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寻根谒始祖,——三秦大地(12)

杏林之光

<p class="ql-block">昵称:杏林之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519983</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2日是“穿越古今陕西九日游”第四天,主要行程是拜谒黄帝陵和游览黄河壶口瀑布,全程562km。8:10离开华山云水间美宿,11:30抵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共252km;14:00离开黄帝陵,16:00抵壶口瀑布共160km;18:00离开壶口瀑布,21:00抵延安市,入住鲁艺窑苑共150km。</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地处陕北之南,黄陵县城之北,东依桥山之翠峦,西接子午之灵脉,南望秦川之沃野,北通榆林之大漠,其地钟灵毓秀,气势雄浑。</p> <p class="ql-block">  车过桥山,两旁的古柏便密密地、沉沉地压了过来。那绿是苍老的,甚至是墨郁的,一棵挨着一棵,枝干虬龙似的盘曲着,撑开一片幽深,仿佛将山外的天光与喧嚣都隔绝了。</p> <p class="ql-block">  车及山门,那“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默然立着,虽已无人在此下马,但行经者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放缓了,空气中也浮动着一种肃穆且不敢高声之感。</p> <p class="ql-block">  人至龙祖广场,这个面积达1万平米、由5000多块河卵石铺就的地面在岁月磨洗中泛着温润的光,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轴线上横陈如镜的龙湖,天光云影在水面缓缓流淌,微风拂过,粼粼波光碎成万千片金色的传说,与轩辕桥、龙尾道共同构成祭祀通道。</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石阶在树影斑驳间蜿蜒,终见轩辕庙静卧于桥山之巅,矗立于天地之间——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在千年古柏的荫庇下流淌着一种超越时间的庄重。这里没有炫目的彩绘,唯有岁月打磨的素朴与沉静,每一寸空气都仿佛凝结着对文明初源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当晨光破晓,轩辕庙便迎来了它最神圣的时刻。钟磬齐鸣,声震九霄,祭祀队伍身着玄端礼服,在巍峨殿宇前肃穆前行。幡旗仪仗如流动的史诗,主祭人诵读祭文的浑厚之音与袅袅升腾的香火交织,仿佛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无形桥梁。来自四海的人潮在此刻共同垂首,不仅是完成一场仪式,更是将“赫赫始祖”的开拓精神与“华夏共祖”的血脉认同,化作一次集体的叩拜与传承。这年复一年的祭典,早已超越习俗,成为整个民族向文明原点回归的庄严朝圣。</p> <p class="ql-block">  两侧黄帝手植古柏虬枝盘结如守护时空的苍龙,形如巨盖,其树干极尽粗壮虬曲之态,需七八人伸臂方能合围;斑驳的树皮深裂成纵棱,宛若青铜铠甲,铭刻着五千载风霜;枝干盘桓交错似苍龙腾空,新绿古铜色的柏叶在光影间浮沉。整株柏树既显撼人心魄的雄浑气魄,又透出穿越时空的苍古神韵,犹如一位披甲执戈的始祖卫士,永远守护着华夏文明的初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  站立于轩辕庙前仰望黄帝手植柏,但见其枝干如铁如铜,在苍穹中盘屈成遮天蔽日的苍龙之姿,五千载岁月凝固成墨绿色的云冠,将阳光筛成碎金。当视线转向远眺,这株古柏化作天地间一枚深翠的印章,巍然钤在黄土高原的苍茫画卷上,与桥山山脉共呼吸,与华夏文明的脉动同频共振——每一片柏叶都在风中传递着跨越时空的始祖低语。</p> <p class="ql-block">  这哪是树,明明是一尊凝固了时间的巨灵;那树皮皴裂成无数深刻的纵沟,像青铜的鼎彝上布满了岁月的铭文。它静静地站着,看过五千年的云卷云舒,王朝兴替在它脚下也不过是春来秋往的一阵风,所触摸到的不是粗糙的树皮而是时间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始见人文初祖殿,青瓦红柱在参天古木环抱中肃立,檐角轻吻流云,整座庙宇仿佛从山峦肌理中生长而出,散发着让万物沉静的亘古气息。</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那千年不绝的香火如一道无形的血脉,连接着古今。那缭绕的青烟,并非凡尘烟火,而是亿万华夏子孙心中最虔诚的敬意与寻根的情思!新燃的明烛与古老的铜鼎交相辉映,火光跃动间,映照着一张张或沧桑、或稚嫩的脸庞,他们在此肃立、叩拜,将家族的记忆与民族的命运一同熔铸进这温暖的火焰里。这香火,早已超越了祭祀仪式,它是文明的薪火相传,是民族认同不灭的灯塔,悄无声息地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对生命本源的回望与对精神原乡的永恒守望。</p> <p class="ql-block">  步入人文初祖殿,庄重肃穆之气扑面而来。殿中供奉着轩辕黄帝全身浮雕像。这尊雕像以墨玉雕成,显得沉凝厚重。细观雕像,可见黄帝步履向东,左手前指,却又回首西望,仿佛正率领远古先民开拓疆土,眉宇间透露着睿智与坚毅。</p> <p class="ql-block">  浮雕像浑厚古朴,黄帝的身影从粗砺的石材中昂然而起,衣袂仿佛还带着上古的风沙。他目光如炬,仿佛穿透着时光的帷幕,无声地凝视着每一个来访者。这沉默的对望里,耳边恍若响起指南车破开迷雾的辙声,听见涿鹿原上部落融合的号角,看见仓颉造字时惊落的天粟。</p> <p class="ql-block">  雕像上方,高悬着“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笔力遒劲,点明殿宇主旨,彰显黄帝作为华夏文明奠基者的崇高地位。