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红石峡,榆林八景之一。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约3千米处,峡谷长约350米,是古代水流冲刷和人工开凿而形成,现存寺庙石窟40余处,大多是明成化年间至嘉靖年间开凿修建的。</h3> <h3> 红石峡分南北两段,东西两壁。南东西两壁对峙。东峡数百米高、三百余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小40余处石窟庙殿,崖壁上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红石峡东西两崖题刻达160多块,真、草、隶、篆俱全,诸家书体荟萃,是中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被称为“塞上碑林”。<br> 红石峡门楼门洞上额携刻着“红石峡”三字,是由中国书画家、教育家、史学家、革命先驱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89岁高龄时所题。</h3> <h3> 普渡桥飞架东西。榆溪河穿峡而过,其源头是远在二百多千米的内蒙河套地区,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称帝源水。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 ,杨柳成荫,林木青翠,群花生艳,景色优美。</h3> <h3> 广泽渠是一条水利工程,全长约15千米。明代成化年间,延绥巡抚余子俊首次开凿了这条恩泽榆林军民600多年的水利工程,后经历代多次修筑,成为今福泽周边十六个行政村一万多亩土地的水利工程。</h3> <h3> 据红石峡碑记载,红石峡东崖原为宋元古刹红山寺,明成化年间修复后,改称“雄山寺”,清康熙年间又更名为“镇远寺”。现存寺庙石窟40余处,大多是明成化年间至嘉靖年间开凿修建的。</h3> <h3> 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天,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红石峡翠然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杨国栋、刘志丹、刘澜涛、白明善等,会议批判了特委书记杨国栋的右倾错误领导,并选举任命刘志丹同志为军委书记主持特委会工作,从而确立了刘志丹在中共陕北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陕北革命斗争的新篇章。<br>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带。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和多民族贸易交往之要塞,被称为“九边重镇”。</h3> <h3> 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题刻“天外奇峰”;</h3> <h3> “三山拱翠”是榆林古城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由红山、驼峰山、黑山三座山构成,共同守护着古城。</h3> <h3> 嘉靖四十年(1561年)巡抚王威题的“岩壑金汤”;</h3> <h3> 万历九年(1581年)延绥巡抚王汝梅题的“龙蟠虎踞”;</h3> <h3> 万历十四年(1586年)梅友松题的“万里长城”;</h3> <h3>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巡抚陈性学题刻的“雄石封关”;</h3> <h3>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巡抚涂宗浚题的“天限南北”;</h3> <h3>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巡抚刘敏宽刻的“华夷天堑”;</h3> <h3> 天启六年(1626年)巡抚张九德题刻的“中华天柱”。</h3> <h3> “蓬莱仙岛”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榆林知府蔡兆槐所题,这四个字,一方面赞颂红石峡优美景色;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有志退隐的悲观心情;</h3> <h3> “威镇九边”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h3> <h3> “功在名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榆林双山堡人李棠所题;</h3> <h3> “河山千古”阴刻,文为楷体,四字顾盼呼应,稳贴劲健,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田玉广、王守基游览此地共同所题。</h3> <h3> “榆溪胜地”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南湘阴人左宗棠应其部将刘厚基的邀请特意题写的。当时,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已被由英、俄、奥地利支持的阿古柏势力侵占,当他收到绘制的红石峡景区的图画,看到部将在榆林创出的业绩后坚定了收复新疆的决心,故而将“胜”字的“月”字边改为“舟”字旁,凭借湘军“舟船之师”的威名,一定可以收复新疆失地。这幅“榆溪胜地”是红石峡历史的见证,成为红石峡众多题刻中的点睛之作。</h3> <h3> “汉蒙一家”,是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陕北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峡时所题;<br>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马占山将军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来红石峡参加朱绥光宴请时,题写了岳飞的名言“还我河山”,表达了他要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爱国之志。</h3> <h3> 民国十三年(1924年),榆林中学部分师生们在红石峡题刻“力挽狂澜”四字。</h3> <h3> 雄山寺各庙殿石窟内原有石雕、泥塑、铜铸神佛像二百余尊,几经浩劫破坏殆尽,一些摩崖题刻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h3> <h3> 东崖第一个石窟是“圣母殿”,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称作三霄圣母即云霄、碧霄、琼霄。</h3> <h3> 第二个石窟是“三教殿”,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h3> <h3> 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佛,两边分别为阿难、迦叶、文殊、普贤菩萨。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佛,两边分别为阿难、迦叶、文殊、普贤菩萨。</h3> <h3> 睡佛殿,佛龛上供奉的睡佛,是涅槃时的释迦摩尼佛。<br> 翠然阁,晚清时改称“凌云阁”。在明清时专供文人雅士吟诗作赋、达官贵人把酒临风的场所。石窟顶部的石刻藻井是原来留下的,中心有八卦的符号,第二圈刻满了花卉,第三圈凿刻有牛、羊、凤凰、二龙戏珠、马、鹿等,刻绘图案古朴粗旷、别具一格。</h3> <h3> 三清殿</h3> <h3> 三皇殿</h3> <h3> 石窟碑刻<br>红石峡石窟内有碑刻35通,多为明清碑刻,有记事碑、功德碑、题名碑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