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扬帆——唐宋时期的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下)

千秋

瓷路飘香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极为丰富,包括瓷器、丝绸、茶叶、香药、玻璃器、珍稀动植物等,其中尤以瓷器出口和香药进口为最大宗。频繁的经贸往来,不但加深了贸易双方的经济交流,也深刻影响了彼此的生产和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瓷业兴盛</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制造瓷器的历史十分久远。汉代,我国已能烧制出坚固耐用的瓷器;唐代,瓷器的烧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其造型与工艺水平远远超越了前代。宋代则是中国制瓷业的辉煌时期,各地新兴窑场层出不穷。工艺的精进、窑炉结构的改良和装烧技术的提高,使中国瓷器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唐宋广东窑址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唐代制瓷业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二、瓷器出口之路</p><p class="ql-block">烧制工艺的臻于成熟,以及海路运输的相对便利,使瓷器成为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唐宋时期,广州是外销瓷贸易的东方起点。贸易以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的产品为主,主要销往东南亚、阿拉伯地区。</p><p class="ql-block">瓷器在外销商品中地位的崛起,带动了国内瓷器生产区域的扩大。广州作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框纽,直接带动了广东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瓷窑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宋代外销瓷</p> <p class="ql-block">黑石号沉船</p><p class="ql-block">1998 年,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一艘 10世纪阿拉伯商船沉船,该船可能经广州出海。出水唐代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瓷器及广东粗瓷等约6.7万件,还有金器10件、银器24作、银铤 18 枚和铜镜 30件。其中,长沙窑瓷器数量最多,共约有5.65万件。</p> <p class="ql-block">井里汶沉船是公元10世纪中后期的沉船,发现于爪哇北岸井里汶海域。沉船高3-5米、长90米、宽60米。沉船遗物包括中国的近 20万件瓷器,有越窑瓷器、佛教饰件锡质刀具、宝石、青铜器、象牙及其制品等。</p><p class="ql-block">印坦沉船是一艘 10世纪的沉船,发现于印尼雅加达北部的印坦油田附近海域。船上发现中国陶瓷7千余件,其中广东瓷器近5千件,其余以越窑青瓷为主,还包括了少量青白瓷、白瓷。</p> <p class="ql-block">唐五代越窑窑场分布图</p><p class="ql-block">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广东窑口</p> <p class="ql-block">西村窑窑址在今广州西村皇帝岗,是北宋时期外销窗口。西村窑瓷器受耀州窑、磁州窑、湖田窗窑影响,釉色以青釉为主,黑酱釉为次,还有少量低温绿釉器。器型种类繁多,尤以风首壶及刻花折沿大盘为代表。西村窑的产品较少见于国内,但却大量发现于东南亚诸国,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阿曼等地均有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香药进口之路</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通过海路入华的商品种类繁多,有香药、纺织品、玻璃和金银器等。其中,香药是最大宗的商品。据记载,当时进口的香药,主要来自印度洋东、西等海外各国(地区),功用广泛、种类繁多。这使得海外商品的来华之路,成为一条异香浓郁的“香药之路”。</p> <p class="ql-block">斯里兰卡乳香</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海出水降真香</p> <p class="ql-block">印度檀香</p> <p class="ql-block">《铁围山丛谈》关于广州仿效大食制作蔷薇水用以熏衣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周密《齐东野语》关于广东进献含香蜡烛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唐宋两代都大量进口香药,其中,唐代进口最多的是沉香,单次最多者达450斤;宋代进口最多者为乳香,单次最多超过10万斤。唐代,香药的消费者主要是贵族阶层,宋代对香药实行专卖,平民成为主要消费人群。广州因有市舶便利,是香药进口、销售最重要的口岸之一。</p> 制度创设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广州城市繁荣、贸易兴盛、文化交流频繁。在中央朝廷的关注下,广州也成为国家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场。这一时期,在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制度创设是南海神庙国家礼制和市舶使(司)贸易管理制度。</p> <p class="ql-block">一、南海神庙与国家礼制</p><p class="ql-block">隋灭南陈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全面整顿国家礼制,在岳镇海渎祭祀方面确立了“近山近海”的建柯原则,于开皇十四年(594年)下诏在广州建祠祀南海,并为此后历代遵从。南海神庙属中祀,是朝廷礼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央对广州的重视和肯定。</p>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唐宋时期建筑格局演变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唐代南海神庙经历了天宝十年(753年)与元和十四年(819年)两次扩建,确立了前堂后寝、东西两序的格局;宋代南海神庙多次修葺,至嘉祐年间(1056-1063年)房间达300余间。</p> <p class="ql-block">遗迹</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中央朝廷采取遥祭、遣使等方式对南海神庙进行祭祀。一般情况下,地方官府在每年立夏日,唐代由广州刺史、宋代以广州知州祭祀(存在诸多不同情况),宋代还一度由番禺或南海县令兼“庙令”。</p> <p class="ql-block">唐天宝十年(761年)封南海神为广利王</p>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广利王庙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碑文由韩愈撰写,内中记载了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孔残自元和十三年(818年)起连续三年亲祀南海神之事。碑文中有“海事”一词,学界认为这是汉语第一次出现该词。</p>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出土唐宋时期瓦当</p> <p class="ql-block">二、市舶司与市舶使</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市舶制度的设立、发展与广州关系密切。唐代,在广州首设市舶使(院);宋承唐制,于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立第一个市舶司,至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一月广州被元军攻占,前后历时300余年。