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的最高境界

清风徐徐

<h3>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庄子是中国最早的养生大家。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时期,当时人均寿命仅有30岁,庄子却活到了84岁。他的高寿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他独有的养生之道。</h3></br><h3>《庄子》一书,就凝聚了他毕生的养生智慧与方法。他在书中指出,一个人唯有调节好身心内外,才能保养身体,颐养精神。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身,养神,养性,养心。</h3></br> <h3>第一层:寡欲养身 </h3></br><h3>清代学者申居郧说:纵欲之乐,忧患随焉。<br></br>人天生容易被外物吸引,但一旦放纵,祸患便如影随形。<br></br>庄子并非主张苦行,而是提醒:真正的自由,来自对欲望的觉察与节制。</h3></br><h3>他有一个经典比喻:森林中的鹪鹳,只取一枝筑巢;河边饮水的鼹鼠,喝饱即止。<br></br>而人,却总想占有一整片森林、整条河流。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吗?</h3></br><h3>楚威王曾以重金聘庄子为相,换作他人,或许早已心动,但庄子却说:我宁愿在泥泞里自在摆尾,也不愿被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穿粗布衣、编草鞋维生,却活得比谁都从容长寿。他不是拒绝物质,而是拒绝被物质定义自己。</h3></br><h3>梁漱溟,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一生清简自律。他的家中堆满书籍,生活空间极其狭窄。学生问他:您这样大学问的人,何必过得如此清苦?<br></br>他笑着回答:有书相伴,便是最富足的人生。他淡泊名利、素食简餐、少饮酒、多品茶,最终活到95岁。</h3></br><h3>白居易写过一句诗: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br></br>欲望是一个黑洞,越追逐,越空虚;而放下,才是对生命真正的滋养。</h3></br><p data-pm-slice="0 0 []">第二层:少虑养神 · 停止内耗,神自安宁</h3></br><h3>《庄子·达生》中有一段经典故事:齐桓公在打猎途中,恍惚看见鬼影,受惊病倒。管仲却说什么都没看到。齐桓公越想越恐,食不下咽、夜不能寐,竟一病不起。庄子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外在的惩罚来自刑具,而内在的惩罚,来自无止境的思虑与情绪反刍。</h3></br><h3>《古今医鉴》中写道: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br></br>想得太多,是一场无声的内耗。它不声张,却悄悄拖垮你的精神,消耗你的气血。</h3></br><h3>书法家于右任一生历经风波,却气定神闲活到85岁。他客厅里挂着一幅对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他选择常念那一二分好事。正如作家冯唐所说: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幸福就是不多想。</h3></br><h3>养神,不是完全不思考,而是不沉溺于思绪漩涡。<br></br>精神内守,少虑则安。心神宁静,本身就是一味最好的药。</h3></br> <p data-pm-slice="0 0 []">第三层:平和养性 · 你的情绪,就是你身体的状态</h3></br><h3>《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绪,从来不只是心理的事,它直接塑造你的健康。</h3></br><h3>《庄子》里写过一位叫“扁”的琴师。他的琴被朋友不慎摔坏,他大怒并将对方赶走。后来朋友修好琴送来,他仍怒气未消,摔琴绝交。此后他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虚火攻心,猝然而逝。</h3></br><h3>百病生于气,久郁易成疾。情绪是身体的语言,压抑、暴躁、委屈……终会以疾病的形式表达。</h3></br><h3>而庄子提倡: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不受赞美所动,也不被侮辱激怒。如如不动,淡看风云,才是真正养性之人。</h3></br><h3>北宋宰相李沆下朝时,被一书生当街辱骂:你无能无德,不配为相!侍卫欲上前抓人,李沆却从容回应:我已多次请辞,是陛下不准。说罢安然离去,回家读书自得,丝毫不萦于心。</h3></br><h3>晋代葛洪说: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养性,是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你的平和,就是对你身体最深的慈悲。</h3></br><p data-pm-slice="0 0 []">第四层:达观养心 · 心态,是最好的养生</h3></br><h3>《庄子·让王》中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顺逆皆宜,苦乐皆安。</h3></br><h3>庄子用一个比喻揭示心态如何影响生命:野鸡走十步才能啄一粒食,百步才饮一口水,但它从容自在,活得蓬勃。笼中鸟饮食无忧,却终日抑郁,难以长寿。<br></br>周国平点破: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h3></br><h3>季羡林先生曾在医院被下病危通知。亲友皆慌,他却淡定如常,每天在病床上写日记、聊见闻。46天后,他安然出院,医生连连称奇。他说:心若不疲,身体终会跟上。</h3></br><h3>医学专家洪昭光指出:好心态,是健康最可靠的金钥匙。你怎样看待生活,身体就怎样做出回应。养心,是修一份豁达,世间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正所谓,百病由心生,百病从心治。养好自己的心,永远保持一份乐观,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h3></br><h3> 《庄子·山木》里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意思是说,养生如同牧羊一样,需要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丝毫不能懈怠。养生贵在坚持,学会将关心自己的身体,变成一种习惯,懂得节制物欲,控制情绪,少思虑,常乐观。照顾好心情,保持好心态,你自能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qdtqRmQjV6NKuTssJST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