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晚上慢跑</p><p class="ql-block"> 陈雨柔 </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就攥着运动手环往操场跑。</p><p class="ql-block"> 晚风裹着香樟树的味道扑在脸上,把我一天学习的倦意吹得一干二净。 </p><p class="ql-block"> 我看见操场跑道边的路灯亮了,红黄的光照在地面上,织出长长的网。</p><p class="ql-block"> 开始我跑急了,没一会儿就喘着粗气放慢脚步。急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回头看见同桌正挥着手追上来。我们继续散跑,影子在路灯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聊白天的有趣事,连呼吸都慢慢变得顺畅。我要坚持跑到第四圈,因为下周我参加800米长跑和跳远。还有七天就是运动会,我有点紧张,继续练习慢跑!我和同桌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汗水浸湿了校服的后背,我们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只觉得心里亮堂堂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圈,我们慢慢走着调整呼吸。抬头,我发现夜空里挂着一轮黄色的月亮。原来晚上的校园这么不一样,下次,我还要来跑!</p> <p class="ql-block"> 跨越时空的VR之旅</p><p class="ql-block"> 王丽娟</p><p class="ql-block">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更是大大进步。科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便利,也成为了人们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们这代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行时,偶尔也忍不住回望广袤无垠的历史长河。我们曾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憧憬,可与此同时,也常常思索着:过去究竟什么样?岁月的长河,已把原路覆盖起来,深到不见底,模糊不清,我们只能依靠先人的文化遗产,去探索历史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国家的发展也不忘历史,你看近年来的网络世界,都宣传着最美好的中国风,大家都在宣传、讲解历史文化,各式各样的汉服文化流行,并且也开展了各样的文化旅游活动,此时,能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还不忘历史文化元素,这才是一件浪漫的事。</p><p class="ql-block"> 上上周五下午,我们六个女生与其他班的几个同学,结群成队跟着季老师来到南京博物院,这已是我们第三次来的,已经熟悉了博物院的路线。到了博物院后,我们师生和南博的一位女工作人员,拍完了大合照,此后季老师让别的同学自由参观,专门留下我们六个女生,我们都在想:该不会还想请我们画画吧,结果还真是,但要求的绘画已经很简单了,我们在一个国庆节过后,都积极完成了。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季老师留下我们六个女生,进入了南博的特展活动《觀天下·坤舆萬阈圖》VR大空间沉浸展。</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工作人员的指挥操作,佩戴上VR,一瞬间,眼前的现实消失了,无垠的星空在我头顶铺展开来,在眼前巨大的星空,我们如此渺小,但那些星星像精心设计的,每颗星星,像居住着故人、先辈和历史人物,他们的灵魂在闪耀。不只星星还有星座,星座不是寻常的水瓶双鱼等,是星宿比如白虎、朱雀、玄武和青龙,它们形状像几百年前大明天文家精心设计的星宿图案。</p><p class="ql-block"> VR带领我们,倾听两位历史人的对话,也去感受这豪迈之情,饮酒赏月,讨论诗歌,这是中国文学浪漫呀;接着带领我们置身于汪洋大海承载着的千艘小船之一上,也许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壮举。我们就看着一位渔人,他在跟我们讨论着,突然他向我们后面指着,我们转身一看,海平面上突然闯出一只巨鲸,它在空中一跨还将浪水洒向船内,它跃入水面,留下了起伏的的浪花。!多么震撼的视觉效果,我久久没回神;接着我们乘金龙奔腾天空上,云朵像波浪也像棉花糖,遨游天空,两条金龙将我们送到夜晚,黑晚中耸立着发光的高大的寺塔,很威严。突然夜空中,一只长着翅膀的小绵羊,从星宿图里飞到我们眼前。最后它带领我们告别了几百年前的大明,踏入五彩斑斓附带着星空的时空隧道。