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水间的寻找与自我回归</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知道郴州,是读秦少游那阕《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那时我以为,这不过又是一个文人被贬的伤心地。直到我踏上这片土地,才明白为什么罗隐会写下“毒雾郴江阔,愁云楚驿长”,也才理解了沈彬那句“苏仙宅古烟霞老,义帝坟荒草木愁”中的千年一叹。郴州,这个湖南的“南大门”,用它特有的方式,将山水、历史与人文编织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小东江:山水之间的沉默与轰鸣、雾中的虚实边界</b></p><p class="ql-block"> 清晨六点多,我们已站在小东江边。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仿佛整个天地都在等待一场仪式。渐渐地,江面开始泛起薄雾,那雾起初是羞涩的,丝丝缕缕地从水面升起,不久便大胆起来,成片成团地蔓延,直至将整个江面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雾,像是从时间深处飘来的。”身旁一位老者喃喃道。</p> <p class="ql-block"> 是啊,这雾漫小东江,何尝不是现实与虚幻的边界?蝉纱般的晨雾在江中峡谷间飘拂,将两岸苒苒峰峦、萋萋芳草和万节修篁撩拨得飘飘欲仙。远处,一叶轻舟从雾中缓缓驶来,船头立一少女,裙裾飘飘、婷婷玉立,仿佛不是这个时代的人。</p><p class="ql-block"> 另一处,有小船一只,其上立一渔夫,蓑衣斗笠,忽见其手臂一挥,渔网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随即没入雾中。那一刻,我想起了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那句话:“我像一条船。”在这雾中,我们谁不似一条船,在人生的江面上漂泊,寻找着看不见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 太阳渐渐升高,雾开始散去,小东江露出了它清澈的江水,江底的小卵石争相映入眼帘,有着丝滑晶莹的感觉。人间仙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明净的美。这多像人生——年轻时总在雾中寻找答案,年岁渐长才心明如镜,人间清醒就是最好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小东江的灵魂便是晨雾,看雾漫小东江,就像是开盲盒,你始终不知道能否发现你所希望的。晨雾是小东江的呼吸。清晨的江面,被轻纱笼罩,仿佛天地未开的混沌。渔夫划着小船滑入雾中,蓑衣凝露、桨叶扬波,一幅"孤舟蓑笠翁″的完美画面呈现眼前。那一刻,我忽然想起莫言在《生死疲劳》里写的那头牛——它总在黎明前凝视着河面的水汽,仿佛雾里藏着轮回的秘密。而在这里,雾是活的,它漫过山峦、吞没竹林、缠绕渔舟,将《千里江山图》的意境凝固成一场永不醒的梦。同行的旅人举着手机喃喃:“这算不算‘仙境限定版’?”我笑了。现代人总爱用梗解构神圣,殊不知,正是这戏谑,让美变得可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高椅岭:大地的血色伤痕</b></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小东江是柔美的,那么高椅岭便是雄奇的。当我站在高椅岭上,俯瞰这片丹霞地貌时,内心受到的震撼难以言表。红岩绿水交织的景观,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被上帝遗忘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 形状各异的山体就像一个个巨人矗立在大地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那红色的岩壁,在阳光下更显夸张,仿佛大地的伤口裸露在外。水洼点缀其间,如镜子般映照着天空,红岩与绿水相映,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这地方,总让人觉得既美丽又疼痛。”一位挂着相机的游客说道。</p><p class="ql-block"> 我点点头。这高椅岭,不正是我们内心的隐喻吗?那些坎坷与创伤,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成了生命的风景、成了对生命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沿着龙脊背的玻璃栈道行走,脚下是千沟万壑。每走一步,都需要勇气。同行的年轻人尖叫着,紧紧抓着栏杆;而几位老者却从容走过,面色平静。这多么像人生——年轻时恐惧未知,年迈时却已学会与恐惧共处。</p> <p class="ql-block"> 若说小东江是水墨画,高椅岭便是烈焰灼出的陶器。丹霞赤壁如巨龙的脊背蜿蜒在碧水间,龟裂的纹路里嵌着千年风雨的刻度。午后阳光斜照,岩体泛起赭红,像刚出窑的紫砂壶。攀上龙脊背的玻璃栈道时,一个孩子哭喊着不敢走,他父亲说:“怕什么?这玻璃比咱家瓷砖还厚!”众人哄笑,而那孩子最终踩着透明的深渊迈出第一步——人间勇气,往往诞生于最朴素的激将。