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行程进入第四天。全陪石家庄司机刘师傅安全驾驶外,还每天忙碌地为大家装车卸行李,不时说几句风趣的话语,逗得大家喜乐融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10月19日,我们赴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东南部的816工程遗址去体验震撼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车过奉节。奉节县是世界著名 的柑 桔老产区,其栽培 历 史可追溯到公 元前3世纪间的汉代,历史悠久。诗人 杜甫 寓居 夔州管理 柑桔园时, 曾写下奉节脐橙"圆柑成长时 三寸如黄金"的佳句来褒扬脐橙之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了解了当地位于夔门。夔门又名瞿塘关,是瞿塘峡的西门,位于长江三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宽不及百米,以“夔门天下雄”著称,因地当川东门户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车到涪陵。在长江与乌江汇合口处入市。大家可以清楚地从图片中看到两种不同颜色的水色,黄色的为长江水,显绿的为乌江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起了当年红军突破乌江,发生于1935年1月1日至3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强渡乌江,击溃黔军防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赢得时间和空间。这一战役结束了红军在乌江南岸的被动局面,是长征中“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的转折点之一。目前,这些渡口遗址均被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餐在“粗茶淡饭”酒店用餐。名称虽乡俗,饭菜却可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餐后我们车行40分钟,来到涪陵境内,靠近乌江的岸边有一个名为“白涛”的小镇。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个小镇凭空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位于这里的金子山山体中,隐藏着当时中国最为隐蔽的战备工程——816地下核工程。</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图为唯一能够在山体外面看到的,现在仍高耸的工程通风烟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16核工程外围,红色基因气氛满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的宣传画:好人、好马、上三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备战备荒为人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继嘉峪关404核工程之后,中国以举国之力兴建的第二个核武器原料生产基地,因20世纪60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势而兴建,又因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的转变而停工。在它身上,汇聚着那段特殊时期关于国家命运与个人家庭的无数感人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们团队的同志在816核工程大门前留下集体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16地下核工程遗址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开始向公众开放。这标志着816工程从此告别了自己肩负独特使命的“前世”,拥有了光明璀璨的“今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于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在“三五”计划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概念计划。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数以百万计的沿海人口离乡背井奔赴祖国大后方,投入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于战备考虑,我国需要一个在嘉峪关404核工程之外更加隐蔽的核原料生产基地,为核军事发展提供原料保障。816地下核工程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应运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5年,以404厂的基建骨干为基础的816厂选址勘探组组建完毕。勘探组成员先后去了四川凉山、洪雅和万县等地考察,这些地方都因地形不够隐蔽而未能入选,最后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涪陵的白涛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依山傍水,如果将厂址设在大山的山腹里,从地面上根本无法侦察到;这里的山体地质结实,符合开凿巨型洞体的自然条件;同时这里紧靠乌江,方便核工程的排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选址这里的难点是,如何在质地坚硬的山体中开凿出规模如此巨大的洞穴来修建工事,以及在人口密集的四川省境内,如何符合安全规范(10千米安全距离)地安置居民区。几经论证,专家们给出了答案:在距离工程3千米以内绝不允许有人居住,在距离工程5千米以外的山上设置居民区;而开凿洞体的工作,交由二机部下属的国营二十六公司来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经中央批复,当年属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816工程,在涪陵白涛镇破土动工,从此在地图上“白涛镇”三个字就被抹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最初的设计进度计划,完成洞体开凿总共需要三十多个月的时间。然而事实上,整个洞体最终挖了六年,且开凿主力并非二十六公司,而是两万多名8342部队的工程兵战士,清华、北大等高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工程专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掏空山体的工程奇迹,内部错综复杂,洞中有洞、洞中有楼,形如迷宫。