</p><p class="ql-block"> 短短三十分钟的VR,展示了多么兴盛昌隆的大明时代,就随VR的结束而结束了。我们不用念念不忘地回头,我们应该在未来路上奔跑,让新时代的灯光,大到可以照亮我们曾经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 参观南博之旅 </p><p class="ql-block"> 刘彧杰</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六日的南博之旅让我至今难忘,就像一部充满反转的精彩电影,情节跌宕起伏,结局惊喜满满。</p><p class="ql-block"> 那个周五的早上,我们六个女生突然接到通知,下午要去南博参观。我们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能走出校园,去南博探寻历史的奥秘;紧张是上次参观后那令人“痛苦”的绘画作业,生怕这次又要面对同样的“挑战”。好不容易等到下午两节课结束,我们跟着大部队一起出发。我心里暗自庆幸这次人多,应该不会再让我们几个人了吧。</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博,拍完集体照后惊喜出现了。季老师把我们六个女生单独留了下来,让其他同学自由活动。当时,我们面面相觑,心里全是问号,完全搞不清状况。后来听老师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次特意奖励我们参观《天下:中华万园全国》特别展览。</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之后,工作人员给我们带上虚拟现实眼镜。我和朱同学手拉着手,一起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原本只在历史书里读的内容,此刻鲜活地展现在眼前,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原来在几百年前,先辈们就已怀揣着探索未知的勇气,用画笔勾勒出心中的天下图景。</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惊叹的是VR技术的运用,明代港口的喧闹景象在眼前展开。货船穿梭、商贩吆喝,我甚至能感受到海风拂面,仿佛真的穿越到那个繁华时代。那些曾在历史课本上枯燥的文字,此刻化作鲜活的画面,让我真切触摸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想象。</p><p class="ql-block"> 这次特别的参观经历,略有遗憾,因为没有文字介绍。我们不太清楚里面讲的是什么,但这不影响我们对古代世界的探索与好奇,更感受到科技与历史碰撞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我盼望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探寻。</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活动课 </p><p class="ql-block"> 刘彧杰</p><p class="ql-block"> 活动课三、四节我和陈同学、王同学、张同学去上钩织高级班,只因为初级班报满了,所以只能报高级班,我不太担心,但其它同学担心跟不上。</p><p class="ql-block"> 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全班只有一两个同学会一些基础。于是,就说:“我先从基础的教你们,但如果你们还是学不会就把你们调到初级班。”同学们听到后,立刻认真起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一些基础操作。老师说:“你钩的非常好看,去教教你们班的陈同学。”</p><p class="ql-block"> 我耐心的教她。首先,我们左手持线,右手拿针。起针不计入总针数。钩10个锁针,锁针的正面像一排“V”字,后面有一排凸起的叫“里山”。钩第一排的时候很简单,但是钩第二排的时候会很难。如果想让它简单一点,钩第一排的时候要松一些,不能太紧,不然第二排不好钩;也不能太松,不然钩出来会很丑,要适中。第三排的时候就更简单了,直接从“V”字进行编织。</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带领下,陈同学越钩越好。我也很享受动手与助人的快乐,真期待早日完成自己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雨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 刘彧杰
</p><p class="ql-block"> 雨的声音是清脆的,是令人陶醉的,同时也令人平静。
