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漫雄关忆烽烟

师傅

<p class="ql-block"><b>雪漫雄关忆烽烟——平型关八十载祭</b></p><p class="ql-block"><b>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年,刚同海滨一行体验完抗战英雄之城湖南衡阳的壮烈,又携湘雨、于忠、小红来到山西平型关感受抗战首胜的喜悦</b></p><p class="ql-block"><b> 初雪如絮,漫过晋北的群山,将平型关的轮廓晕染成一幅素白的水墨。踩着吱吱做响的积雪,咯吱声在寂静的山谷间回荡,仿佛穿越八十载光阴,与1937年那个硝烟弥漫的秋日隔空对话。远山如黛,被白雪勾勒出凌厉的山脊,昔日的战壕隐没在茫茫雪野中,唯有裸露的岩石仍残留着炮弹划过的刻痕,像一道道凝固的伤疤,诉说着当年的浴血荣光。</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立于关隘之上,寒风掠过脸颊,带着塞外特有的凛冽。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却在积雪的覆盖下隐约可见暗红的印记——那是先辈们用热血浸染过的土地。极目远眺,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乔沟蜿蜒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两侧的山崖依旧陡峭,仿佛还能听见枪声、炮声与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山谷之间。80年前,正是在这里,八路军将士凭借着简陋的武器和顽强的意志,设伏痛击日军精锐部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民族抗争的壮歌。</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暖黄的灯光驱散了室外的寒意,却驱不散历史的厚重。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机枪,残破的军大衣、泛黄的作战地图静静陈列,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那杆布满弹孔的军旗,边角早已磨损,却依旧能让人想象出当年战士们高举旗帜冲锋陷阵的模样;那封字迹潦草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思念与保家卫国的决心,墨痕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模糊,却字字千钧,直击人心。展厅的墙壁上,黑白照片记录着战斗的瞬间:战士们趴在寒风里瞄准射击,硝烟弥漫中眼神坚毅;支前的百姓推着小车运送物资,脸上写满了支援前线的热忱,一个个英雄故事如电影般在眼前浮现,让人心潮澎湃。</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初雪覆盖在纪念馆前的纪念碑上,将“平型关大捷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衬得愈发庄重。纪念碑巍峨耸立,直指苍穹,像一位顶天立地的战士,守护着这片英雄的土地。前来祭奠的人们顶着寒风,在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鞠躬致意,耳畔不时传来低沉的啜泣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抚摸着碑身,眼眶通红,他的父亲曾是平型关大捷中的一名战士,牺牲时年仅22岁。“八十载了,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老者的声音沙哑却坚定,白胡子在寒风中颤抖发光仿佛为这段记忆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下山途中,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如同历史的印记,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回望平型关,雪雾缭绕中,它依旧雄奇险峻。80年光阴流转,战火纷飞的岁月早已远去,昔日的战场如今已成为宁静的景区,但那段历史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初雪覆盖了战场的痕迹,却盖不住英雄的事迹;时光冲淡了硝烟,却冲不淡民族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踏雪而来的我们,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历史的传承者。平型关的雪,是对先烈的致敬,也是对后人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唯有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抗争意志,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雪落无声,精神永存,平型关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