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嘉兴段探古(二)

君羊悠悠

<p class="ql-block">地处太湖洼地的嘉兴,早在春秋时即已开挖运河。隋代江南运河开凿及大运河贯通后,嘉兴作为南北交通干线的一个节点,串联起境内河流港汊,形成了以运河为骨干、沟通嘉兴城镇乡村的蛛网状运河水网体系。</p> <p class="ql-block">运河穿越嘉禾大地,孕育万物,泽润众生,流出了嘉禾的繁花锦绣和生命智慧,并使嘉兴发展为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的财赋重地,成为促使中国历史上漕运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运河是一条与嘉兴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河流,之于嘉兴留下太多太深的记忆。这些正是如今嘉兴这座城市的情感所系和灵魂深处的烙印。而这座城市内心油然而生的呵护情感,依然一直在延续。</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嘉兴段:大运河嘉兴段干道长110.72公里,其中嘉兴段运河主河道以嘉兴环城河为中心:北面苏嘉运河(苏州塘)接江苏;南面杭州塘(嘉杭运河)连杭州;全长81.22公里,约为京杭大运河长度的1/20。元代以前的运河主河道崇长港、上塘河,长29.5公里。运河经过嘉兴市本级、桐乡市和海宁市,其中市本级40.8公里,海宁27.4公里,桐乡43.87公里。</p> <p class="ql-block">嘉兴城区水系图。八大水系:1.苏州塘,北向,连接苏州,运河主干道,大运河组成部分;2.杭州塘 西南向,连接杭州,大运河组成部分,重要航运通道;3.长水塘,西南向,连接海宁,南部重要引水通道;4.海盐塘,南向,连接海盐 曾为重要航运水道,承担防洪功能;5.平湖塘,东南向,连接平湖,古称汉塘 ;6.嘉善塘,东向,连接嘉善,古称魏塘,7.长纤塘,东北向,通往上海;8.新塍塘,西北向,连接新塍镇。嘉兴城为中心的八条河流是“四进四出”,具体是海盐塘、长水塘、杭州塘、新塍塘是来水,苏州塘、长纤塘、平湖塘、嘉善塘是去水。</p> <p class="ql-block">嘉兴大运河,原直接涉及的古迹众多,特别是桥梁,代表了江南地区的顶层水平,但由于运河拓宽等原因,所剩无几,幸运的是代表嘉兴古桥最高水平的长虹桥还在。另在嘉兴大运河的左右,还幸存有很多达到“文保”级别的老建筑,在此文中按大运河苏州与嘉兴交界处起,给予逐个分篇列出,也算为嘉兴大运河文化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七、双魁巷。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魁巷;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一月公布;嘉兴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双魁巷在嘉兴市城光明街,紧邻运河。双魁巷建成于民国6年(1917),呈东西走向,东端为银家滩,西为光明街(大运河)。全长约50米,宽约2.5米,石板路面。巷两端有过街楼,下为砖砌券拱门。1990年光明街拓宽时西门巷楼被拆除。现看到的石库门(右侧照片)是后来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巷内共有26间楼房,列两排,门户相对,格局一致,均系砖木结构。门面采用落地长窗,门楣有浮雕,窗棂为花格装饰,北侧一行门梁均采用方木,南侧一行门梁均用圆木,以示阴阳之分。</p> <p class="ql-block">双魁巷旧景(许岩摄)。双魁巷的建筑艺术粗犷中带精细,紧凑中保持整齐,具有明、清江南水乡里巷特色。巷口东端临河,石帮岸非常整齐,河埠踏级呈扇形;巷口西端临街,进出方便。1981年10月被公布为嘉兴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双魁巷据说因白蚁侵袭而被整体封闭,目前游人不得入内,故只能从看网上的照片而加深对其了解。</p> <p class="ql-block">双魁巷东侧过街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双魁巷西侧的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双魁巷东侧过街楼,蓝色封住的门即为进双魁巷东通道。河边的双魁巷石埠头群,是嘉兴市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八、分水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嘉兴分水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一三年三月公布;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三年立。</p> <p class="ql-block">分水墩位于嘉兴城北运河上,修建于公元7世纪,现面积2850平方米。分水墩北是古杉青闸,当运河西来之水进入运河狭窄的闸河前,其中一部分通过分水墩南的长纤塘东流,运河水过闸时能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的状态,有利于船只安全过闸。</p> <p class="ql-block">分水墩古时作为大运河主航道上对运河来水进行分流的水工设施,起调节运河水位和流速,保证航运安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嘉兴城北运河分水墩。