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等。造像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此片源自网络】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宝顶山是南宋僧人赵智凤的心血之作。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他发下宏愿,历时70余年打造出中国唯一的佛教密宗大型石窟道场。自称“六代祖师传密印”,以“发弘誓愿,普施法水,禦灾捍患”为由,广募钱财,召集石匠,营造了宝鼎山这座我国罕见的大型石窟。【此片源自网络】  圆觉洞位于重庆市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内,在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石雄狮。狮子造像在国外是呈自然状态的居多,而在我们中国,它蕴涵的人的意识和精神方面的东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时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子吼,能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  这组石刻也是大佛湾中人气最高的石刻,名为“六道轮回图”。六道轮回图位于宝顶山大佛湾中的第3龛,为宋代作品。此摩崖造像,顶部为平顶,顶高7.80米,像宽4.80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圆形巨轮,名"六趣轮"。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轮外即业力的主载者"无常死主",头顶"三世佛",面目丑怪,蓬头獠牙,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此片源自网络】  华严三圣像。宝顶山第5龛。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居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三像身高7米,头顶崖顶,脚踏莲台,身披袈裟,袈裟皱褶大刀阔斧处理,舒展自如。三像皆低头垂目,俯览众生,显得悲悯大度,气势庄严;身躯向前倾斜,头部比例增大,成功避免了透视变形。文殊手托宝塔,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艺术大师巧妙利用建筑力学于艺术创作中,将袈裟一角覆搭前臂,斜向下垂,于膝部相接,形成了三角形的稳固支撑,从而将塔和手臂的重力传到基座上。造像融艺术和科学原理于一体,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千手观音。宝顶山第8号龛。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造像占据崖面88平方米。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座侧雕刻侍者、力士等像。观音慧目下视,面相慈祥,身躯两侧和上方,呈放射状的浮雕出千手,每只手各执器物。手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显得圆润多姿,金碧辉煌,被誉为“天下奇观”。千手观音具有千手千眼,皆能应众生诉求,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成了佛教诸神中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仰最广泛的菩萨。【此片源自网络】  释迦涅槃圣迹图。宝顶山第11号龛。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释迦佛像,慧眼微闭,神态安详,头北脚南,右侧而卧,下半身隐入崖际,右肩陷于地下,仅现大半个身躯,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中,可谓规模最大的半身涅槃像。佛前弟子,帝王诸像,垂眉致哀,神情肃穆,收到以小衬大,以竖破横,虚实相济的效果。释迦佛像全长31米,只显露半身,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以示佛大不可度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