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砖咏叹调

老秋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镇,景德镇属于其中之一。它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制瓷史,600多年的官窑史,历经了漫长时光的流变和沉淀,已经是个美妙的奇观。暑期,跟随友人游览御窑厂、参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夜游三宝村、打卡陶溪川,游兴意犹未尽。当我走进了陶阳十三里,四处流盼,一堵堵高高矮矮、参差不齐的窑砖墙,脑海中宛若漆黑的夜空逆出一道刺眼强光,不由脱口而出:窑砖墙!窑砖墙!窑砖砌成的墙。</p><p class="ql-block"> 窑砖,本地人习惯叫它窑砖头。与它抬头不见低头见。长七八寸,宽三四寸,四角分明饱满。挖取当地的红土、黄土、砂土,三者合一按照比例配制而成。来过景德镇的人,赞美这里素有一瓷二茶。站在窑砖墙下,我觉得应该享有一瓷二茶三窑砖墙的美誉。景德镇用弃置的窑砖砌墙,既环保,又节约,砌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道史诗般的壮丽景观。</p><p class="ql-block"> 一城瓷器,半城窑口,窑砖砌墙,犹如百万雄师排兵布阵,数不清,看不完。伫立窑砖墙前良久,触摸窑砖,磁场强大。</p><p class="ql-block"> 清代,有一个名叫朗费罗的美国人,生性猎奇,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景德镇。他写了一首《景德镇神游》,“偶作飞鸟来此地,景德镇上望无余;俯瞰全境如焚火,三千灶炉一齐熏;充满天际如浓雾,喷烟不断如转轮;苍黄光彩如画笔,朵朵化去作红云。”形象逼真,画面感强,耐品。由此,可见当时生产的场景、场面的热闹,景德镇是一个倾全力生产瓷器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神游》这首诗,仅仅是描述景德镇陶瓷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纵观“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生产肇始汉世,发展于隋唐五代,成名于两宋,繁荣于元朝,鼎盛于明清时期。所以源源不断为景德镇的陶阳十三里提供了砌墙的建筑材料——窑砖。它是窑口的标志物之一,铿锵地留存在陶阳十三里的墙上。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家外婆烧茶煮饭。快过年,外婆讲我们家的灶膛漏火,希望我父亲砌个新灶。父亲二话不说,利用瓷厂歇礼拜天的时间,挑担土箕去了港下,捡河滩上的窑砖。河滩上的窑砖都是窑户人家修窑口置换下来的,横七竖八,东倒西歪,无序地裸裎。父亲随随便便,捡了一担又一担,挑回家砌新灶。港下河滩上的窑砖,不花一分一厘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巷人家作兴到港下的河滩上捡窑砖砌灶。因为窑砖坚硬,耐火耐烧。</p><p class="ql-block"> 窑砖砌新灶非常好烧,整块的窑砖砌灶脚,稳如泰山。小块的窑砖砌灶的灶膛,十分合适。泥刀在父亲手中上下翻飞,窑砖被砌在新灶最合适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新砌的灶火力旺,烧茶煮饭叫得应。外婆笑得合不拢嘴,站在新灶边手舞足蹈。“新灶开火喜洋洋,炊烟袅袅福气长!”一个劲地长彩。长彩是民间的习俗。还说窑砖砌灶顶好。</p><p class="ql-block"> 窑砖在景德镇的用途十分广泛,除去砌墙,可以砌烟囱、下水道、驳坎,还可以砌在小巷石板路的两侧当辅道,既坚又硬,可以承受人来车行。偶遇一场大雨,积水漫过了路面,行人随手捡几块窑砖垫脚,可以人在水上走,就是不湿鞋。窑砖甘做人梯、垫脚石,不图报酬。</p><p class="ql-block"> 窑砖,从窑口置换下来的窑砖,既是一种生命形式的结束,也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于陶阳十三里走走停停看看。窑砖,历经了千年风吹雨打,没有化为缥缈烟尘,以有形的荣光依然存在。红的、黑的、紫的、褐红的、灰白的、灰黑的,多种颜色,互相渗透。道道亮光把墙壁釉得锃光瓦亮,令人眩目,惊讶。如果我是一个漂泊的游子,若提起乡愁,除去亲情、记忆、美食,窑砖也是最好的标志之一。每次外出旅游或出差归来,抬眼窑砖墙,瞬间,有了回家的甜醉。甚至闻到了老巷中的声色气味,眼前浮现往昔窑砖墙下玩耍的童年伙伴。</p><p class="ql-block"> 它是活着的化石。看似相貌平平的窑砖,竟然牵动了我们的神经。凝视窑砖墙,窑砖叠窑砖,就像一张张泛黄的纸缝成的一本线装的史书,古风扑面,依稀可以辨认有的窑砖居然镌刻了记号、押文、戳文。现今可以断言,多么弥足珍贵,为后人提供了分析、研究、论证它的年代、背景、生产、用途,以及分布范围。赤裸地还原历史的真相,应该是古人的“注册商标”,早期的“中华老字号”。见砖如面,每块窑砖的背后,就是一群工匠部落;每块窑砖的背后,就是一个传奇故事。彰显了当年的工匠精神,职业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当今工匠精神的根。</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单说青花瓷器,享有“人间瑰宝”的美誉。其花,幽靓雅致,清新亮丽。其色,青翠欲滴,永不褪色。其釉,晶莹丰润,白中泛青。自古至今,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宠爱。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镇宅之宝。</p><p class="ql-block"> 因为青花瓷,数不清的文人骚客,走笔锦笺,填词炼句。青花瓷享受一路风光、一路鲜花、一路掌声。可是,又有谁记得辉煌的背后那窑口里的窑砖。它们怀揣对窑中熊熊燃烧之火的守望和追求,坚守在窑口的每个部位,以自己的责任担当,身经一千几百度的高温的考验,力保青花瓷在火的艺术中一枝独秀,闻名于世。由此可见它是一位隐士,更不是寂寂无闻,论贡献绝对是一位大功臣。</p><p class="ql-block"> 牛毛细雨洒落陶阳十三里,细雨霏霏中千年古镇显得愈发宁静。这里的景点星罗棋布,游玩累了,到“老巷人家”品茶,读郭沫若先生的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脑子里一直转着窑砖墙上的窑砖。建座博物馆是人们表达对物质的纪念、敬意、崇拜,通常采用的方法。参观过“农耕博物馆”“丝绸博物馆”“毛笔博物馆”“茶具博物馆”“红茶博物馆”“珠算博物馆”。更觉得千年瓷都景德镇,完全可以拥有一座自己的“窑砖博物馆”,向世界展示……</p><p class="ql-block">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窑砖,在火的艺术中永生!</p><p class="ql-block">注:2024.11.27.《景德镇日报》发表。</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