分水墩自古以来是东望跨运河之端平桥,西临跨运河之北丽桥,因时代的变迁,这两坐桥都已经原址重建了,桥名依旧,但也均不是文物古迹了。</p> <p class="ql-block">水天庵。据嘉兴府志记载,唐代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高僧路经此地,夜泊系舟于水墩之畔。入夜,皓月当空,高僧独坐船首赏月,突见黄龙(系黄色巨蛇)昂首向僧点头。高僧曰,请退避,我超度你。高僧遂募化建寺于水墩之上,名称“黄龙寺”。又因水墩呈“水流源归海,月落不离天”之势,故后称“水天庵”。</p><p class="ql-block">初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年),位于分水墩之上,主要用于船只祈福和水利管理。根据记载,该建筑在清代同治年间(约1862-1875年)曾进行过重修,并在2002年再次重建。 ‌</p> <p class="ql-block">建庵以来,香客不绝,直至清·咸丰年间被毁,同治元年重建,传至1953年僧释真觉公主持,已延绵香火达1200多年之久。后经历史变故,60年代庵废弃后成了嘉兴烟糖公司的仓库,年久失修,至本世纪初“水天庵”残址几成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水天庵。2002年重新修葺。</p> <p class="ql-block">分水墩上四角亭。</p> <p class="ql-block">分水墩东侧。</p> <p class="ql-block">分水墩西侧。</p> <p class="ql-block">上墩桥。2015年大运河申遗后,分水墩与芦席汇间造了一座上墩桥,桥柱两旁有一副楹联:“东接鉏河汇三店,西靠芦席引两水”。</p> <p class="ql-block">九、杉青闸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杉青闸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一三年三月公布;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三年立。</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杉青闸遗址(含落帆亭);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一月公布;嘉兴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杉青闸。杉青闸是古代大运河上的著名水闸,亦称"杉青第一闸",位于嘉兴城北运河段。原为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设施,建于北宋之前,在管理船只、节制流速和灌溉农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嘉兴一段河淤塞,杉青闸由此废弃,现今只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元代大画家所绘《嘉禾八景图》中的“三闸奔湍”已题有杉青闸:在嘉禾北望吴门外,端平桥之北杉青闸。三闸奔湍,一塘远接吴淞水,两行垂柳绿如云,今古送行人。买妻耻醮藏羞墓,秋茂邮亭递书处,路逢樵子莫呼名,惊起墓中灵。(画中所列地名:华光楼 端平桥 施侯祠 上闸 杉青闸 下闸 秋茂铺 吴江塔 震泽 洞庭山)。</p> <p class="ql-block">大画家吴镇所提到的端平桥始建年代‌为北宋时期初建,元代《嘉禾志》明确记载其存在。‌‌</p> <p class="ql-block">端平桥跨大运河,几经重建、改建,故没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但该桥位置应基本没有变动,二个桥墩应是古物。</p> <p class="ql-block">十、秀城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秀城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O一三年三月公布;浙江省人民政府二O一三年立。</p> <p class="ql-block">位于解放街道秀州北路和环城北路交界处西北侧。南北向,跨秀水(大运河),系单孔有栏石拱桥。东西桥额上镌有“重建秀城桥”。南北两端分别有石阶36级,桥上有石护栏和望柱7根。桥长37.20米,顶宽3.65米,底宽3.90米,桥孔跨径12.10米,拱高6.80米。东西两侧有桥联。东侧上联因石质风化,难以辨认;下联“凭眺一濠是号秀城之胜概〞。西侧桥联“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 皇[路]巩固乐民便以成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秀城桥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此桥原是城外芦席汇、鱼行街一带通往城内的主要行人桥。桥南堍因建造时河岸边有房不能伸展,石阶起步处筑有小平台,石级转由平台向东西两侧而下,直至与街面相连。1944年12月,里人重建桥南堍平台。</p> <p class="ql-block">民国《竹林八圩志》卷六:“沈珉,字公美。乐善好施。景泰初年,饥,出粟助赈,存嘉善、秀水两仓。捐资建香严寺,造秀城桥。开东郭井,世称大井〞。可见秀城桥始建于明景泰初年(1450-1456年),后重修过。现桥南侧平台处有2小条石,东条石刻“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穀旦”;西条石刻“重修秀城桥南首栏杆,里人同立”。