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韵:岁月与情怀的交织,——评《梅映京海情》的独特的视角、新奇的立意和鲜明的写作特点

李儒政

文/余震 <p class="ql-block">  李儒政的《花影梅香》第四章第七节《梅映京海情》以北京的“海”为主题,通过花梅和政两位老人的北京之行,展现了独特的视角、新奇的立意和鲜明的写作特点。</p><p class="ql-block"><b> 独特视角:另辟蹊径,聚焦北京之“海”</b></p><p class="ql-block"> 北京作为内陆城市,通常给人以历史文化名城、政治中心的印象,人们往往关注其故宫、长城等标志性景点。而本文却另辟蹊径,聚焦于北京的“海”——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等水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展现北京的另一面。这种视角不仅新颖,还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们重新认识北京这座城市。作者通过老人的眼睛,将这些水域的景色、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情感娓娓道来,使北京的“海”成为承载故事和情感的载体,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新奇立意:以“海”为媒,承载多重情感</b></p><p class="ql-block"> <b>爱情的见证</b>:文章以花梅和政两位老人的爱情为主线,将他们在北京“海”边的经历作为爱情的见证。在什刹海畔,政挽着花梅的手臂,欣赏夕阳下的“海”光,在银锭桥上拍照留念,在烟袋斜街感受烟火气,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北海的波光则勾起了他们对少年梦的回忆,两人相携漫步,感慨时光的流逝,却又珍惜彼此的陪伴。中南海前,他们对国家的感恩之情与对彼此的爱相互交融,使爱情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b> 梦想的寄托</b>:北海对于花梅和政来说,是少年时梦想的寄托。他们从小通过电影《祖国的花朵》了解到北海,对那里充满了向往。当他们真正来到北海,看到白塔,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时,年少的梦想得以实现。这种梦想与现实的交织,让北海的“海”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片水域,更是他们人生梦想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b>对国家的感恩</b>:中南海作为国家重要机关的办公所在地,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花梅和政来到新华门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国徽,感受国家的力量。他们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而感到幸福和自豪,对党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文章通过这一情节,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立意更加深远。</p><p class="ql-block"><b> 写作特点</b></p><p class="ql-block"> <b>情景交融</b>:作者善于将人物的情感与景物描写相结合,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在描写什刹海时,“夕阳的金辉洒落在什刹海的波心”“岸边的垂柳被镀上一层金,长长的枝条垂到水里,搅得满湖碎金乱颤”等句子,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色,还烘托出了花梅和政之间温馨、浪漫的情感。北海的描写也是如此,“秋日的金辉,泼洒在北海的碧波上”“白塔巍峨如玉笋,塔影在水中晃出朦胧的美”,这些景物与老人对童年梦的回忆相互映衬,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p><p class="ql-block"> <b>细节描写生动</b>:文章中充满了丰富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例如,在烟袋斜街,“卖鼻烟壶的铺子前,老师傅正拿极小的毛笔在壶壁上描山水,指尖的力道稳得惊人;隔壁的毛猴店更叫人挪不开眼,蝉蜕做的身子、蚕蛹雕的四肢,凑在一块儿就成了耍杂技的小猴子,捏着铜钱的模样活灵活现”,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和市井风情。还有政为花梅别头发、递小吃等细节,更是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关爱和默契,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p><p class="ql-block"><b> 语言质朴深情</b>:作者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深情。例如,“咱普通老百姓能站在这儿看看,是多大的福气……”“年少的盼,年老的圆,这一路风景,没错过就好”等句子,用简单的话语表达了老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彼此的珍惜之情。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相得益彰,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年10月1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