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泾县荷花塘的西南角有一条巷子,叫南北向的马家巷,名字的由来巷子的南端是马家祠堂,在靠西门口这边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它又叫马家坦。我说不上来马家巷的故事,我只是知道我工作的时候住在县委大院里,我经常从这个巷子走到西门口我爸妈家。 </p><p class="ql-block"> 马家巷是遇多个巷子联系在一起的,如东来巷,文昌巷等。我有一个同学就住在马家巷的支巷文昌巷里,他叫王尚全,小学同学直到高中毕业,下放之后上调到农机修造厂当工人,七八年高考,毕业之后分配到宣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正巧我哥哥朱永芳是中医科的主任,他称呼我哥为朱先生和朱老师,所以我们走的更近了。后来作为人才引进去了南京金陵石化炼油厂医院担任副院长,退休后一直关心家乡的人文历史。由于我对马家巷不太了解,想到他时就问一问,通过他有了解知道一些这方面的故事,他家位于泾县城西门口和北水关之间的环城北路18号,即现在的文昌巷东来巷路口。住着明末建设的祖宅里,门头上有汉白玉的石匾,刻有兵部尚书李邦华书写的,每个字六十公分见方的“相国第”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那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我找了一下也不见这个“相国第”了。原来是在文革后期被一场大火毁了。 </p><p class="ql-block"> 靠南面到西门口的地方原来有一个大屋,是马家祠堂。解放以后政府收购给了物资局,(就是现在的南门幼儿园和老司法局一带)。在马家巷有一《大夫第》是清未民初的房子,原先住有三四家,现在只有一个伍师傅夫妻俩住在里面,伍师傅不是泾县人,原先祖辈是巢湖过来的,这个姓氏在泾也不多,伍师傅年龄和我差不多(七十左右)伍师傅原先在县化肥厂上班,后来下岗,什么事情都干过卖茶叶、卖西瓜,等经商活动,现在在百元新村做环卫工人,伍师傅的老婆身体不好,在家烧烧饭干干家务,帮伍师傅整理搞卫生收回来的瓶瓶罐罐的。 </p><p class="ql-block"> 在大夫第和马家祠堂中间的马家坦北边大屋,原先是王家的祖产,清朝时卖给了马家。大屋里有几块有模有样的石雕,不知道让谁卖了,听说后来找不到是谁干的,事情不了了。在大夫第对面原来住了一个王炳贵他是县委大院机关食堂的师傅,她爱人还是我的一个同乡,(现在她也不住在这个地方了)。我在(县委)广电局上班的时候经常在这里买饭菜,旁边还有一个用锅炉烧水的卖水的水炉子,现在这里成了棋牌室和城北耶稣集聚地了。 </p><p class="ql-block"> 马家巷所在区域也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虽关于它本身的具体历史事件记录不多,但它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泾县整体历史发展的影响,承载着当地居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p> 荷花塘西南角的一个巷子—马家巷 东来巷 马家巷 老县委大院里面的住户 老县委大院里面的房子,门口玩耍的小女孩。 这个是县委大院里面的职工楼房,我原来就住在职工房子旁边,房屋拆迁了。 大夫第, 大夫第门口 大夫第里面的文革的标语 大夫第里面的房子 大夫第门口摆了几把椅子,聊天坐的<div><br></div> 伍师傅的老婆,在帮助整理瓶瓶罐罐。 伍师傅,在小区里面搞卫生。 马家巷,转弯处行人 马家巷 马家巷的行人 马家巷行人 这里也是交通要道 巷子里面的老人 出门走走 这个人是很有名气的,叫吴小起,在原来的服装社工作,后来到电机厂工作。 这个是一户人家在搬运物件, 这个就是马家坦大屋的大门口,吴小起就住在这里。 大屋里面的水池子。 这个石雕,多么漂亮,可惜丢了两块, 大屋里面的花墙 大屋里面的偏屋的门楼子(据说是三国的故事) 大屋门口,小猫 大屋旁边的一个偏屋 这个就是西门口的幼儿园,就是原来“相国第”的旧址 西门口老司法局,就是原来”相国第“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