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主义到人文关怀,恒河猴实验启迪教育家精神

<h3>  2025年10月19日,为期十天的教师培训迎来第七天的思想盛宴——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田建伟教授以《从行为主义到人文关怀:恒河猴实验的再审视及其对教育家精神的启示》为题,带领参训教师穿越心理学经典理论,在实验与哲思的碰撞中,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h3> <h3> 从“刺激-反应”到“情感联结”:心理学理论的范式转变<br> 讲座伊始,田教授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的理论为切入点,剖析了早期心理学“重行为轻心灵”的研究倾向。华生曾断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将他们训练成任何职业的人”,这一观点虽凸显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却忽视了情感与认知的深层互动。与之呼应,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的“关键期理论”则强调,生物体在特定阶段对环境刺激具有高度敏感性,这为教育时机的把握提供了科学依据。<br>  “但教育的目标仅是塑造行为吗?”田教授话锋一转,将焦点引向恒河猴实验——这一心理学史上最具争议却也最富启示的研究。</h3> <h3> 恒河猴实验:爱与成长的三个变量<br> 通过代母实验,田教授揭示了爱的本质并非物质满足,而是“触摸、运动与玩耍”的三角互动。实验中,幼猴宁愿与裹着毛巾的“假母猴”依偎,也不愿选择提供奶水的“铁丝母猴”,这一颠覆性发现直指情感联结的核心:身体的接触、动态的互动与游戏的愉悦,才是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基石。<br> 矿场实验则打破了“独立需狠心培养”的迷思。面对陌生环境,被剥夺早期依恋经验的幼猴或蜷缩角落,或攻击同伴,而拥有稳定“代母”陪伴的个体则能自信探索。田教授指出:“真正的独立是‘有底气的探索’,而非‘被迫的孤立’。”<br> 而面具实验更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情感认同的原始性——幼猴对首见面孔的强烈依赖,映射出教育中“第一印象”与“情感锚点”的深远影响。<br>  长期缺母实验、铁娘子实验等等,一个个实验有趣,吸引人让每个心理人都吸取着其中的精华。</h3> <h3> 实验启示:教育家精神的“人文转向”<br> “这些实验不仅是对行为主义的反思,更是对教育家精神的叩问。”田教授总结道,恒河猴实验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母婴间肢体接触与情感交流对生物成长的无可替代性。正如实验所示,温暖的接触和关怀是生命成长的阳光。这些实验和现象进一步引发我们反思,不仅人类婴儿需要爱与关怀,动物同样具有感受情感和需求被关注的权利。我们在呵护人类未来的同时,亦应将这份温情延伸至动物世界,尊重并保护它们的权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充满关爱的生态环境,让所有生命在尊重与理解中共同成长。<br>  行为主义的严谨遇上人文关怀的温情,教育的真谛或许正藏在这场“实验与心灵”的对话之中。</h3> <h3>国培三组<br>摄影:李天姿<br>撰稿:席姗姗<br>编辑:李松蔚<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