明代徐霞客曾叹“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此刻的丹霞与绿水相拥,确如神祇醉酒后挥洒的油彩,浓烈到近乎野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飞天山:历史的褶皱与翠江的谜语</b></p><p class="ql-block"> 飞天山与高椅岭同属丹霞地貌,却有着不同的气质。这里的丹霞地貌与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乘竹筏划过翠江,看丹霞赤壁倒映碧波。船夫是个健谈的中年人,他一边撑船,一边讲述着飞天山的故事:“你看那座山,像不像一尊卧佛?还有那块石头,传说八仙曾在此落脚……”</p> <p class="ql-block"> 船行至瓦窑坪,我看见了古道的遗迹。那条蜿蜒在山间的石板路,曾经是连接湘粤的商道,无数郴商往来于此,勤劳刻苦,诚信可靠,人称“水上骡子”。</p><p class="ql-block"> 我闭上眼睛,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马蹄声、吆喝声、交谈声,交织成一曲古老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名胜泊鹓行”,我想起了罗隐的诗句。在这片土地上,多少文人墨客、商贾行人走过,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与故事。而我们,也不过是这历史长河中的过客而已。</p> <p class="ql-block"> 飞天山相较于高椅岭,多了一分水的灵动。翠江如碧玉带,缠绕着峰林,船夫轻唱起一首古老的民谣,悠扬的曲调传颂着远古的故事,与当下的情绪在此碰撞,如同江面水纹,交错一瞬便各奔东西。</p> <p class="ql-block"> 九龙水寨的崖壁上,有摩崖石刻风化难辨。目光触及那些模糊的刻痕时,忽然悟得:历史并非只是坚硬的碑文,而是如水般渗透石隙的柔软力量。就像郴州这个名字——专属一城,连读音都常被误念作“彬州”,却让游子刘同发起“郴字接力”,生生造出“郴心如意”“郴风破浪”的新词。或许所有的坚守,终将以玩笑的形式重生。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仰天湖大草原:绿野上的童话与叹息、南方山区的异数</b></p><p class="ql-block"> 你很难想象,在湖南的群山中,会有一片如此广袤的草原。仰天湖大草原,是中国南方少有的高山草原秘境,媲美武功山。站在这里,你会忘记自己身处南方。</p> <p class="ql-block"> 万亩草场与明镜般的仰天湖交相辉映。虽然已是初秋,这里仍然绿草如茵,野花簇簇。一座座霍比特小屋和一顶顶白色帐篷点缀其间,仿佛童话世界。年轻人骑着马徜徉在草原之上,他们的笑声随风飘荡,散播着无边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在同伴们懒散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时,我偷得片刻空闲,独自一人选择了一处安静的草坡,安稳地躺着,看着天上的云。这一刻,我想起了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那片土地上也有着这样粗犷而真挚的美。</p> <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孩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野花:“叔叔,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都这么高情商了吗?楞是把爷爷叫成叔叔。</p> <p class="ql-block">我笑了笑:“我在听风讲故事。”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跑开了。 </p> <p class="ql-block"> 是啊,在这片草原上,风会讲故事,草会唱歌,而湖泊,则收藏着所有人的秘密。仰天湖,如同大地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注视着时光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莽山五指峰:云海与峰林的对话、云海之上的顿悟</b></p><p class="ql-block"> 去莽山那天上午,雾气还是比较重的。我们担心山上会不会雾茫茫一片。</p><p class="ql-block"> 缆车在迷雾中缓缓穿行,目光所及皆白茫茫雾气,心里凉了半截,神奇的是,到达山顶时,云开雾散,俯瞰整个山脉,层峦叠嶂、雲海翻涌。峭壁、森林、蓝天、白云,尽收眼底。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逐渐进入了云层之中,仿佛置身于混沌未开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下得缆车,缓步于栈道,眼前的景象让我屏住了呼吸——云海在脚下翻涌,林立的山峰高耸于云海之上,阳光洒在云层上,忽明忽暗,这景象不免使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这山,有仙气。”身后一位老太太轻声说。</p> <p class="ql-block"> 的确,莽山有一种超然的气质。