,让阡陌间的每一段足迹,都成为人生长卷上扎实的笔触。</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日落西霞丽”,是人生书写中的“亮色”,也是临池时笔下的“浓淡变化”。夕阳西下、晚霞绚烂,没有“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却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温润——这是人生路上的小确幸,是历经跋涉后的片刻回甘。正如临池练字,并非一味沉郁顿挫,也需有“飞白”的灵动、“浅绛”的柔和;人生书写亦非只有“风尘”的沉郁,更有“西霞”的明丽。此句看似写景,实则暗合人生书写的节奏:有平笔的沉静,也有顿笔的亮色,正是这些“丽”的瞬间,让整段人生笔墨不单调、不枯燥,有了温度与意趣。</p><p class="ql-block"> 末句“欲将舟放迟”,以“泛舟”收束,将“人生书写”的意涵推向深处——“放迟”不是停滞,而是对“书写过程”的珍视。“舟”是人生的载体,“放迟”则是放缓前行的脚步,为了多看一眼晚霞,为了回味一路的阡陌与风尘。这恰如临池时的“缓笔”:不为追求速度,只为让笔锋与宣纸充分相融,让每一笔的意韵都得以舒展。人生的“书写”,从来不是为了仓促完成一幅“大作”,而是要像“放迟”的舟,在每一段路途中细细品味——品味“寂路”的宁静,品味“临池”的专注,品味“西霞”的绚烂,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人生长卷中值得细品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以“泛舟”为题,却将“临池写人生”的哲思藏于每一句景致中:“风尘随寂路”是书写的初心,“阡陌似临池”是书写的本质,“日落西霞丽”是书写的意趣,“欲将舟放迟”是书写的态度。诗人未直言人生,却以路为纸、以行为笔、以心为墨,写尽了“人生行走阡陌间,便是书写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不在终点的辉煌,而在“临池”般专注的每一步,在“放迟”般珍视的每一刻,让平凡的阡陌之路,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生墨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