</p> <p class="ql-block">秀城桥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第一次重建在清乾隆五年(1740)六月;现存秀城桥系清同治五年(1866)九月重建,2014年,对秀城桥进行了维修。</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秀城桥一带是嘉兴的商业中心和陆水码头集散地,沟通北门三汇(芦席汇、缸甏汇、风箱汇)和鱼行街等地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桥面两侧设长条石护栏,桥顶为方形平台,正中雕刻“轮回”图案,两侧砌成靠背式栏石,可供行人小憩或观景。</p> <p class="ql-block">秀城桥桥顶“轮回”图案。</p> <p class="ql-block">秀城桥桥穹内每一块石板上都镌有当时捐银造桥者的姓名,还镌有“官河”两个较大的字。</p> <p class="ql-block">秀城桥于2014年进行了落架维修,这是维修后换下来的原桥梁石材。</p> <p class="ql-block">秀城桥下运河,东方向。</p> <p class="ql-block">秀城桥下运河,西方向。</p> <p class="ql-block">秀城桥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十一、西水驿碑。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水驿碑;浙江省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一月公布;嘉兴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石碑重出江湖是在1998年11月,嘉兴环城河绿化带工程的沿河民居拆迁正在进行,在嘉兴老城区西丽桥东侧的旧房中,发现一方至元六年(1340)的“嘉兴路重建水驿记”元代碑刻,此时的古碑已一断为二,幸好当时负责拆迁的人员已有保护古迹的意识,才没有被处理掉,但当时对该碑的重视成度不夠,只将其移至环城河绿化带工程区域。1999年6月,被陆大雄等在西丽桥东侧三塔路边看到后,会同《嘉兴日报》社编辑陈家骥合作写了一篇《沉睡百年古碑今重现》的文章,刊登在《嘉兴日报》上,此后,碑的命运发生了转折。</p> <p class="ql-block">1999年10月,嘉兴市政府在西水驿旧址偏北(现环城西路口运河畔环城绿化带)新建西驿亭,将已一分为二的《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碑修补后立于亭中,碑为元代重建嘉兴路水驿时所刻,净高2.2米,宽1.1米,厚0.29米,青石质,重约2吨。顶上有龙凤图饰,边饰为祥云。碑额为“嘉兴路重建水驿记”八个篆体字。阴刻楷书21列,每列约37字,共约770字。新建的西驿亭,面积约10平方米,方形石柱,古朴典雅,周围砌水泥长凳,供游人小憩、观赏,碑亭成为了嘉兴一景。《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碑在西水驿旧址建碑亭加以保护,秉承了文物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碑,碑净高2.2米,宽1.1米,厚0.29米,材质为青石,重约2吨。碑额为“嘉兴路重建水驿记”八个篆体字,边饰为双龙,顶部为云彩;碑文的边饰为祥云,碑文共21列,每列约37字,共约770字。碑中有文字“至元五年己卯夏四月”,对应公历为1349年。</p> <p class="ql-block">碑文大意为:长江以南,从镇江到杭州700里,有水驿14座,嘉禾水驿是其中之一。水驿在城西,鸳鸯湖北,后接平望驿、前连皂林驿。西水驿馆虽每年修葺之,但原有设施,已不能满足现有需要。至元五年(1339)四月,嘉禾郡守丁嘉议到水驿察看后,和幕僚商议,写文书给海盐州,得州十二个有钱人的捐款。按郡守意旨,即招工匠。由路史董之负责,拆除旧房重建。当年六月开工,不到一个月建成新水驿,建成后的新水驿立东、西两厅,两庭园,设施齐全,接待能力提升,得到各路官员的一致好评。入嘉禾看到这么好的水驿,就能知道郡守的政绩,从政绩可以看到郡守的为人。全国有驿站数百,好多已荒废。能大兴土木的寥寥无几,只有浔阳郡守、郁孤郡守、姑苏郡守。今在我们这里,继三位郡守后又有丁嘉议公。故我乐意为他撰文为之记(原文为“记之”)。让后人看到他的政绩,佩服他的能力,以他为榜样。第二年(1340)春二月十五日,将仕郎、建德路总管府知事俞镇撰写碑文。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吴秉道书写碑文。江浙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马合谋用篆体题写碑额。嘉兴路海盐州判官金佰宁负责立碑。</p> <p class="ql-block">嘉兴所有古驿,除《浙江通志》及各府县志中略有记载外,所有遗迹都已佚毁。《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碑的出土,填补了浙江古驿站无实物的历史,为研究古代邮驿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也填补了嘉兴邮政史的一大空白。元代从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段, 设有14座水驿,它们分别为:京口、云阳、吕城、昆陵、 洛社、望亭、姑苏、吴江、平望、西水、阜林、长安、赤岸、杭州,嘉兴西水驿就是这其中的一座水驿。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地处要冲,“南通八闽,北通三吴,旁及江右”,沿海又是边防要地,驿站建立较早,秦汉时就北通京都,南达闽粤。</p> <p class="ql-block">西水驿碑亭西边为大运河。