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地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问世,不仅揭示了总书记的青春岁月,也让我们这些老知青心潮澎湃,渴望一探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年10月15日,我们从延安出发,滿怀期待的踏上了去梁家河的旅程。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我们抵达了延川县文安驿镇。从镇上往东南方向拐入便道,便是梁家河旅游服务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家河的知青旧居出名后,村里就势办起了旅游业。各地游客经过安检,乘坐电瓶车进村。公路平整干净,两侧是成排的杨树与柏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家河村隶属延川县文安驿镇,村域面积2112亩。距镇上5公里,距县城18公里,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座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传统农耕村落。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蜿蜒流过,两岸依山而建的窑洞错落有致。北宋时就有梁姓人家依河居住,后来又有石、王、张、吕等姓氏家族迁入。梁家河村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剪纸、布堆画等民间艺术世代传承。现建有知青窑洞、村史馆、铁业社、民间艺术馆等景观景点和旧址,实现了传承红色基因和开展乡村的触合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梁家河村,第一个景点就是“知青井”。过去村里人靠河边挖渗水坑取水,1973年冬天,习近平带领村民打出一口深井,成为村里的饮用水源。我们下乡在辽南平原,当地水层较浅,打深井也得靠专业打井队,在黄土高坡上打井的难度可想而知,难怪村民在此立了刻有“饮水思源”大字的石头。此情此景,让我们立刻心生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知青井”往上面走,路过一个梯形的泥土空场地,堆着草垛和谷堆,是农村秋季丰收的场景。再往上是个小广场,有一排商铺卖各种特产,分布有村卫生室和自助餐厅,还有漂亮的塑胶篮球场和儿童滑梯,供村民锻炼身体和儿童游戏。虽然地处偏僻山沟,但村里修了柏油路,住上砖瓦房,用上互联网,给人展现出的是一种新农村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邻的就是村委会,与众不同的是院内建有村史馆,这是2012年在小学旧址改造而成的。馆里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振兴农村的奋斗史实。作为同时代的知青人,我们由衷感谢老区的党组织,珍重知青在农村的青春和奉献,保存了这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底,在毛主席号召指导下,北京地区有1300多名来到延川地区插队。习近平等15名北京八一中学的知青,则是1969年1月来到梁家河村的,当年他年仅有15岁。这个年龄,恐怕在全国几千万知青中也是最小的。相比之下,他下乡的时间比我们早、年龄比我们小、离家比我们远,条件比我们差,困难比我们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北京繁华的首都,来到陕北偏僻的山沟,面对巨大的反差和各种困难,习近平谦虚好学,埋头苦干,很快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融入了当地生活,与乡亲们打成了一片,成为知青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位。1972年冬天入了团,1974年1月入了党。从记工员、农机员、赤脚医生等干起,后来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全村的领头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家河虽然是个贫困的小山村,但老区的党组织和乡亲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北京的知青。他们拿出了最好的粮食,安排知青干最轻的农活,像自己的娃娃一样疼爱着他们,更从政治上关怀知青们的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的习近平,办事公道,务实肯干。一是带头建了4座大坝,连同后来治沟造地,现已形成300多亩的水土保持示范园;二是修了沼气池,1975年省里召开现场会,习近平介绍了经验;三是摸索扩大蔬菜种植,让群众春秋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四是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五是挖了一口水井,解决了全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受到群众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期间,他一心带领群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几次放弃招工回城的机会,直到1975年10月被推荐选拔到清华大学上学,才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全村人含泪相送,他迈不动步子,当即表示说:“我不回北京读书了,一辈子也不离开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 最后,还是十几个年轻人硬是把他挤上拖拉机送到县城,第二次又是把他送到了延安。回到北京后,习近平曾饱含深情的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里有3处知青旧居,分别为1号、2号、3号。下乡到农村后,最初习近平等6名男生被安排在村民刘金莲家,后来因刘家人口多、住的紧张,便搬到了沟对面村民吕侯生家。再后来,村里为知青修建了6孔石窑洞,习近平和知青们才都搬了进去。这些旧居,记录了习近平在陕北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梁家河的知青旧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里保存着1969年至1975年间知青们生活过的窑洞、用过的农具和劳动工具,以及他们留下的照片和信件等珍贵资料。2014年6月,梁家河知青旧址(沼气、大坝、三处居住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始终牵挂着梁家河村及其父老乡亲们,曾4次复信向梁家河村父老乡亲问好。2015年2月13日,已经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习近平,百忙中回到梁家河村看望这里的乡亲,受到全村男女老少的热烈欢迎。他对随从的人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这段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已是午后三四点,梁家河村里各处场院、遗址,游客仍然络绎不绝。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散客,也有一些旅游团队,还有党校的集体学员。在这里,或驻足观看,或围坐听介绍,或相互间交流,每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着心中的答案,流露出来的是种祟敬的心情。梁家河已成为历史与奋斗精神的传承地,红色记忆与自然风光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总书记的知青岁月,让我们对知青下乡有了更深的感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只有将个人努力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使生命大放光彩。经不了风吹雨打的是花朵,耐得住千锤百炼的才是真金。只有深入百姓,认识社会,深扎为人民服务的根子,才能承担历史重任、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梁家河出来后,我们驱车穿越吕梁山,跨过吴堡黄河大桥,进入山西境内。天边的夕阳将黄河映照得一片通红,仿佛延安梁家河的红色记忆染红了我们的心灵。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对那段知青岁月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