其规模之庞大,即使是当初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在没有地图帮助的情况下,也无法顺利找到出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966年动工至1984年停工,先后共有六万余人从全国各地赶赴白涛镇,投身于816工程的建设事业。1984年6月,国际形势发生改变,国务院、中央军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正式批准816工程停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个工程洞厅共有9层,总长24千米,高79.6米,拱顶跨高31.2米,挖出的山体足以填平一条白涛河;整个工程共有大小19个出入洞口,分别用作人员、汽车通行,排风、排水、仓库出入口等;内设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一百三十多条,大都能通行卡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程是核原料生产基地,本身还具备核防护功能。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能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在空中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或者1000磅常规炸弹直接命中产生的攻击力,此外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程中还配置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计算机科技,以对核反应堆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监控,同时实施机械自动化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万人历经18年的建设,完成了816总体工程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工程基建投资达7.4亿元,预计再投入约1亿元,整个工程就可以投产。但为了和平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816地下核工程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生活在白涛镇的人们,在2010年之前从来没有听过816工程或816工厂的名字,哪怕他们的亲人每天都往返于工地和住地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当时国家最高保密级别的生产基地,816工程建设的六万参与者们都被要求实施不同程度的保密等级。负责安保的是一个警卫团,每个车间都有警卫,路口、桥头也有人背着枪站岗警戒。洞体外一共有三层保卫,进来的车辆要对口令,口令经常改,对不上就进不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同工种的人每天乘坐不同的班车,集体前往不同的工作地点。吃饭或下班时集体行动,三点一线。有时候如果因为动作慢或是有工作错过了饭点,就只能待在原地等下一班工人到来才能找到出口离开。因为洞体工程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单独行动,很容易闯入禁区;又或者迷失方向,困死在洞中。工作人员曾在一处封闭的隧道尽头发现一头误闯入洞的耕牛,被发现的时候不知被困了多久,已经力竭而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地来的工作人员,不能告诉亲友自己工作的具体单位及工作内容。据说有一对湖南籍的亲兄弟,离开家乡时彼此只说调去外地工作,不说具体在哪里、是什么单位。不承想数年后两兄弟一次偶遇,才发现原来都在816工程。在很多家属区孩子的记忆里,父母们回家从来不谈工作,偶有机会听到类似“烟囱不冒烟了”之类的话,就有旁人小声提醒“别说这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16工程没有通信地址,所有的信件往来都通过一个名为“重庆市4513信箱”的公共信箱中转。对亲戚朋友,他们声称自己在“建新公司”“建峰公司”工作,这是工程对外的掩护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开凿816洞体的时候,因为没有大型的机械挖掘设备,解放军8342部队的工程兵战士们,只能用最简陋的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等工具人工开凿。战士们在作业面上掘进时,除身后以外,上下左右前五个方向都是坚硬的岩石,可谓“五块石头夹一块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个洞体的开凿过程中,先后有一百余名解放军指战员在意外事故中牺牲。这些意外事故有时是炸药意外爆炸,有时是山体突然坍塌,有时是乌江洪水倒灌……两万余名人民子弟兵,用血肉凿开了这个伟大的洞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牺牲的烈士们,由于816工程的保密机制,无法向外界公开牺牲原因,他们的亲属根本无从知晓他们牺牲在哪儿、因何牺牲。这个秘密一直被保守了十八年之久。很多亲属都是通过电视上播放的烈士名单对号入座,才大致确认了烈士们的身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816核工程基地内部,拱形的顶上常看到用木制预制板被覆的痕迹。想起我当兵的第一年,就在连队制作这样的预制板,提供给开山打坑道的战友用于被覆坑道上方。虽然不是816工程,但能为大山里的国防施工贡献力量,也是荣幸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梁桐纲,原名梁同纲。石家庄市人。大学毕业。1974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报道员,驻厂军事代表。劳教分队长、政工干事。《警视窗》杂志主编室主任,记者、副编审、编审。河北省公安厅文化科长、副处级侦察员、调研员。河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除西藏和台湾省外全国200余家报刊发表2500余篇(首)各类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第二、三届全国公安文联理事、第七届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出版《橄榄林恋》等诗、文集6部。获得全国、军队及省市各类作品奖项60余次。其作品及事迹被全国40多家报刊评介。个人传略编入《中国作家辞典》《中华英模大典》等30余部辞书。多次被评为厅和省直机关“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及荣记三等功一次。荣获全国自学成才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转业退伍军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老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首届社科期刊优秀编辑等荣誉称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