</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外出,一个下午都没有下雨,真幸运!可能是老天爷想让我们玩的开心一点的缘故。等我们全都回到学校,准备上晚自习的那一刻,天空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好像在说:“孩子们,外出四小时玩的开心吧!现在该收收心了,准备一周的学习了。”话音刚落,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p><p class="ql-block"> 由于周五就把作业写完的我,听着“嘀嗒嘀嗒”拍打着地面的声响,那一刻的压力全都释放出来了。
</p><p class="ql-block"> 雨的声音,好似音乐的旋律,把我带到知识的海洋,让我全心投入语文背诵中。听着雨的声音,我瞬间有了精神。
</p><p class="ql-block"> 雨的声音,是多么美妙,是多么心情舒畅啊!</p> <p class="ql-block"> 五年,五场告别</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老太最后一次给我糖,是2021年春节的小白兔奶糖。糖纸裹着她的体温,我捏在兜里舍不得吃,总想着下次见面再跟她讨一颗。可再见面是七月,灵堂的白幔垂下来,她慈祥的脸躺在相框里……</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最后一次拥抱,我记不清是哪次了。只记得她总爱把我拉进怀里,身上有皂角的香味,她总喃喃说“ 诚诚又长高了”。我以为这样的拥抱还有很多,转身就是最后一次。葬礼上我站在她的遗像前,明明想再抱一次,手臂却僵在半空……</p><p class="ql-block"> 小公公于我不算熟悉,只记得他总坐在家的门槛上抽烟。他走的时候,外婆打电话给妈妈,我和妈妈愣了半天,我们参加了葬礼,下次再回老家,路过他家门口,门槛空着,烟蒂也没了,心里空落落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闺蜜胖奶奶,小时候她总带着我和奶奶去南京玩,中山陵的台阶我们数着走,夫子庙的糖画她给我买龙形的。到了她家,她会从罐子里抓水果糖,打开彩式电视机放动画片,我窝在她的沙发上,看一下午都不腻。她走的那天,我在南京学校走不开,我没哭,只是觉得南京的风,突然比以前冷了。</p><p class="ql-block"> 大爷爷家跟我爷爷家只隔一墙,从小我常常看着他的背影,却没跟他说过几句话。上次见他是暑假最后一天,我背着书包准备回南京,他在巷口叫住我:“回南京读书了,好好学习噢。”我忙着赶车,扯了个假笑说“谢谢爷爷”,没回头。今天在他的灵前,我站在那堵隔墙边,突然想起他说那句话时,手里还攥着一把刚摘的豇豆,风把他的声音吹得很轻。</p><p class="ql-block"> 原来有些祝福,听的时候没在意,再想起时,却成了再也听不到的叮嘱。现在我在回顾他们,像五颗停摆的钟,提醒着我五年里的五次告别。</p><p class="ql-block">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怕死亡,只是偶尔会遗憾,要是当初知道是最后一次,我一定会把奶糖的甜告诉老太,会把奶奶拥抱得更紧,会认真回大爷爷一句“我会的”——原来所谓成长,就是带着这些遗憾和温暖,慢慢学会和“失去”好好相处。</p> <p class="ql-block"> 读《老人与海(节选)》有感</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初听《老人与海》,我总以为是白发老人在海边悠闲散步的温情故事,直到翻开书才惊觉,那是一场比真实生活中任何挑战都更残酷的生死搏斗——而圣地亚哥的倔强,竟和我在学校里的那些“不服输时刻”悄然重合。</p><p class="ql-block"> 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空网而归,被小镇人嘲笑“倒霉蛋”,连伙伴曼诺林都被迫离开;可第85天,他仍独自划向深海,用三天三夜对抗大马林鱼:手被钓索勒得血肉模糊,靠生鱼片充饥、吮吸海水解渴,却嘶吼着“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即便最后马林鱼被鲨鱼啃成骨架,他也没低头,梦里依旧是象征勇气的狮子。</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上次数学周测,我盯着最后一道压轴题,草稿纸写满了三页,公式推导错了一次又一次。同桌拍着我肩膀说:“别耗了,这题全班没几个人会”,那一刻我真的想放弃——就像老人看着鲨鱼撕碎马林鱼时的无力。但突然想起老人攥着断柄舵柄仍在抗争的模样,我咬着牙重新读题,课间追着老师问思路,放学留在教室画图分析,终于在第三天算出了正确答案。原来校园里的“大马林鱼”,就是那些看似不可能攻克的难题,而“鲨鱼”,就是想让我们放弃的惰性与质疑。</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次编程小组项目,光是看懂代码逻辑就难到让我偷偷掉眼泪。队友们熟练敲着键盘调试程序时,我只能在旁边笨拙地记笔记,连简单的代码修改都要反复问,心里满是“拖油瓶”的愧疚。有次调试陷入僵局,我看着屏幕上的报错提示,差点说“要不我退出吧,别耽误你们”。