殿内氛围庄严神圣,常令观者心生对这位中华民族始祖的景仰与追思之情。</p> <p class="ql-block">  站在轩辕黄帝全身浮雕像前,指尖尚未触及石壁,那跨越五千年的凉意已悄然渗入掌心。我的血脉里,是否也流淌着他肇造华夏时点燃的那簇火种?这尊石像不再仅仅是石头——它是时间的渡口,让此刻的呼吸与文明的源头在方寸之间轰然相遇。</p> <p class="ql-block">  人文始祖庙前广场两侧,矗立着数块高大雄伟的石碑,它们如同沉默的史官,承载着千年岁月的重量。这些石碑形制古朴,巨大的石质碑身与精雕的螭首碑顶,无不彰显着皇家的庄严与气度。</p> <p class="ql-block">  细看碑文,皆为历代帝王御笔亲书的祭文。字迹或雄浑苍劲,或清秀工整,深深镌刻于石碑之上,虽历经风雨剥蚀,却依然清晰可辨。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无声地述说着后世君王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无限追思与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石碑静静伫立于庙前,与苍松翠柏为伴,不仅构成了宏伟的视觉序列,更将历史的回响凝固于此,让每一位驻足其前的瞻仰者,都能感受到那穿越古今、一脉相承的民族认同与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  离开轩辕庙,去拜谒黄帝陵。那陵冢,浑圆、苍黄的土色,静静地卧在漫山的柏荫之下。它不像后世帝王陵寝那般雕栏玉砌,也没有逼人的金碧辉煌,它只是一座巨大、古老、沉默的土丘,一座最本真而又朴素的土丘!这种“朴素”,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崇高”。</p> <p class="ql-block">  不知咋的,我突然想起了祖母的手,那双布满老年斑、筋脉凸起的手,也是这样静静地搁在膝上,里面却攥着一生的风霜与故事。这陵,便是我们这古老民族的一位祖母,她不言不语,只让你自己去感受她掌心的温度与脉络。</p> <p class="ql-block">  陵前有碑,曰“桥山龙驭”,一下子便将你拽入了那渺远的传说。仿佛能看见那应龙盘旋的巨影,听见那万民如潮的呜咽,黄帝便在此处,乘着龙,归于无极。这传说里,没有死的阴森与怖惧,只有一种壮丽的、属于道家的升华。他完成了人间的功业,便化入了一片更浩大的存在。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于生命终局最浪漫、也最达观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我绕着陵冢,缓缓地走。脚下的土被无数先民的脚步夯实,踩上去,有一种坚实的回应。风过柏梢,声音竟是如此低沉,宛如呜咽,又如无数先民在无声地祷祝,我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牵连。这风,这柏,这土,似乎都与我血脉里某种沉睡的东西呼应着。</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冢旁,汉武仙台拔地而起,历经两千余载风雨的夯土巨丘依然带着汉武帝北征归来、祈仙求告时的磅礴气势,它不仅是一代雄主向人文始祖的虔诚致敬,更是时空交错中一个王朝对文明源头的深深叩问。</p> <p class="ql-block">  汉武仙台如巨龙昂首巍然屹立,这座汉武帝为告祭人文始祖黄帝而筑的土筑高台,早已超越单纯的建筑实体,成为贯通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图腾。它既是先祖智慧与血脉的具象丰碑,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龙脉象征——仙台基座深植黄土,如龙脊连接华夏大地的地气精华;台身层叠上升,见证着秦皇汉武到今朝岁月的王朝兴替;顶端云雾缭绕处,恰似龙首昂首云天,吐纳着民族复兴的浩然之气。这座沉默千年的土台,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永恒搏动的龙脉心脏。</p> <p class="ql-block">  站在仙台之巅极目远眺,但见桥山层林如海,古柏森森,如同一条苍翠的巨龙盘踞在黄土高原之上;脚下沮水蜿蜒,如玉带环腰,与山峦共同勾勒出“山环水抱”的天然格局。这起伏的山川脊梁,磅礴浩荡,一路延伸向天地尽头,仿佛正是那条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植于每个华夏子孙心中的中华龙脉——它不仅是地理上磅礴奔腾的地脉,更是民族血脉与文明薪火五千年不绝、绵延悠长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这绝非寻常的山水之乐,而是一场与文明始祖的对话。这绝非是游览一个景点,而是在探访一个巨大的、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根”。我的生命,我使用的文字,我遵循的某些伦常,那最初的、模糊的影子,似乎都能追溯到这里。一种莫名的情感,从心底极深处漫上来,几乎要催下我的泪水。这是一种只有在祖母怀中才能体会、安妥而又想哭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一步步向外退去,脚步迟缓而凝重,仿佛每一块石头都连着血脉的根须。回望时,那千年古柏的苍劲虬枝正将夕阳裁成金线,密密匝匝地绣在陵冢之上。沮水汤汤,流淌着五千年从未断流的血脉;桥山巍巍,托举着九州共仰的文明曙光。这抔黄土里沉睡的何止是衣冠,更是整个民族破土而出的童年。我们不是在祭拜祖先,而是千万游子回到了家!</p> <p class="ql-block">  归途上,山外的世界依旧车马喧嚣。但我心里,却装满了从那山中带来的寂静。那苍黄的土冢,那墨绿的柏海,已在我心里投下了一片拂不去的影子。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我的魂梦里,总会有这样一座沉默的桥山了。它不言,却为你指明来路;它不动,却成为你生命里最沉静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