广州市舶制度与唐宋王朝兴衰、贸易制度变迁相始终。</p> <p class="ql-block">宋代,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籍名物、纳舶脚、禁珍异”,即检查外国商船的货物、收缴商税和购买奇珍异品等。市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了政府对海路贸易的管理,广州成为中央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续资治通鉴长编》</p><p class="ql-block">关于宋初首置市舶司于广州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唐代,市舶使偶有朝官担任,至开元十年(722年)后多由宦官担任,开成(836-840年)之后则由派驻广州的监军兼领。职权上,地方长官(前期为都督、总管,中后期为节度使)仍然是市舶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市舶使与其并存、共同管理,双方在不同时期权力各有消长。</p> <p class="ql-block">《旧唐书·玄宗本纪上》</p><p class="ql-block">关于委任周庆立为岭南市舶使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广州都监、市舶便李敬实墓志拓片</p><p class="ql-block">唐大中四年(850年)李敬实任广州都监兼市舶使,“蕃商大至,宝货盈衢”。</p> <p class="ql-block">方慎言(973-1041年),福建莆田人,康定二年(1041年)四月至九月任广州知州兼市舶使。</p> <p class="ql-block">宋广州市舶使方慎言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宋元丰三年(1080年)《广州市舶条》</p> <p class="ql-block">岭南节度使马某与监军使(兼市舶使)宴请蕃商场景</p><p class="ql-block">据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记载,岭南节度使、押蕃舶使马某与监军使(兼市舶使)在新落成之“飨军堂”宴请蕃商。文曰:“公与监军使肃上宾,延群僚,将校士吏,咸次于位。卉裳圆衣,胡夷番蛮,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铜鼎体节,燔炮哉炙,羽鳞狸互之物,沉泛醍盎之齐,均铁于卒士。兴王之舞,服夷之伎,楔击吹鼓之音,飞腾幻怪之容,寰观于远还迩。”从其盛大的规模、热烈的场面可见唐代广州海外贸易之繁荣兴盛。</p> 融通世界 <p class="ql-block">频繁的经济贸易,不但深刻影响了海内外贸易双方的生产生活,也深刻影响和丰富了彼此的文化生活。唐宋时期,迴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差异极大的文化风俗,在广州城相互交融、和谐共处,造就了广州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多元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一、佛教海路传法</p><p class="ql-block">255年,西域人支梁接沿海路到达交州(州治在番禺)传扬佛法,这是佛教传入广东的最早史籍记载。281年,西天竺(今印度)梵僧迦摩罗随商舶抵达广州,建三皈、仁王二寺(寺庙确切地址已不可考),为广东建佛寺之始。此后,沿海路到岭南或经广东北上中原传法的梵僧络绎不绝,佛教逐渐在广东落地生根,传播开来。与此相应,以广州为始发港前往印度求法的华僧亦前后相续,不绝于旅。</p> <p class="ql-block">五代吴越国钱弘俶创建宝筷印经式佛塔故事</p><p class="ql-block">《宝箧印陀罗尼经》</p> <p class="ql-block">光孝寺与六榕寺</p> <p class="ql-block">西来初地位于今广州市荔湾区西来正街一带,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天竺高僧达摩菩提于绣衣坊码头(今下九路附近)登岸,并在此建“西来庵”传教。后世尊达摩为禅宗始祖,其登岸地点称为“西来初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华林寺”。</p> <p class="ql-block">二、蕃商与蕃坊</p><p class="ql-block">唐朝采取了开放的对外政策,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的外国商人云集广州,以“住唐”方式从事季节性互市,广州口岸出现了新的特殊区域—蕃坊,在这里呈现出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到了宋元时期,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以及南海诸国商客进出或居留广州,使这个南方都会充满了异国情调,多元的文化氛围与内地其他城市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怀圣寺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光场路,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为纪念“程至”。故称“怀圣”。该寺位于唐代广州蓄坊内,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消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广州城内阿拉伯建筑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宋代来华著名阿拉伯商人列表</p> <p class="ql-block">三、丝路概念的提出</p><p class="ql-block">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1913 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提出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1941年,德国地理学家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首次明确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p> <p class="ql-block">《中国一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p><p class="ql-block">李希霍芬撰 1907年德文版</p><p class="ql-block">《西突厥史料》</p><p class="ql-block">爱德华 .沙蜿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p> <p class="ql-block">《汉代缯绢贸易路考》</p><p class="ql-block">赫尔曼撰 民国三十年(1941年)</p><p class="ql-block">《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陶瓷交流史》</p><p class="ql-block">三杉隆敏撰 1968年日文版</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时期。广州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大港、“通海夷道”的东方起点,东西方商品在这里聚集并转口输往海内外市场。隋朝,在广州设立南海神庙,为历代尊崇。唐朝,在广州首设市舶使(院),开创古代市舶管理制度,掌管海外贸易。宋朝,制订“广州市舶条”,将市舶制度推广到国内其他港口。经海路中国与国外的官方与民间交流得以加强,远赴印度的佛教求法僧、在广州“蕃坊”长期生活的各国商人都是鲜活的例证。唐宋时期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部跨越“七海”的商贸史和交流史,是当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