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全才——刘鹗(二):乱世风云中,甲骨文研究的开山先驱

杰子美篇

<p class="ql-block">晚清之世,山河飘摇,国运如风中残烛。当无数仁人志士在时代洪流中探寻救国之路时,刘鹗以“晚清第一全才”之姿,于诸多领域留下璀璨印记,而在甲骨文研究史上,他更是劈开蒙昧的先驱者,为这门绝学筑起第一块基石。</p><p class="ql-block">刘鹗早年因治理黄河的卓越功绩声名鹊起。1893年,山东巡抚福润以“奇才”荐其赴京应试,后授知府之职,正式踏入仕途。此次进京,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他有幸结识了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二人因金石之好一见如故,结为挚友,这段情谊如同埋下的种子,日后竟生长成甲骨文研究的参天大树,为刘鹗成为甲骨文著录第一人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懿荣在中药“龙骨”(即龟板)上发现了古朴的刀刻文字。那些线条奇特的符号,似携着殷商的秘语,瞬间攫住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心。虽暂未辨明文字年代,但凭借深厚学识与敏锐直觉,王懿荣断定其为“世所罕见的上古遗存”。他当即派人买断药店所有带字龟板,后又凭借地位与财力四处搜求,累计购得1500余片甲骨,为甲骨文研究留存下第一批珍贵实物。</p><p class="ql-block">然乱世无常,命运的铁蹄很快踏碎这份学术热忱。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帝仓皇西逃。时任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临危受命率部抗敌,终因寡不敌众,于城破之日携妻与儿媳投井殉国,以生命践行了文人的风骨。他毕生搜集的上千片甲骨,也随之散落,险些湮没于战火硝烟中。</p> <p class="ql-block">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偿还债务,无奈变卖父亲遗留的文物。刘鹗得知此事后,当即斥资买下其中1000余片甲骨——这不仅是对挚友遗志的继承,更开启了他抢救甲骨的征程。此后,他委托古董商赵执斋遍历齐、鲁、赵、魏之地,购得甲骨3000余片;又从好友方药雨处收得范姓旧藏300余片;还派三子刘大绅亲赴河南殷墟,再获1000余片。短短数年,刘鹗共收藏甲骨5000余片,将散落四方的“殷商瑰宝”汇聚一堂,为甲骨文资料的保存与集中立下不朽之功。</p><p class="ql-block">作为学者,刘鹗并未止步于收藏。他耗时良久,对所有甲骨逐一整理、精心拓印,从数千份拓片中精选1058片,于1903年10月以“抱残守缺斋”名义,石印出版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共6册)。这部著作的问世,犹如一道曙光划破学术蒙昧:它首次将殷墟甲骨公之于世,让原本仅供少数人赏玩的“古董”,转变为可供学界共同研究的珍贵史料,彻底打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在《铁云藏龟》中,刘鹗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学术眼光。他首次提出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为甲骨文的断代研究锚定了方向;他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识辨出40余个甲骨文字,其中34个后来被证实准确无误,为文字破译提供了关键线索;他还亲手书写数幅甲骨文墨迹附于书中,既保留了甲骨文的原始风貌,也为后人研究其书写风格留下了珍贵范本。</p><p class="ql-block">这部著作的价值,远不止于“第一部”的开创意义。它如同一把钥匙,吸引了更多学者投身甲骨文研究——刘鹗的亲家、同为国学大师的罗振玉,便是受其启发,后来撰写《殷墟书契考释》,进一步揭开甲骨文字的秘密,还原殷代社会风貌,将甲骨文研究推向新高度。而这一切的起点,皆源于刘鹗的开山之功。</p><p class="ql-block">细数刘鹗在甲骨文领域的贡献,堪称“四开先河”:他是第一个系统墨拓甲骨的人,让文字清晰留存;是第一个亲手书写甲骨文的人,为后世提供参照;是第一个出版甲骨文集录的人,推动学术共享;就连他收藏的“铁云藏陶”系列,如今也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每件藏品上的亲笔题跋,都诉说着他对文物研究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能从“药店龙骨”蜕变为照亮古史的“学术瑰宝”,《铁云藏龟》的拓印传世功不可没。刘鹗以一己之力,在乱世中为这门绝学奠基,他的名字早已与甲骨文研究的开端紧密相连。这份“开山首功”,不仅铭刻在学术史的长河中,更激励着后世学者循着他的足迹,不断探索殷商文明的奥秘,让沉睡数千年的文字,持续绽放出照亮历史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