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梦锁:《野三坡三叠》中重复的字与流动的境

韩希庆

<p class="ql-block">文/韩希庆</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 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温馨叙事</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填写了一组如梦令。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梦令·野三坡三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寻幽</p><p class="ql-block">初入三坡幽步,遍抚藤阴石露。</p><p class="ql-block">俯首探云崖,忽觉松风穿户。</p><p class="ql-block">且住,且住,我与青峰同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寻梦</p><p class="ql-block">雾漫千峰云涌,幽涧碧流轻送。</p><p class="ql-block">叠嶂舞芳丛,散作绮霞翻动。</p><p class="ql-block">风动,风动,邀入三坡清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同游</p><p class="ql-block">云锁秋崠高耸,石径伞花相拥。</p><p class="ql-block">吟啸向空蒙,倏尔诗潮翻涌。</p><p class="ql-block">如梦,如梦,烟雨青衿与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组合起来的三首小词有重字,应朋友所约,又以《三叠峰回路转:重字铺就的山水心径》为题,写了一篇小文。向读者朋友汇报了创作思路,把部分重字做了解析与说明。文章发布后,又有许多读者问我说:“梦”字重复的最多,为什么不一并说说呢?故成此文。</p> <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触及了这组词作的灵魂所在!词中反复出现的“梦”字,我自认为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精心布置的意象枢纽与精神内核。正所谓:“幽”“云”悠悠来,“梦”里乾坤大。它们如同交响乐中反复变奏的主题旋律,每一次出现,意境都为之深化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词牌名中的“梦”字。《如梦令》虽为短调,但因其独特的句法(特别是叠句)和节奏,非常适合表达以下几种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瞬间的感悟与刹那的意境:它善于捕捉一个凝固的瞬间、一个闪回的片段、一种突发的情绪。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将最富包孕的一刻放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深婉幽微的情思:无论是闲愁、轻欢、怅惘还是惊喜,它都能恰到好处地承载。其节奏利于将内在的、曲折的心绪吞吐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朦胧迷离的审美体验:词牌名“如梦”二字已为其定调。它天然适合描绘那些徘徊在真实与虚幻、清醒与梦境之间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自然意象与内心世界的刹那交融:即景抒情,因景生情,是它最经典的用法。外界的风动、花落、雨疏风骤,都能成为内心波澜的触发器。</p> <p class="ql-block">  《如梦令野三坡三叠》中,第一首里的“忽觉松风穿户”, 是“寻幽”过程中,被自然悄然触动的刹那。第二首里的“风动,风动” ,是外界景物在内心激起涟漪,最终“邀入清梦”的临界点。第三首里的“倏尔诗潮翻涌” ,是与同游者唱和时,灵感被瞬间点燃的爆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三首词的核心,都落在这样一个“决定性瞬间”上,我采用《如梦令》词牌,是为了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紧扣“瞬间”之妙。</span></p> <p class="ql-block">  《如梦令.野三坡三叠》中“雾漫”、“云涌”、“云锁”、“烟雨”等意象,是为了营造一个空灵、朦胧、如诗如画的境界。这契合词牌名所要求的“如梦”之感。“我与青峰同伫”的物我两忘,到“邀入三坡清梦”的主动神游,再到“烟雨青衿与共”的温情沉醉,整个情感脉络,都是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穿梭。叠句“且住,且住”、“风动,风动”、“如梦,如梦”,是对情感的强调、节奏的推进和意境的深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这个词牌来捕捉野三坡之行的幽景、梦境与温情,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词中用了五个“梦”字,表达了三重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重是现实与梦境的边界 :邀入清“梦”。“邀入三坡清梦”之“梦”,是实景情感化的结果。当云雾翻涌、碧流轻送,现实中的野三坡,美景已臻化境,使人感到此情此景已不似人间,故而主动“邀入”梦境。这是从真实世界向精神世界的主动跨越,是一个明确的审美动作。</p> <p class="ql-block">  第二重是审美体验的巅峰 :如“梦”。“如梦,如梦”,连用的两个“梦”字,是巅峰体验的直接慨叹。它源于“吟啸空蒙”后“诗潮翻涌”的精神喷薄,是情感达到极致后的自然流露。这不再是主动“入梦”,而是身心完全沉浸在美景与诗情中后,物我两忘,已不知何为梦、何为醒的沉醉状态。</p> <p class="ql-block">  第三重是整体意境的升华:词牌与标题之“梦”。词牌《如梦令》、分标题《寻梦》,这是最高层次的“梦”,它从具体的词句中超脱出来,为整组作品奠定了基调与框架。</p> <p class="ql-block">  词牌之梦,规定了整组词如梦似幻的先天基因。分标题之梦:则点明了第二首的核心行动是“寻”,是主动地探索和追求那份超然的审美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者的递进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闭环:寻梦(动机) → 入梦(行动) → 如梦(境界)。所以,这五个“梦”字,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情感深化路径。它们共同强化了“野三坡”在作者心中,超越现实的美学价值,最终将一次具体的山水游览,升华为一场永恒的精神栖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观点,可能是我的生搬硬套,也可能是我的强词(幽、云、梦)夺理。雅玩而已,不要当真。敬请各位读者朋友不吝赐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