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上的古镇~芙蓉镇

WJz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阳光洒在车窗上,我们一家自驾穿行于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目的地是那座建在瀑布之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这座曾因电影《芙蓉镇》而闻名遐迩的小镇,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将自然与人文巧妙融合,让人一见倾心。</p> <p class="ql-block">  从车窗向外望去,街道两边的建筑飞檐斗拱,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行人穿行期间,车辆缓缓行驶,热闹却不杂乱。红灯笼在风中轻轻飘摆,招牌上的字迹或苍劲或娟秀,车直接开到游客服务中心广场,这里也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就建在山脚下,二层木质结构建筑,竹色圆柱,飞檐翘角,灰瓦覆顶,红灯笼高挂,二楼中间写着“芙蓉镇游客服务中心”的标识牌清晰醒目。停车场里整齐地停着不少车,这里像是一个温柔的入口,既现代又不失古意。这条街不像是为游客而建,倒像是生活原本就该有的模样,购完门票,步行来到景区入口十分气派的大门楼。</p> <p class="ql-block">  刚进镇口,一座景区入口大门楼便迎面而来,大门是一座八座四层的古老门楼,顶为四层楼阁,灰瓦覆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高大的门楼中央,黑底金字的“芙蓉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龙纹雕饰盘绕其间,展现着苗族人民的建筑风格,雄伟庄重的风貌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过往。门楼不远处一块石碑静立一旁,刻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芙蓉镇”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字样,庄重中透着骄傲。</p> <p class="ql-block">  芙蓉镇原名王村镇,上个世纪80年代,在王村镇拍了部“芙蓉镇”的电影,2007年将王村镇改名为芙蓉镇,芙蓉镇位于湖南湘西永顺县南端地处五陵山区,全镇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是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镇,土家族人口占80%以上,芙蓉镇是千年古镇,公元910年至968年,是土司王彭士愁的行宫所在地,芙蓉镇享有挂在瀑布上千年古镇的美誉,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古镇。</p> <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游客的人流,来到了芙蓉镇的摆手堂,芙蓉镇摆手堂是古镇内,集聚土家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景点,摆手堂是一座有着800余年的历史的典型土家吊脚楼建筑,它是全木质结构,没用一颗铁钉,全部采用穿斗榫卯结构榫,且不需要打地基,建筑飞檐斗拱,古老的雕花门窗,造型古朴典雅,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堂内中央有直径5米的篝火塘,梁上悬挂36面兽皮鼓,还保存着长达22米的“摆手舞源流图”壁画,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举办摆手歌舞活动的地方,过去,历代土司在此接待来宾,举办重大祭典活动,每天都会有土家风情表演在此上演,游客可以欣赏到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等传统舞蹈,还能参与跳摆手舞活动。游客们可能是走累了,就坐在广场上的长凳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  芙蓉镇铜柱园是芙蓉镇景区的重要景点,也是游客集中的地方,手中的相机咔咔的响着不绝于耳,园内有与西周铜柱相关的诸多元素,铜柱园因溪州铜柱而建,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马范与土司彭士愁多年鏖战后,缔结盟约,划疆而治。并铸造5000斤铜铸为证,这就是著名的溪州铜柱,铜柱园中有一根按1:2比例放大的铜柱复制品,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为中空八面体,各有铭文2619个字,记录了南楚王马希范与吐司彭仕愁罢兵盟誓条约和战争经过,此外,园中还塑有楚王和当地土王签订和约,饮血盟誓场景的群雕,生动的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人视其为神物,1961年,溪州铜柱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是界碑,碑上刻有“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落款为“光绪12年4月,督察院左都御史吴大澄,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原碑是1886年吴大澄与珲春副都统依克阿会同俄使勘边界后所边,现位于吉林珲春县,芙蓉镇这块碑是复制品,有说法认为它被放置在此,是为了提醒当地土司要各守本分。