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就快双7了(77岁)。首都北京有幸到了三回,第一回初三毕业,碰上了文革,毛主席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红小兵,我到北京参加了,那个年头吃都不饱,相机就极品中的极品奢侈品中的奢侈品,那像现在全民摄影师,所以没留下丁点印记;第二回1991年单位上级部门在北京办学习班,那回秉承政治学习,不能旅游,所以会议住处定在三棵树公主坟郊外,只能由组织单位安排重点参观学习;第三回1997年,到山东青岛开会,报到前顺道经过,在北京停留两天。……</p> <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16日,北京的秋意刚刚开始泛起,天安门广场上人影攒动。那天我第一次站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仰头望着天安门城楼,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极了少年时课本里的画面。人群中有举着相机的游客,也有像我一样默默伫立的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座广场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它是无数人青春与记忆的交汇处。我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记下了这天的日期——不是为了留念,而是怕将来忘了这份沉甸甸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走进故宫,仿佛一脚踏进了时间的河流。红墙金瓦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我坐在太和门前的石栏边,看游人如织,脚步轻重不一。有人匆匆打卡,有人驻足凝望。我摸了摸身下的石栏,冰凉中透着岁月的温度。这宫墙之内,曾有多少脚步走过?而我的这一行,不过是历史长河里一粒微尘。可正是这微尘,也在某一瞬,与六百年的回响轻轻相撞。</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祈年殿静静矗立在蓝天下,三层圆顶如叠起的云层,托起一个古老民族对天的敬意。我站在殿前,天空是淡淡的黄,像是老照片的色调。游客来来往往,孩子们在回音壁前嬉笑,而我却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祭天”的故事。那时不懂,如今站在这里,忽然明白了那种庄重——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天地、对时间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军事博物馆里,那架编号“079”的战斗机静静停在展厅中央,像一头沉睡的猛禽。我站在它面前,想起1991年那会儿,我们还在为“现代化”这个词激动不已。如今看它,机身上的漆已有些斑驳,可那股子硬气还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国家的脊梁,就藏在这些沉默的钢铁里。</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到了颐和园正门。肩上的相机包沉甸甸的,手里攥着刚买的胶卷。这回终于能留下点什么了。园门口的建筑灰瓦飞檐,树影斑驳,一辆老式轿车缓缓驶过,像是从八十年代的电影里开出来的。我拍下第一张照片,心里默默说:这次,我要把北京带走。</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依旧沉默。我站在大水法前的石雕旁,风穿过拱门,发出低低的呜咽。游客在拍照,孩子们在奔跑,可这片土地的记忆太重。我轻轻抚过一块刻着花纹的石头,心想:有些伤疤,不该被风景掩盖,而该被记住。</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水库边的台阶上,我坐下来歇脚。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碎金。远处几座宫殿的屋角隐约可见,绿植沿着台阶蔓延。那一刻,北京不再只是政治符号或旅游景点,它开始有了呼吸,有了节奏,像一位老友,在秋日午后与你静静对坐。</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桥上,我扶着栏杆看湖。小船悠悠划过,柳枝轻拂水面,远处的佛香阁在雾中若隐若现。桥上行人不多,有人低声交谈,有人拍照。我忽然想起1966年那年,若能来一趟北京,该多好。可命运就是这样,早一步不行,晚一步也不行,唯有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北京展览馆前,红星在建筑顶端熠熠生辉,花坛里摆着气球,风筝在天上飘。我站在那儿,看着来往的人群,忽然觉得这座城市正在悄悄转身——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那年,我还看不懂这种变化,只觉得热闹,可现在回望,那正是一个时代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大观园里人声鼎沸,牌匾上的“大观园”三个字红得耀眼。人们穿着各式衣服,有的扮成贾宝玉拍照,有的在假山前比手势。我站在一旁笑了笑。这园子本是虚构的梦,如今却成了现实中的游乐场。可梦也好,现实也罢,只要有人愿意走进来,它就还活着。</p> <p class="ql-block">香山的红叶还没红透,可那座黄瓦红墙的亭子已足够动人。我站在它面前,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北京的秋天,总是这样,不动声色地美,又不动声色地老去。</p> <p class="ql-block">1997年6月14日,我再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七年过去,这里更开阔了,人也更多了。我穿着浅色衬衫,双手叉腰,抬头看天安门城楼,红旗依旧飘扬。不同的是,这次我带了相机,也带了心情。广场上人群熙攘,有人拍照,有人录像,我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仰望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我拍下一张背影。镜头里,城楼巍峨,天空湛蓝。没有太多感慨,只有一种踏实——我来了,我看见了,我留下了脚印。</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和贺中在广场前合了影。背景是城楼和红旗,我们笑得像两个老学生。没说太多话,可那一瞬间,仿佛把几十年的时光都叠进了相纸里。</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站了很久。阳光斜照,碑影拉长,游客来来往往。我双手叉腰,面带微笑,不是因为轻松,而是因为懂得——有些牺牲,值得用一生去记住。</p> <p class="ql-block">历史博物馆前的倒计时牌格外醒目:“距1997年7月1日143276秒”。我站在那儿,看着数字跳动,忽然觉得,北京不只是中国的中心,它还在见证历史的节点。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站在这里,感到一种朴素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白塔公园的九龙壁前,我伸手轻触那条金龙。龙鳞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壁画上的三条龙姿态各异,张牙舞爪,又似在守护什么。我忽然想,这龙,不只是图腾,它也是我们血脉里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亚运村的广场上,鸽子落在我的肩头。我低头看相机,它也歪头看我,像在问:“你拍我吗?”那一刻,北京不再是庄严的符号,它变得柔软、生动,甚至有点调皮。</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前,我站定了。白马在旁,山林苍翠,我伸手轻触石碑,像在回应几十年前那个少年的梦。我终于来了,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告诉过去的自己:你没错过。</p> <p class="ql-block">站在长城最高处,我双臂高举,风吹过耳畔。远处烽火台连绵,游客如蚁。天空阴沉,可我的心里,阳光万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