据《嘉兴市志》记载,远在秦代(前221~206),由拳县(今嘉兴)始设檇李亭(交通站),传送官府文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决定“裁驿归邮”,驿站于民国三年(1914)被撤销,邮驿制度长达二千余年。终于完成历史使命,潇洒让位于现代邮政。</p> <p class="ql-block">十二、清真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嘉兴市人民政府立,一九八一年十月公布,一九二年十月重新公布。</p> <p class="ql-block">嘉兴清真寺是浙北地区唯一的一座伊斯兰教古寺。该寺由马仲律等信士于明朝万历(1573~1620)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建造,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占地四亩半(约3000平方米),是嘉兴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照壁。嘉兴清真寺以我国汉文化建筑特色为主,兼融了伊斯兰文化元素。她由男寺和女寺及照壁等三大建筑群组成,按照向真主叩拜的朝向,由东向西展开。正东是照壁,男寺在照壁的西面,女寺在男寺的南侧。女寺房顶东面正中,建一阿拉伯式样的绿色球面穹窿,其两旁配以邦克楼造型的建筑,将中阿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二寺的大门都面向东开,并按照宗教功能布局严谨合理,设有礼拜殿、讲经堂、洗净房和教职人员办公用房、住房等。</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正门。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清真寺因年久失修,频临倒塌,由当时任州司马的沙大成信士出资进行整修,扩建了礼拜殿及廊庑,又设讲经、议事厅堂三楹。时隔二十八年,沙大成的外甥,国子生郭载汾重建清真寺大门,又建造了五间宗教用房。那时,嘉兴清真寺已具有相当规模。但到清末民初,战乱纷起,民不聊生,清真寺的修缮之事无人问津。解放后,清真寺曾在1958年、1981年、1995年,由嘉兴市人民政府拨款,当地教民捐助,再加上清真寺出资进行了三次大整修。最近一次大整修是在2010年的第一季度,正值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展前夕,给来嘉兴清真寺参观的中外宾客,尤其是教胞留下了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门楼(仪门),上有王莲常题书“真哉惟清”匾额。据传曾有一块清朝皇帝赐予的“孝女”匾额,悬挂在清真寺门楼内,只可惜该匾在解放前被毁。</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门楼(仪门)背面。嘉兴穆斯林的历史,始于北宋而繁衍于元,至明清已有徐、郭、金、沙、马、杨诸大姓。现定居嘉兴的回民,父辈大多系本世纪初从河南、山东等地迁徙而来的,以经营饮食等为业。他们中有半数左右是河南柘城韩姓回民的后裔,被称为“韩家大户”;其他有马、李、王、郭、刘诸姓。嘉兴回族笃信伊斯兰教,在出生、结婚、丧葬、饮食、节庆等方保留了浓厚的穆斯林习俗。</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讲经堂。</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讲经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男寺礼拜大殿。男寺礼拜殿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内有四根周长均近1米的楠木柱,梁架上有六处雕刻了经文,大殿屋脊上有五块一尺见方的砖雕,其中四块清晰可见,是用阿拉伯文组成圆形图案,内容上宣扬顺从、敬畏真主,强调固守宗教信仰,坚持宗教功修,履行宗教义务等。</p> <p class="ql-block">男寺礼拜殿内的四根周长均近1米的楠木柱。</p> <p class="ql-block">女寺(底层)礼拜殿。寺内有中、阿文书写的多块匾额,多幅楹联,其中分别由王个簃、王遽常、费新我和程十发等四位我国近代著名书画家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在男寺大殿正东的庭院南侧,有一亭子,亭内竖着一方石碑。石碑正面的碑额上刻有“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字样的碑名,碑身正面记载的是该寺始建的情况,并将伊斯兰教与道、佛教和儒家思想作了比较,提出了将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翻译成中文的观点,真实反映了明代嘉兴穆斯林的状况。碑身背面刻有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嘉兴府礼拜寺碑记》一文。碑文为了解伊斯兰教在嘉兴地区的传播发展及穆斯林群体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珍贵详实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亭中的碑石,碑正面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碑背面为清乾隆乙未年(1775)《重建嘉兴府礼拜寺碑记》。该碑已有四百二十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东面的京杭大运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