可想起圣地亚哥哪怕只剩断柄也不放弃的模样,我咬着牙把队友讲的“路径方法”“循环逻辑”抄在便利贴上,晚上对着教程一遍遍模拟操作,连吃饭时都在默念代码步骤。最后项目竟意外拿下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时,我却没太多喜悦——我清楚自己始终跟不上节奏,这份荣誉更像队友托举的结果。后来学校再组织编程比赛,我主动选择了退出,不是认输,而是明白:像圣地亚哥放弃和鲨鱼抢夺鱼肉一样,我也该承认自己不擅长编程,把精力放在更适合的领域,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坦诚。</p><p class="ql-block"> 原来《老人与海》教我的不只是“不放弃”,还有“懂取舍”。它藏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解不出题时的再试一次,是认清短板后的适时转身,是面对选择时的清醒倔强。那些拼过的劲、认过的怂,就像老人手上的伤疤与带回港的鱼骨架,都成了成长里最真实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翻开《大卫·科波菲尔》,最让我有共鸣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大卫和米考伯先生这两个人——他们一个在苦日子里拼尽全力长大,一个在穷日子里守着善意,却因为一场相遇,成了彼此人生里的光。</p><p class="ql-block"> 大卫的童年,几乎是泡在苦水里的。继父总打骂他,还把他丢进工厂做苦工,每天啃干面包、睡冰冷的床;后来独自去伦敦,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可他没被打垮:佩葛蒂姨婆拉了他一把,他就拼命读书学本事;饿肚子的时候,也没放弃写字;就算后来被人骗、被朋友背叛,他也没变得冷漠——会帮身边的人,会心疼佩葛蒂的遭遇,更会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慢慢的,那个怕得发抖的小男孩,长成了能扛事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而米考伯先生,更像生活里常见的普通人。他总欠着钱,债主上门就躲起来,可转头又会笑着跟大卫说“明天会好的”;自己都快没饭吃了,还硬要请大卫喝杯热咖啡;就算被关进债务人监狱,也会在牢房里摆上鲜花。起初我觉得他有点傻,可后来才懂,他的乐观不是装的——就算日子再难,他也没丢了待人的真心。大卫刚到伦敦没地方去,是他让出自己的床铺;大卫被坏人算计,是他冒着风险找证据帮忙。最暖的是他们俩的互相陪伴。大卫从米考伯先生身上学会了:再难的日子,也别丢了希望;米考伯先生也在大卫的鼓励下,最后去了澳大利亚,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后来米考伯写信给大卫,说“谢谢你当初没嫌我穷,还愿意帮我”,让我明白,好的关系从来都是互相照亮的。</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我才懂,狄更斯写这两个人,不是要讲什么大道理,而是想告诉我们:成长路上总有难走的路,可别怕,总会有人像米考伯帮大卫那样,拉你一把;也总会有像大卫那样的时刻,你可以成为别人的光。就算日子苦一点,只要心里有善意、不放弃,就一定能走过去。</p> <p class="ql-block"> 读《复活》有感</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翻开托尔斯泰的《复活》,最先触动我的不是复杂的剧情,而是聂赫留朵夫从“冷漠少爷”到“赎罪者”的转变。他曾是贵族圈里的浪荡子,为满足私欲欺骗了女仆玛斯洛娃,让她沦为妓女、蒙冤入狱。多年后法庭上的重逢,玛斯洛娃麻木的眼神像一把刀,刺破了他伪装的安逸,也让他开始直面自己犯下的错。</p><p class="ql-block"> 这场“复活”,始于聂赫留朵夫的愧疚,却不止于愧疚。他放弃了继承的土地,把财产分给农民;为帮玛斯洛娃上诉,他跑遍各个部门,哪怕被贵族朋友嘲笑“疯了”;他甚至跟着囚犯一起流放,在艰苦的旅途里,看尽底层人的苦难。从前他觉得“贵族的生活理所当然”,后来才明白,自己享受的一切,都沾着别人的血泪。最让我震撼的不是他帮玛斯洛娃洗清冤屈,而是他对自己灵魂的“审判”。他不再逃避,而是一次次撕开自己的自私与冷漠,哪怕过程痛苦,也坚持走在赎罪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玛斯洛娃最终没有选择和他在一起,却在他的影响下重拾尊严——这让我明白,“复活”从来不是单方面等待别人的拯救,而是两个人在困境里,一起找回了做人的底线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我忽然懂得,托尔斯泰写的不只是聂赫留朵夫的故事,更是在提醒每个人:人生难免犯错,但真正的成长,是敢于直面错误,用行动去弥补,让灵魂在反思与救赎里,重新变得滚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