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花——雪域高原最美的格桑

天马行云

<p class="ql-block">生命之花——雪域高原最美的格桑</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让今天的演出,对得起当年倒在雪山上的每一个英魂。”红后成都雪域艺术团的排练厅里,老团长王乐生望着正在排练的队员们动情地说。为纪念18军进藏75周年,艺术团正加班加点排练藏装军装情景剧《坐着火车去拉萨》和歌舞情景剧《天路长歌》、《前进吧,雪域将士》, 这两个节目将重现新中国成立后,18军进藏修筑“天路”、和平解放西藏发生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位年过花甲的男演员席建伟在排练间隙感慨:“每次穿上这身军装,我都仿佛听见了雪山那边的呼唤,想起爸妈随18军将士进藏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拾18军进藏的时光;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重现318线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铁血丹心……</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寒霜未褪,中共中央将进军西藏的光荣任务交给了第18军。当时在乐山集结的官兵们,心中既有奔赴远方的豪情,也有对未知雪域的隐隐忧虑。军长张国华临行前,把年幼的女儿抱在怀里,轻声说:“我们这一走,就是要让以后的孩子不再翻雪山。”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整训动员大会上,政委谭冠三振臂高呼:“我们要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台下数千官兵齐声宣誓“坚决完成进藏任务”,声音震彻云霄,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使命的火焰。</p><p class="ql-block"> 3月29日,晨雾弥漫,前进指挥所及北路先遣部队踏上了征程。一位18军老战士回忆道:“出发时,老乡往我们怀里塞鸡蛋,说‘等你们回来吃汤圆’。可这一走,很多人就再也没能回来。”他们知道,这是一条“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的艰难之路。有个叫李建国的年轻士兵在日记里写道:“今天过了第一座雪山,雪风像刀割一样。但回头看见战友们在悬崖边打炮眼,我觉得我们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十八军官兵以惊人的意志与自然抗争。他们手拉手趟过刺骨的冰河,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中相拥取暖。修路时,一个战士不小心滑下悬崖,身边的战友甚至来不及抓住他的手。那天晚上,班长在帐篷里默默流泪,第二天却第一个拿起铁镐,对大家说:“我们要带着他的那份一起走下去。这条路,一定要通到拉萨!”</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西藏精神”悄然诞生——那不是口号,而是每个战士用生命践行的信念。在海拔5000米的山口,顶着头痛欲裂的高反,战士们互相打气:“坚持住,咱们不能给18军丢脸!”在暴风雪中,他们把最后一口干粮让给生病的战友:“你一定要吃下去,我们顶得住!”</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黑夜里,他们围着篝火唱起家乡的歌,用嘶哑的嗓音彼此鼓励。一位老兵动情地回忆:“那时候我们常说,我们吃尽天下苦,是为了让后人享尽天下福。”</p><p class="ql-block"> 除了修筑天路,他们还经历了昌都战役的炮火。战斗结束后,一个叫扎西的小战士在废墟中找到一个哭泣的藏族孩子,他把仅有的压缩饼干塞进孩子手里,轻声说:“别怕,我们来了。从今往后,咱们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如今,行驶在318国道上,你四季都能看见最美的风景:春有杜鹃漫山,夏有万马奔腾,秋有层林尽染,冬有日照金山。但在某个转弯处,你会突然注意到路边斑驳的里程碑,上面依稀可见“十八军,1952”的刻痕。一位自驾游客驻足良久,轻声对身边的孩子说:“你知道吗?这不是普通的公路,这是用青春和生命铺就的信仰之路。”这时,山风拂过,仿佛还带着当年那些年轻战士的呼吸与誓言:“路不通,誓不还!”</p><p class="ql-block"> 他们像格桑花一样,在最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在最严寒的风雪中绽放。当我们今天在这条“天路”上欣赏美景时,请记得——我们脚下的每一公里,都曾是一个年轻的心跳;我们经过的每一座雪山,都守护着一个个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艺术团的演出即将拉开帷幕,王乐生团长在彩排最后对演员们说:“记住,你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传承。让每一个观众都听见,75年前那群年轻人的心,还在雪山下跳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