它不像其他名山那样咄咄逼人,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接纳着所有到访者。站在观景台上,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那些迷茫、挣扎、求而不得的痛苦,在这云海面前,突然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写道:“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父亲做些什么。”而此刻,我终于明白,我们一生寻找的旅店,其实一直在自己心里。</p><p class="ql-block"> 上山的路上,我遇见了一位当地的挑夫。他担着两筐山上商店定购的物品,步伐稳健。我紧随其后,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他说他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未离开过。</p><p class="ql-block"> “不想出去看看吗?”我问。</p><p class="ql-block"> 他笑了:“山外有山,景外有景,但心安处,才是家。”</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如禅宗公案般,在我心中引起共鸣。</p> <p class="ql-block"> 莽山是无需攀爬的山。缆车攀升时,脚下林海如绿色潮汐涌动,五指峰从云层中探出,像巨佛摊开的手掌。山顶栈道悬于绝壁,行走其上,恍惚自己也成了云雾的一部分。 </p><p class="ql-block"> “千古是非无处问,夕阳西去水东流。”古诗早已道破天机。而今游客们挤在观景台自拍,用现代科技争相把自己与松风云海、险峰峭壁融为一体。山风把云海吹散又吹聚,仿佛是它吞下又吐出的呼吸。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归途中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在返程列车上,手机弹出刘同的微博:“良‘郴’美景,值得‘郴’风破浪。” 我望向窗外,山水在我的身后渐渐远去,慢慢地就变成了模糊的色块。忽然明白,郴州的好,不在于它拥有多少奇观,而在于它永远在矛盾中自洽——山与水、古与今、现实与童话,在此相拥如江水与岸滩。就像余华笔下的人物,在裂缝里找到光;也如莫言的故事,把荒诞种出庄稼。而这,或许才是“好地方”的真意:它让你感受旅途的疲惫,也让你迷恋旅行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郴州的魔力:它容得下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苍凉,也接得住“郴心郴意”的谐音梗;能让小东江的晨雾幻化为诗,也能让猪脚粉的卤香凝聚成赋。临行前,我买了两包本地特产,想起某位作家曾说:“食物是乡愁的实体。”而郴州把乡愁熬成了江雾、刻成了丹霞、酿成了草原的风,让每一个过客都成了归人。 </p><p class="ql-block"> 想起第一天到达郴州的那天下午,我与入住酒店旁边的超市老板闲聊,他告诉我,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郴州变化大吗?”我问。</p><p class="ql-block"> 他想了想,说:“山没变,水没变,人心变得快了。”</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p><p class="ql-block"> 在返程的火车上,我想起了这句话,同时想到了寇准的《经郴州永兴驿》:“昔拥双旌在㪷城,今朝孤馆语同名。天遥秦树无因见,极目空饶怅望情。”千年前的怅望,与今日的离愁,竟如此相似。</p><p class="ql-block"> 五天的行程,转眼就过去了。郴州,这个“林中之城,创享之都”,令我有所思考。在这里,我看到了山水的永恒,也看到了时光的短暂;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个人的渺小。</p><p class="ql-block"> 或许,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找到了多少自己。在郴州的山水间,我遇见了那个一直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他不再执着于寻找答案,而是学会了欣赏事物本身。</p><p class="ql-block"> “郴江幸自绕郴山”,它本就该绕着郴山,何必问“为谁流下潇湘去”?存在本身,就是意义。</p><p class="ql-block"> 郴州是个好地方,好在它的山水,更好在它给予人的启示。离开之际,我忽然明白了——我带走的,不是照片和土特产,而是一颗被山水洗涤过的心。</p><p class="ql-block"> 这,难道还不够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要经常出去走走,走运,意为走出去才会有运气;出路,走出去才会有路;出发,走出去才会发达。冯唐有句话值得收藏:"人与木在一起为休,人与山在一起为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0月19日于芝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