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新疆的吐鲁番,有着众多的景区景点,感受了炽热的火焰山,参观了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建筑交河故城遗址和佛教石窟寺遗址千佛洞,还有葡萄沟等,今来到地下奇观——坎儿井。</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遍及于新疆吐鲁番地区。是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水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其开凿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 2024年9月3日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国家AAAA级景区,以其独特的亮丽风景,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新疆现有坎儿井数量总长超过3400公里,现存1540条坎儿井中吐鲁番就占1108条,控灌面积达6.49万亩。</p> <p class="ql-block"> 闻名遐迩的坎儿井是当地水利灌溉系统的一大特色,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 英坎儿井: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水源,塔尔郎水系。开挖时间约1700年。总长度3000m,竖井总数110眼,首部井深63m,流量48L/ S (2003年)。</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门,在我们领略了火焰山的炽热之后,去感受地下世界的清凉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 来到渠道旁,俯身捧起渠中水,畅快地连喝了两口,那水清凉甘甜,仿佛山间清泉,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新疆维吾尔族世代在戈壁绿洲从事农业生产,水利灌溉至关重要。坎儿井便是干旱地劳动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古代称作“井渠”。</p> <p class="ql-block"> 进入洞口,一股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沿着缓坡行道前行,从这里缓慢下到数十米深的地下通道内,去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坎儿井是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由竖井、暗渠、出水口、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组成。该工程始于汉代,清代以来更是形成了三次修建高潮,林则徐、左宗棠曾主持扩建。</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曲折的转弯后,我们惊喜地看到一条长长的石头砌成的水渠,宽度大约60厘米,深度约50厘米,清澈见底的渠水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巧妙地利用地形坡度,不耗费任何动力和资源,将地下水引出地面,实现无动力引水灌溉。这是一项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它为农业灌溉、解决人和牲畜的饮用水,不断扩大绿洲,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p> <p class="ql-block"> 有水源,才会有人群;有人群,才会有绿洲;有绿洲,才会产生吐鲁番绿洲文明。</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自古有“火洲”,气候极其干旱,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孕育了吐鲁番古老的绿洲文明。</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作为一种水利灌溉系统,承载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这条地下“生命线”,靠着源自天山的雪水,葡萄沟的葡萄才能年复一年地饱满多汁,也才有了这“火洲”里的一片清凉绿洲。</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这里的每一株葡萄藤下,都有一条细细的水流,水分通过根系慢慢滋养着果实,使这里葡萄甜得如此有底气 。</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地下渠道,深深地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坎儿井新疆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从地下来到地面,顺着一道坎儿井的明渠,就来到了坎儿井匠人之家。</p> <p class="ql-block"> 这里通过艺术化的叙事,将坎儿井的技术智慧、生态价值、生活美学与文化传承熔铸为一个有机整体。</p> <p class="ql-block"> 院落中清流穿院而过,一边是青绿,一边是枯木残根,这片对比鲜明的生态警示林,让人深刻感受到坎儿井对于吐鲁番地区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干旱炎热的吐鲁番,因为这一道道坎儿井,长出了葡萄,才有了一代代人在这里耕种生活。</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绿洲文明的源头,孕育了吐鲁番古老的绿洲文明, “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更没有吐鲁番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坎儿井匠人之家的雕塑场景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全方位展现了坎儿井的开凿智慧、劳动协作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的挖掘和维护过程。提升工具辘轳,它是一种靠人力来提取土石或淤积物的专用工具。</p> <p class="ql-block"> 雕塑群完整再现了开挖坎儿井的关键步骤,铁匠铺中的风炉与铁砧象征工具制造 。</p> <p class="ql-block"> 辘轳井、木质转盘和绞盘架等装置则模拟从竖井中吊运泥土的场景 。</p> <p class="ql-block"> 挖掘坎儿井的操作过程中,除挖凿匠人外,还有2~3人用筐子等盛器装载和转运土石或淤积物。</p> <p class="ql-block">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木棍定向法”雕塑——匠人通过在井底悬挂油灯,利用影子校准挖掘方向,确保暗渠不偏离轨迹 。</p> <p class="ql-block"> 这些细节揭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原理,更凸显了劳动人民在极端环境中因地制宜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古老的井渠文化,展现了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在荒漠之中,它承载着生命之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吐鲁番人。</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坎儿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是吐鲁番各族群众心中的“母亲河”、“火洲”的生命源泉,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