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叫《幽微的人性》,作者是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这本书是李教授参加访谈节目的讲话记录,书中不但结合真实案例对部分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也对时下许多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交流,提出了许多针砭时弊的观点和想法。</p> <p class="ql-block"> 在一档教育主题的访谈节目中,李玫瑾说现在孩子“太乖”,从课堂提问就能看出来,一到提问就冷场,他们不是没问题,而是没一个愿意提的,而且越是高年级的越是高学历的越含蓄。我觉得这个现象现在从初中就有了,很多“学霸”读书肯定没问题,可长年累月的寒窗苦读,让他们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就是读书以外的事他们不关心,也没兴趣,变得对周围事物越来越淡漠,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就出现很多“高智低能”的人,这就是一味追求“精英教育”对孩子性格和处世能力上产生的影响,大家都在卷应试教育,可很少有人去提“生存教育”。什么叫生存教育,李教授提到个例子我觉得很有代表性,有个德国青年到中国想来当老师,我们就给他安排当外教,他说他是来做基础教育的,就给他介绍到中学,结果中学说不考德语,不需要德语老师,最后给他安排到一个特别偏远的小山村当老师,他毫不抱怨,第一堂课上的什么呢,他教同学们画地图,识别方向,画家门口的路线图,怎么规划修路能让家家都受益,路上能不能装路灯,怎么铺线,电灯什么原理,孩子学的很起劲,家长也很高兴,说孩子自从上了学,认识东南西北了,知道电灯怎么回事了,这些基本常识的学习让同学们能马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对孩子来说,语数外的学习不一定能在眼下实用,但这些“生存教育”能让孩子们对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孩子们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在眼前的生活里能够及时得到知识给予的反馈,这样的教育也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我们的教育局限在培养精英上,从小学到大学用一张张考卷筛选出栋梁之才,更多的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就成为被时代淘汰的人,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很少能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 她说现在教育还有个问题,就是现在年轻人的观念中,“故乡”情节越来越淡,很多人不愿意回到充满了童年乐趣的蓝天黄土之间,我觉得这是很多社会问题叠加的结果,不能都赖在教育上,但教育的确可以给我们确立精神上的坐标。改革开放至今,几乎大部分优质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了大城市,人当然是跟着资源走,都市太吸引年轻人了,大家纷纷背井离乡,有能力的靠自己在城市安家立业,能力差的靠父母攒下的养老钱也要贷款在城市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甚至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故乡。长此以往就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你自己的故乡都没人想回去,谁还愿意去,去了又干嘛呢?再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反哺家乡的越来越少,所谓反哺,就是有钱的给家乡捐款投资,有能力的帮助家乡出谋划策做点实事,像刘强东这样心系故乡的企业家越来越少。这也可以理解,逐利是动物的本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从小学到大,付出那么多就是想上个好大学,出来到大城市找个好工作,很少有人拼命学习是为了大学毕业回老家种地的,考取MBA是为了回乡政府干会计的,这个社会对农民这个群体是不公平的,能给到农民的资源非常少,有些人自己从乡村出来,还对居住在乡村的人抱有偏见,尤其是网络上对“农村”带有歧视性的言辞,让本应寄托一个人充沛情感的“乡愁”蒙上了一层阴霾,变成了“想到故乡就发愁”。</p><p class="ql-block"> 城市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城市化绝不是靠淘汰乡村换来的,乡村是城市的根脉,无论从物质上还是情感上,这条根脉是永远斩不断的,乡村给城市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现在城市枝繁叶茂,现代化产业链、科技助农手段、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等等措施应该有组织有计划的向乡村推行,反哺曾经养育过我们的土地。在教育层面,可以从小学就开始加强培育孩子的“乡愁教育”、“感恩教育”,就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地理风貌、人文风俗、历史故事开始讲起,我觉得比一味灌输那些高大全的文章来的更加生动亲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