</p> <p class="ql-block">  土王桥横跨在瀑步上方,桥上挂着大红灯笼,这里游客比较多,是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可在此俯拍芙蓉镇大瀑布和古镇的全景,土王桥身呈五孔石拱状,桥面是木结构长廊,采用典型的土家族转角楼结构,全榫卯接头,没用一颗钉子,展现了土家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房顶重檐歇山顶,檐角高翘,气势非凡,桥两侧各有12根大红柱子,柱下有南瓜形雕刻物,寓意财富和多子多福,长廊里外挂满了大红灯笼,桥头石柱上刻有双龙盘旋,造型逼真,既象征着王者的威严,又起到辟邪的作用,因可以直接通往历代土司的行宫,永顺土司经常在此休闲,故而得此名,还讲述了土司王抗倭立功的故事,也是通往芙蓉镇大瀑布的重要桥梁,其夜间灯光照耀下美轮美奂,不时的有游客们坐在长廊的两边休息,观赏周围的景色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顺街道慢行走进了听涛路古街,这条街是芙蓉镇景区内的,一条古老的步行五里长的石板街,是芙蓉镇的主要景点,游客较为集中,互相谈论的,拍照打卡的,这条石板街始建于秦汉时期,由青石板铺就,曲折蜿蜒,从河岸斜身而上,这条街是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见证了芙蓉镇的商业繁荣和历史变迁,也是电影“芙蓉镇”的取景地,古街两边有许多可以观看瀑布古老的餐馆酒肆,飞檐翘角,红柱灰瓦,均为木质结构吊脚楼,有的还保留着古老的雕花门窗等装饰,典型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有许多特色小店售卖着土家族的特产,古街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店铺前挂满红灯笼,橱窗里摆满的腊肉,米洒,糍粑,还有那碗让人念念不忘的米豆腐。游客们顺着街漫步,买着土家族的特产小吃,边吃边谈边拍照。沿着这条街前行,听到瀑布声不绝于耳,尤其在雨季水量增大,瀑布声更是震耳欲聋 ,因此这条路叫做听涛古街,是游客驻足拍照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沿着街道边走边看慢慢前行 ,耳边响起轰隆的瀑布声,吸引众多游客来观看,芙蓉镇大瀑布是核心景观,瀑布高达60米,宽40米,是中国唯一穿镇而过的大瀑布,瀑布分两级从悬崖间倾泻而下,撞击在第二级的石壁上,激起巨大水花,然后带着漫天的水雾,再汇入碧绿水潭中,天气晴朗时水雾中会映出一道经久不散的彩虹,瀑布边的茂密绿植点缀着,形成“雪浪飞鸿”的美景。芙蓉镇最令人赞称奇的是瀑布贯穿全镇,古镇就在瀑布一侧,建筑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主,木质结构,飞檐翘角,木墙带瓦,韵味十足,吊脚楼次大栉比,错落有致地悬挂在瀑布周围的悬崖峭壁上,白天,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磅礴的瀑布相得益彰,夜晚,瀑布在灯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吊脚楼上也亮起点点灯光,与瀑布的光影相互回应,整个古镇仿佛变成一个童话世界。形成了一个建在瀑布上的古镇,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卷,游客们站在取景点拍照下这美丽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瀑布边的石道上前行,来到了大瀑布下的水帘洞,又叫“兰花洞”,位于芙蓉镇大瀑布后方,天然溶洞与瀑布融为一体,形成洞中瀑,瀑中藏洞的奇观,溶洞中有人工制作的原始人生活遗迹的雕塑,洞内有一条人工修建的步道,游客可沿着步道穿行其中,伸手可触飞泻的流水,仿佛能握住那一颗颗飞溅的水珠,游客们说笑着站在瀑布下,用手接着水珠,溅湿了头发衣服,巨大的水幕从头顶和身边倾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激起巨大的水花,带着漫天的水雾,天气晴朗时,水雾中会映出一道道久经不衰的彩虹,形成了“雪浪飞鸿”的美景,如仙境一般,我欣赏着美景,情不自禁地拿着手机拍照,留下这特殊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慢行前走站在小桥上 ,前面一座建筑的白墙上面,写着芙蓉镇电影院红色大字,芙蓉镇,因电影“芙蓉镇”在古镇“王村镇”拍摄取景而得名。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由谢静指导刘晓庆,姜文主演这部电影。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当时小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完成,上映后,他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的轰动,还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包括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电影里的那些经典台词,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现在芙蓉镇是电影,电视的拍摄基地,许多影视剧在此取景,如“血色江西”,“花心路放”等。</p> <p class="ql-block">电影剧照</p> <p class="ql-block">电影剧照</p> <p class="ql-block">电影剧照</p> <p class="ql-block">  街角一处小摊前,石碑上刻着“刘晓庆米豆腐”,引得不少人驻足。一家三口坐在桌旁,粉色上衣的奶奶笑着看孩子吃米豆腐,父亲在一旁拍照。摊主熟练地舀起一勺,热腾腾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一碗米豆腐,吃的是味道,更是情怀。回望,瀑布上的古镇,才懂得有些风景。看过便成了欣赏牵挂。</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拍摄)</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1日制作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